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超市食品保質期管窺

食品日期不易查,臨界食品扎堆,到期食品去哪了?散裝食品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怎樣確定,有沒有“貓膩”?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北京的幾家大型超市。
在各大超市中,有的肉類、蔬果類的包裝上都標志有食品安全的保質期,這些肉類和蔬果類一般都是售貨員挑出來整理好,再用盒子裝好貼上透明的保鮮膜,保鮮膜上面貼保質期和食品的有效期。很多顧客因為覺得方便,都愿意購買這些整理好的蔬果肉類。但是這些“外衣”包裝精致的食品的保質期,我們真的可以放心嗎?
在昌平回龍觀的一家大型超市里,包裝好的肉類、海鮮和蔬果類整齊地擺在冷凍柜上。有的蔬菜是捆扎賣,在沒有包裝散放在旁邊的同類食品,購買的顧客寥寥無幾。而在包裝好的冷凍柜邊幾乎站滿了人,顧客們都在細心挑選自己滿意的食品。記者來到冷凍柜前看見有甲魚售賣的包裝盒,保鮮膜上面寫有包裝日期和有效日期。2014年6月24日是包裝此食品的日期,但是有效日期也是2014年6月24日。記者看見眼前的甲魚柜前鮮有足跡,很多顧客拿起來看看就放回去。像這樣很少有人買的海鮮,先不說是不是新鮮來的,如果今天賣不掉,剩下的就會過了有效期,那么過了有效期后會如何處理呢?像甲魚那么貴的商品,一天賣不掉就會扔掉嗎?記者心里不由得打了一個大問號。
在不遠處幾個聚集人多的人群里,記者看見有促銷打折的食品。一袋面包片只要五塊錢,在一般的情況下,同樣品種的一包面包片至少要九塊錢以上。而眼前的面包只要五塊錢,售貨員站在旁邊大喊:“面包都五塊了。”不少顧客聽見都來購買,有好幾個顧客直接放進購物車里,看都沒看一眼包裝袋上的信息。記者拿起面包看了看包裝,是即將過期的面包。如果這樣的面包買回家不在指定日期內食用,就過保質期了。
在酸奶柜臺前,記者看見每個酸奶包裝上的日期都不會超過7天。
記者詢問了柜臺邊的售貨員:“這些酸奶保質期都不超過7天,那你們這里過期沒有賣掉怎么辦?”
“我們超市都開五年了,每天的進貨量都是有數的,每天都會賣光。怎么會有過期賣不掉的!”售貨員非常驕傲地回答記者。
“就沒一個賣不掉???”
“那當然,今天下雨,不然這個酸奶早賣光了。就算有幾個過期的扔掉就可以了。”售貨員大姐指著一款“三元”牌的牛奶說。在不遠處蔬果柜臺前,一位售貨員正在把清點好的蔬果放入手推車里,記者走上前問:“您這車里是過期的食品嗎?”
“都是過期的。”她頭也不抬繼續忙碌。記者看見她旁邊的手推車里已經放了很多過期的食品。
“您這里的食品過期怎么處理???”
“扔掉。”
按照有關規定,在超市賣場和社區食雜店銷售的即將到保質期的食品,須在銷售場所集中陳列并做出醒目提示。記者調查發現,目前超市對于“臨界食品”都有各自的處理方式,要么退回廠家,要么以特價促銷的方式賣出,一旦過了保質期,超市表示會選擇自行銷毀。對于臨界食品專柜,采訪中的超市工作人員有些表示沒聽說過,有些則表示目前還沒有設立專柜。
現在不少商家均在促銷即將過期的酸奶、糕點、火腿腸等,這些食品變身為“臨界食品”被擺在超市貨架的醒目位置。所謂臨界食品,通常是指即將達到產品保質期的食品,糕點、酸奶等保質期較短的食品極容易“中標”。對于“臨界期食品”,多數消費者由于不檢查保質期,購買時一般不太注意,而商家為了促銷,主動張貼臨界期警示標志的寥寥無幾。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臨界食品通常以三種銷售方式為主。
其一,捆綁促銷。不少商家將即將到期的“臨界食品”捆綁在新出產的食品上促銷,或是附贈禮品在即將到期的食品上,吸引消費者購買。其二,臨界食品通常會被擺放在貨架前面。不少商家喜歡把“臨界食品”放在貨架的最前面,消費者第一眼能看到的位置,若不留心就容易買到快過期的食品。因而也有“精明”的消費者向記者表示一般都從貨架的里邊拿商品。其三,更改生產日期。有些不良商家更改食品的生產日期,將過期食品重新包裝銷售,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這種情況在正規大中型超市較少出現,通常在一些規模較小,監督管理松散的店鋪容易出現。
媒體曾有報道,部分廠家商家利用噴碼機修改生產日期、保質期的情況一直以來都存在,但同時需要區別的是,有些生產時間差一天的,可能是產品在生產線上沒調過來。專家稱,很多大型企業都是連續、大批量生產。比如康師傅一個工廠可能有80多個包裝的生產線,這僅僅是一個工廠,同一時間很多工廠都在加工生產,肯定存在時間差的問題。但如果食品“穿越”4、5天,比如11月21日售賣的食品,生產日期卻標的是11月25日,此種情況就完全是故意篡改生產日期了。
專家表示,速凍散裝食品相關的日期標注不易管理,盡管一直以來都反對散裝食品進入市場,但國內消費者有這個市場需求,企業就生產。所以散裝食品的保質期大多依靠企業自身的道德底線,監管執行起來有困難。與散裝食品類似的,是私人加工的食品,這種食品更加拷問廠家商家的道德底線。此前,中國的食品專家曾組團去日本實地考察,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日本的超市在售賣的壽司和便當,上午、下午、晚上都是不同價格。通常下午五點以后,壽司開始以全價的1/3出售,到晚上7點左右就不賣了,開始撤下銷毀處理。所以,日本是用食品價格來調節即將到期的食品售賣,對消費者做到了告知。實際上,當天不同時段的產品質量是沒什么太大問題的,都是前一個晚上提前做好的,但通過明碼標價和日期說明,主動告知了消費者,這樣選擇權在消費者手中,既有利于快到期食品的促銷,也使消費者能夠吃得明明白白。
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大型超市食品保質期還是比較可靠的,但散裝食品的保質期還不能完全使人放心。一些高額食品的保質期是否真實,也不能完全肯定。食品保質期問題關系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切身利益,我們期盼食品保質期名副其實,讓消費者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8-18)美專家:福喜不涉食品安全問題 冷凍肉可重算保質期
- (2014-06-16)修武縣食藥監局啟動夏季餐飲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 (2014-06-16)果殼網CEO嵇曉華:“不信任”仍是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主題
- (2014-06-16)李海市:成立專業組織,引導食品知識科普工作
- (2014-06-16)南周記者蔣昕捷:理性的食品安全輿論監督需逐步實現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