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新“國十條”昨日出臺 食品安全將上強制險
食品安全將上強制險
13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正式公布,這也意味著保險業將迎來全面升級發展的新時期。
這個被業內稱之為保險新“國十條”的意見,已不再是狹義上的行業概念,高度關注民生成意見的最大亮點,并將會越來越與民生各個領域緊密相連,影響每一個普通百姓的生活。
吃住行
探索試點食品安全強制險
保險,在很多普通百姓眼中是一個金融詞匯,但翻閱這份意見可以察覺,通篇貫穿民生領域,貫穿百姓吃住行。
根據意見,將會把與公眾利益關系密切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醫療責任、醫療意外、實習安全、校園安全等領域作為責任保險重點,探索開展強制責任保險試點。
此外,在車險領域,費率市場化改革將會穩步推進,這也意味著車險價格將越來越與市場掛鉤。“個人消費貸款保證保險”“物流保險”“演藝責任險”等新險種也會得到國家更多的鼓勵,有利于釋放消費潛力。
養老
“減稅養老”將適時試點
商業保險是養老金字塔中的塔尖,主要為不同群體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養老保障。
根據意見,普通百姓購買養老保險的選擇將更多,比如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等。同時還將發展獨生子女家庭保障計劃、探索對失獨老人保障的新模式、發展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意見明確將適時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這也意味著我國醞釀已久的“減稅養老”將正式實現。
稅務專家介紹,“減稅養老”就是投保人不是投保的每月繳稅,而是領取養老金之日再繳稅,這是一種推遲繳稅,是幅度較大的稅收優惠。
醫療
政府將購買更多醫療服務
政府運用市場化機制,向商業保險公司購買服務,這已經在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這種政府向商業保險公司購買服務將更多。根據意見,將鼓勵保險公司大力開發各類醫療、疾病保險和失能收入損失保險等商業健康保險產品,并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說,對百姓而言,政府更多購買醫療服務,也意味著老百姓醫療保障標準和水平將有望提高,這對于大病的救治尤其有益。
巨災
研究建立巨災保險基金
剛剛發生的云南魯甸地震提醒巨災保險制度要加快建立。在國際上,巨災商業保險賠款一般占到災害損失的30%至40%,我國還不到1%。
對于巨災保險,意見這次明確,包括研究建立巨災保險基金、巨災再保險等制度,逐步形成財政支持下的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同時,意見鼓勵各地根據風險特點,探索對臺風、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森林火災等災害的有效保障模式,明確要制定巨災保險法規,建立核保險巨災責任準備金制度。
“三農”
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
根據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的介紹,我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農業保險市場,農業保險已覆蓋全國所有省份,超過2億農戶參加了農業保險。
根據意見,將開展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這意味著對于農產品的價格波動,農民可能心里更有“底”。同時,探索天氣指數保險等新興產品和服務,也將增添風險管理工具,有助于農業風險一降再降。
不僅如此,今后,農民將可以選擇到更多的“三農”保險產品。包括農村小額信貸保險、農房保險、農機保險、農業基礎設施保險、森林保險,以及農民養老健康保險、農村小額人身保險等普惠保險業務。?
減稅養老:領了養老金再補繳個稅
13日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適時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稅收優惠擴至商業養老保險已指日可待。
納稅遞延是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稅收優惠模式。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說,該政策是利用稅收政策的杠桿效應調動企業和個人參保積極性,也就是“減稅養老”。
根據我國現行稅法,月收入超過3500元部分需繳納個人所得稅,應稅收入不超過1500元須按照3%所得稅率繳納。因此月收入5000元的個人每月需繳納45元個人所得稅,全年需繳納個稅540元。如果每月拿出500元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則每個月少繳納15元個稅,全年則少繳納180元。如按照投資20年計算,則20年間少繳納3600元個稅。
“這3600元個稅并不是免繳,而是在領取養老保險金之后補繳,具體繳納方式還要等細則出臺。”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說,優惠主要體現在“資金的時間成本”。
按此測算,購買商業養老保險越多,享受的稅收優惠也越多,專家預計細則出臺將設置享受稅收遞延政策的金額上限,這可以有效避免稅收的“逆向調節”。
有券商測算顯示,以上海試點延稅型養老保險為例,每年將帶來108億元保費收入,而一旦在全國試點,每年帶來的保費收入可高達2千億元。 編輯:王燕子
保險業新“國十條”昨日出臺
養老、健康服務產業將受土地、稅收政策扶持
■明確“推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發展,開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
■制定巨災保險法規,建立巨災風險管理數據庫
羊城晚報記者程行歡
在翹首以盼數月之后,《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終于在昨日正式亮相出臺,在這份綱領性的產業發展規劃性文件中,商業保險地位大大提升,從健全社會保障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躍而成為完善金融體系的支柱力量、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撐、創新社會管理的有效機制、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高效引擎和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抓手。受此消息影響,昨日保險股票齊齊飄紅。
六大行業直接受益
此份文件在年初開始規劃之時,就被業內冠以“新國十條”,用以區分2006年頒發的《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被稱為“國十條”)。在新國十條中,把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放在經濟社會工作整體布局中統籌考慮,提出了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全新理念,而不僅僅是服務保障體系。
在新“國十條”規劃的遠景目標中,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穩健、誠信規范,具有較強服務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保險服務業,努力由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轉變,要發揮保險在社會保障、災害救助、支農惠農等方面的作用。
此外,在對外投資門檻上,新“國十條”提出要促進保險市場與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協調發展,進一步發揮保險公司的機構投資者作用,為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長期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在提及的受益行業中,除了保險業外,直接扶持的涉及農業板塊、養老健康產業、巨災救助機制行業;間接因為投資門檻放開而受益的則有券商行業、城鎮化概念。
養老、巨災保險受重視
根據保監會在2013年公布的數據計算,保險深度(保費收入/國內生產總值)僅為3%,保險密度(保費收入/總人口)為1265元,新“國十條”中提出,要力爭將保險深度達到5%,保險密度達到3500元/人,將商業保險建成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也就意味著商業保險要逐步成為個人和家庭商業保障計劃的主要承擔者、企業發起的養老健康保障計劃的重要提供者、社會保險市場化運作的積極參與者。
在重點扶持產業上,養老產業將成為重頭戲。新“國十條”明確指出,鼓勵創新養老保險產品服務,包括近一年來討論激烈已經進行試點的以房養老等,還包括推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發展、開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發展獨生子女家庭保障計劃,以及探索對失獨老人保障的新模式。
頻頻發生的地震、臺風等天災也讓巨災險推至前臺,意見中鼓勵各地根據風險特點,探索對臺風、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森林火災等災害的有效保障模式。制定巨災保險法規。建立核保險巨災責任準備金制度。建立巨災風險管理數據庫。
政策將向養老產業傾斜
在落實政策配套時,新“國十條”一方面提出鼓勵政府通過多種方式購買保險服務,另一方面對于具有較強公益性,但市場化運作無法實現盈虧平衡的保險服務,可以由政府給予一定支持。
政策的扶持體現在稅收與土地供應政策上的傾斜。在稅收政策上,將研究完善加快現代保險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適時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落實和完善企業為職工支付的補充養老保險費和補充醫療保險費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
而在社會關注熱議的養老產業上,將加強養老產業和健康服務業用地保障,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要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統籌考慮養老產業、健康服務業發展需要,擴大養老服務設施、健康服務業用地供給,優先保障供應,鼓勵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等投資興辦養老產業和健康服務業機構。
昨日受此消息刺激,整個保險行業板塊上漲1.65%,位列行業板塊首位。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分別上漲了1.32%、1.77%和1.90%,新華保險領頭大漲3.57%。編輯:王燕子
如果您想隨時隨地了解更多關于食品相關新聞、食品安全事件及食品安全常識等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微信號:cnfoodsafety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修武縣食藥監局啟動夏季餐飲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 (2014-06-16)果殼網CEO嵇曉華:“不信任”仍是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主題
- (2014-06-16)南周記者蔣昕捷:理性的食品安全輿論監督需逐步實現
- (2014-06-16)劉沛:投訴舉報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渠道
- (2014-07-09)中國-意大利食品安全對話在北京舉行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