正確區分“食物不耐受”與“食物過敏”

日常生活,有些人喝了牛奶后拉肚子,醫生解釋說,這是因為體質缺少一種物質來消化牛奶中的乳糖,這是牛奶不耐受;還有的人吃了海鮮、雞蛋、花生后,皮膚瘙癢、哮喘發作,有的也會腹痛腹瀉,醫生說,這是食物過敏。
食物不耐受與食物過敏癥狀相似,尤其在嬰幼兒時期,都會出現胃腸道癥狀。因此,人們容易將食物不耐受與食物過敏混淆。兩者間如何區別呢?
不耐受與過敏莫混淆
省二院消化科柯曉主任醫師介紹,食物進入消化道后,需要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及單糖,才能被人體吸收。但有的人因缺乏相應的酶,無法將攝入的大分子物質完全消化,未被消化的物質在胃腸道中停留,引起不適,這種現象稱為食物不耐受。例如,牛奶中的乳糖進入小腸后,需要經乳糖酶分解成葡萄糖及半乳糖后才能被小腸吸收,而乳糖酶缺乏的人不能或只能少量分解乳糖,大量未分解的乳糖直接進入大腸,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產酸、產氣,引起脹氣、腸痙攣和腹瀉等癥狀,即為乳糖不耐受。
而食物過敏是指攝入體內的食物中的某種成分,作為抗原誘導機體產生免疫應答而發生的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表現為攝入某些食物后引起不適癥狀,如皮膚瘙癢、哮喘、蕁麻疹、胃腸功能紊亂,嚴重的可休克致死。
食物不耐受與食物過敏癥狀相似,都會出現胃腸道癥狀。因此,人們容易將食物不耐受與食物過敏混淆。其實,兩者還是可以區別的。
首先,食物不耐受的致病食物主要有乳制品、精制糖、豆類、含面筋食品等;致敏食物以牛奶、雞蛋、大豆、小麥、大麥等谷物為主,花生、海產品也是過敏的主要食物。
其次,食物不耐受是由于機體不能充分消化某些食物大分子并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反應;食物過敏是有免疫機制參與的應激反應。
發病原因也有不同。以乳糖不耐受和雞蛋過敏為例,乳糖不耐受發病原因是先天性缺少或不能分泌乳糖酶。過敏的原因主要有某種致病原,如雞蛋中的致敏原主要是蛋白部分,蛋黃含過敏原很少。
乳糖不耐受 有辦法克服
研究表明,大多數乳糖不耐受者在早餐時飲用半杯牛奶、晚餐時飲用一杯牛奶是可以耐受的,尤其是將牛奶與其他食物一起食用,耐受性更好。這是因為飯菜中的脂肪能減慢消化過程,使得乳糖酶作用的時間更長。通常,乳糖不耐受可以通過飲用牛奶后產氣、腹瀉等病史以及呼吸試驗來診斷。嚴重乳糖不耐受而不能食用牛奶者,應注意補鈣。
克服乳糖不耐受,方法很簡單。母乳喂養或嬰幼兒斷乳后,堅持食用牛奶及乳制品,可以預防乳糖不耐受。已發生乳糖不耐受者,可以選用經發酵的乳制品,如酸奶、硬奶酪等,還可適當食用乳糖酶片。乳糖不耐受患者持續少量飲用牛奶,逐步增加攝入量和堅持不斷攝入牛奶及其制品者,可使腸道分泌的乳糖酶逐漸增多,也是克服和減輕乳糖不耐受的好辦法。
食物過敏在嬰幼兒期比較常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功能不斷完善,15歲時達到成人水平,多數患兒的食物過敏癥狀也逐漸減輕。更可喜的是,有70%的患兒對以前過敏的食物不再過敏。也就是說,嬰幼兒時期過敏的食物以后還可以嘗試。不過,對花生、堅果、魚蝦過敏的,多數為終身過敏,要注意避免。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8)成人食品、兒童食品難從包裝區分 成人食“兒童食品”也超
- (2014-06-18)“冒牌”保健食品實為三無產品 多起假冒保健食品案被查
- (2014-06-18)普通食品混在保健食品中賣 湯臣倍健被指誤導消費
- (2014-06-18)買保健食品 謹防這些“驚喜”
- (2014-06-18)營養保健食品能治??? 絕對忽悠您!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