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燕窩品牌現狀不容樂觀
經歷2011年“血燕事件”后,馬來西亞燕窩遵守亞硝酸鹽“零檢出”標準于去年12月通過中國質檢總局審批得以解禁。到今年1月以來,馬來西亞燕窩產品陸續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但銷售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原有燕窩品牌商被逐漸淪為了馬來西亞燕窩品牌代理商,利潤大打折扣,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事情詳細的來龍去脈。
馬來燕窩解禁
2011年7月,“血燕”亞硝酸鹽超標事件使得國家質檢總局出臺相關政策,要求進口燕窩必須遵守亞硝酸鹽“零檢出”標準,馬來西亞出口至中國的燕窩因質量問題被叫停。
去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批準馬來西亞8家生產廠家產品重新出口中國,與此前不同的是,此次要求進口燕窩產品采用預包裝并加貼產品標簽,標簽中要用中英文注明品名、燕窩(洞)名稱及注冊號、加工企業名稱、地址及注冊號、產品儲存條件和生產日期等信息,確保合法進口燕窩的產品質量可溯源、追責。
但據廣東省燕窩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徐兵透露,馬來西亞燕窩解禁以來,進入到中國內地市場的燕窩只有幾百公斤,其中廣州不超過100公斤,且都是一些微小企業在進口。國內規模較大的擁有自己品牌的企業,像大馬憶記、同仁堂、上官燕等都沒有從這8家企業進口產品。
品牌商淪為代理商
為什么解禁后半年多的時間只有幾百公斤的貨品流入中國市場呢?徐兵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馬來西亞燕窩解禁后,原來的燕窩生產商變為品牌商,而中國品牌商如果要從馬來西亞進口燕窩,只能以馬來西亞燕窩代理商的身份在國內售賣,而不能以自己品牌的名義出售”。
“銷售模式改變,讓中國的品牌商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如果以代理商身份從馬來西亞進口燕窩在國內出售,只能賺取一小部分的差價”,一位廈門燕窩代理商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通過正規渠道從馬來西亞進口的燕窩價格為2萬元/公斤,在國內賣給小型燕窩經營店的價格為2.8萬元/公斤,除去17%的增值稅以及出口關稅等費用,每公斤只有幾百元的利潤。
中國燕窩企業大馬憶記董事總裁張雅琴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目前公司出售的貨品都是2011年馬來西亞燕窩停止進口前的存貨,但是隨著存貨越來越少,如果問題得不到進一步進展,只能考慮做代理商。
將加工環節引到國內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向健軍認為,馬來西亞生產商轉變為品牌商,目的是為了獲得品牌帶來的附加值。相反中國燕窩品牌商只能轉變為代理商,先前品牌帶來的巨大利潤空間將消失,未來獲取的只能是拿貨價與出手價之間的差價。
“未來將會有更多馬來西亞或者印尼自身的燕窩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屆時兩國燕窩品牌將會從數量、品質方面對國產燕窩品牌形成沖擊,行業內外品牌兩股力量的格局會發生改變”,向健軍分析。
徐兵表示,馬來西亞燕窩解禁后,使得進出口兩國在包裝、有害物質含量等方面達成一致標準,對于國內燕窩市場的規范性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但銷售模式的轉變對于中國品牌商影響很大,“希望以后可以從馬來進口毛燕窩,把毛燕窩清洗加工環節移到中國境內,賦予毛燕窩加工一個標準化、規范化、法制化的生產環境,一來可以增加地方的就業和稅收,二來可以讓中國的品牌商賺取較大的利潤,使得中國品牌得以發展”。
而向健軍則建議,除了將加工環節引入國內以提升企業附加值外,國內企業還可以在燕窩生產地設廠以提升國產燕窩品牌的影響力。此外,國家可以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推動燕窩原材料的進口。
原標題:中國燕窩品牌淪為馬來西亞品牌代理商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8)中國古代的方便食品 可食用的“備胎”
- (2017-08-11)民族菌,中國夢
- (2017-10-17)中國或將成為最大的特醫食品市場
- (2017-10-17)雀巢健康科學助力中國“特醫食品”行業發展
- (2014-08-22)我國保健食品企業平均壽命僅兩年 現狀堪憂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