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與否,我們該信誰?
隨著微信的普及,網絡信息接收和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信息量越來越大。微信的信息有很大一類是與食品安全有關的,尤以負面信息占篇幅最多。很多信息都來不及考證,傳播范圍之廣、傳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一些常識性的知識,在微信里也被顛覆;一些觀點剛出來,相反的觀點馬上接踵而至。一時間,信息受眾感覺惶惶,食品安全與否,我們究竟該信誰呢?
白米飯,吃還是不吃?
大多數開通微信的人們,都收到過“白米飯是垃圾食品之王”的文章鏈接,這篇文章把我們吃了多少年多少代的白米飯,說成是根本就不該吃的東西。文章里說米飯不該吃的第一個理由,是從說文解字開始的。“俗語有云:人吃五谷雜糧,難免會生??!這么通俗的一句話,卻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既然吃五谷雜糧,難免會生??!為何還要把這‘五谷雜糧’當作主食呢?沒有人考究。不知古人是否很早就如我一樣,意識到米飯的危害!所以造字的時候,將這個飯字造得如此明白。拆開看這個字,食 反=飯’意識就是吃反了!怎么吃反了呢?另外一個中文字就更加清晰地表示了祖先對白米飯的看法‘粕’,這個拆開了‘白米=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意思就是應該把米的谷殼、米胚芽留下來,把白米倒掉。”我們幾乎不用找理由就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問題。俗話說人吃五谷雜糧,難免會生病,誰都知道不是指吃飯是生病的原因,而是說人生病是難免的,生病的原因有時候是很難找到的,借吃五谷雜糧表示正常生活而已。至于白米是“粕”,我們吃反了,應該把米的谷殼、米胚芽留下來,把白米倒掉,就更不值一駁了。如果古人這樣認為的話,我們人類沿襲下來早就應該養成吃米糠扔白米的習慣了。
關于白米飯是不是垃圾食品,很快有了專家的回應。國內疾控中心的專家和中醫專家出面澄清了謠言,從白米飯的營養成分、米飯是不是慢性病的致病元兇等方面說明,白米飯與垃圾食品不能劃等號。任何食品其實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怎么吃、吃多少。專家出面說話,主流媒體也紛紛采訪并發表了專家的意見,于是“白米飯是垃圾食品之王”的風波算是告一段落。
牛奶,還能不能喝?
與白米飯的傳聞一樣,牛奶能不能喝也一度成為微信熱點。說牛奶致癌、越喝牛奶越缺鈣、加工后的牛奶有毒等等的觀點源于一篇近萬字的長文。筆者耐心讀了這篇文章,發現按文章的說法,牛奶簡直成了萬惡之首、疾病之源,是人類千萬要遠離的東西。
文章認為牛奶致癌的危險比香煙還嚴重,牛奶中的蛋白質是一種非常強的促癌劑,其致癌能力甚至超過化學物質。牛奶不僅致癌,還會使兒童引發I型糖尿病,牛奶攝入量越多,I型糖尿病患病率越高。此外,動物蛋白,尤其是占牛奶蛋白87%的酪蛋白,能顯著增加心臟病、多發性硬化病、腎結石、骨質疏松癥、高血壓、白內障和老年癡呆癥等的患病幾率。于是,又一個致病元兇出現了,就是現在我們幾乎每天都喝的牛奶。
那篇文章還認為,牛奶不僅是致病元兇,而且越喝牛奶越缺鈣,牛奶是脫鈣的東西。文章不僅說世界上不喝牛奶的民族不缺鈣,喝牛奶的民族反而缺鈣嚴重,骨質疏松嚴重。認為正常飲食吃五谷蔬菜的人根本不會缺鈣,但是,一旦喝牛奶或吃肉食,就可能出現缺鈣。因為喝牛奶或吃肉食,人的體液、血液就變酸性,呈堿性的鈣元素便從骨頭里溶出來,以中和酸性,鈣完成使命后,變成廢物從尿道排出去,鈣就流失了。牛奶喝得越多,酸性體質越嚴重,鈣流失就越厲害??梢?,越喝牛奶越缺鈣。
這樣顛覆常識的觀點,在微信里傳播速度很快,傳播面很廣,筆者已經接收到類似的鏈接很多次。而從實踐來看,本人正是血鈣偏低的人,一直遵醫囑多喝牛奶并吃鈣片,在正常喝牛奶的時間段里,自己血鈣偏低的癥狀就不明顯。如果出差在外沒有牛奶喝,補充鈣片又不能及時加量的話,或者消化功能出現障礙的時期喝牛奶吸收不好的話,血鈣低的癥狀就會很明顯,嚴重時手麻抽筋等癥狀都會出現。所以但凡自己能正常進食,我是一定要喝牛奶的,出差到一個地方首先就去超市買保質期長的牛奶,或者必帶上質量好的奶粉以備不時之需。因此用不著過多考證,牛奶致不致癌我暫且不管它,要說越喝牛奶越缺鈣,從我自己的親身實踐就足以得出結論,那是很荒謬的觀點。
很快,專家對于牛奶不能喝的觀點,也站出來辟謠了。關于牛奶致癌一說,那篇文章引用的證據據說是美國教授坎貝爾博士的研究,研究稱牛奶中的蛋白質是一種非常強的促癌劑,尤其是占到87%的酪蛋白,能增加癌癥、心臟病、糖尿病、腎結石、高血壓等患病幾率。同時,牛奶中的IGF-1(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子,也稱作“促生長因子”,是一種在分子結構上與胰島素類似的多肽蛋白物質)導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等。針對此種說法,有專家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都一致認為,并無證據說明IGF-1致癌。同時,牛奶中IGF-1的含量很低,經過加熱、消化、吸收后,到達人體內也不再具有生物學活性,不構成健康隱患。而且,美國坎貝爾教授的牛奶中酪蛋白致癌的研究,不是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沒有更有力證據證明牛奶能增加癌癥風險。據介紹,坎貝爾進行的試驗,是通過大劑量黃曲霉素誘導出癌變細胞的大鼠,并不能直接推出酪蛋白對健康人體有相同作用。據說,坎貝爾在接受國內權威媒體采訪時表示,他的研究“并不是說乳制品會致癌”??梢?,牛奶致癌一說沒有科學依據,理論上和實踐上都站不住腳。
還有專家指出,人類確實是世界上唯一在成人以后還在飲用乳制品的哺乳動物,但這并不意味著長期喝牛奶就損害健康。目前有流行病學研究認為,過量攝入牛奶可能增加前列腺癌、帕金森病等的罹患風險。但牛奶也能降低腸癌、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的罹患風險,這也是得到科學證實的。
至于喝牛奶缺鈣問題,也有專家給出了理論上的反駁。牛奶越喝越缺鈣的說法,理由是因為蛋白質含有較多的硫、磷等元素,在體內代謝之后會產生酸性物質,因此需要鈣來幫助維護酸堿平衡,從而增加鈣元素的排泄量。因此,得出一個結論是蛋白質吃得越多,鈣的排泄量也會越大。多數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如雞蛋、肉類、魚類,甚至精米白面等,都是“成酸性食品”。然而,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牛奶并非“成酸性食品”。相反,它在體內代謝后呈弱堿性。牛奶中盡管也含有不少蛋白質,帶來了硫、磷等成酸性元素,但同時也富含鈣、鎂、鉀等金屬元素??傮w平衡的結果,成堿性元素略占優勢。據我國測定數據,100克牛奶中含鉀高達120~130mg,鈣110~140mg,而磷只有60~80mg。也就是說,牛奶中讓人體質偏酸的元素并不是那么多,而讓人體質偏堿的元素更多一些。既然牛奶并非是令人體質偏酸的食品,也就不會促進鈣的流失,所謂“牛奶越喝越缺鈣”的理論就是站不住腳的。
面對各種傳言,我們該信誰?
除了大米飯、牛奶之外,很多食品都伴有傳言。諸如魚不能吃,是喂避孕藥長大的;豬牛羊雞鴨肉都不能吃,是喂激素長大的;很多蔬菜水果不能吃,大豆及其制品不能吃,是轉基因食品;雪糕冰棍飲料不能吃,是添加劑做成的;粉條不能吃,是塑料做的;……傳言紛至沓來,簡直數不勝數。關于轉基因食品更是妖魔化了,微信里甚至傳出了這是某個大國想要使我們中華民族種族滅絕,才大量讓我們進口轉基因食品,危言聳聽,不一而足。
面對各種十分恐怖的傳言,我們該不該相信,如果不相信我們又該相信誰?政府的官方說法一出臺,微信里馬上有詆毀政府官員的傳言,照樣是傳得有鼻子有眼。專家一出面說話,馬上又有詆毀專家的信息滿天飛。不久前,一位專家說,現在我們的老百姓不信政府不信專家,只信記者,而記者信謠言。說完又擔心打擊面太大,找補了一句“當然是說有的記者”。其實現在的老百姓連記者也不信,對微信的傳聞也是半信半疑,但即使不完全相信也參與傳播,這就是信息時代的特點,也是國人信任危機到了很嚴重程度的表現。
在食品安全信任危機嚴重的今天,很多專家挺身而出,為真相說真話;主流媒體也站了出來,義不容辭地擔起了撥亂反正的重任。北京電視臺幾乎每周都有對網上流傳廣泛的食品傳聞進行證實的節目,他們的記者找到專業研究機構,對流言所提到的食品進行針鋒相對地化驗解釋,用科學實證的結論來揭示真相,使流言不攻自破。類似的媒體和節目還有很多。
信任危機的出現當然不能全怪老百姓,但也不能否認我們的民眾的確有從眾心理,有獵奇心態。正面的新聞聽不進去,負面新聞就認為是真實的。其實近年來,隨著國家高層領導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隨著輿論監督力量的加強,法治手段的跟進,政府機構監管力度越來越大,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識也在不斷提高,我們國家的食品安全狀況與前些年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雖然不能說劣質食品已經絕跡,但至少比以前要好很多了,明目張膽的造假制劣者已經在逐漸減少。但現在老百姓對食品不安全的恐慌程度卻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吃了毒死,不吃餓死”的說法已經成了老百姓的口頭禪。作為食品安全的主流媒體,我們不得不呼吁,我們的食品實際上沒有那么多有毒不能吃的東西,好的企業好的食品在我們的社會還是占主流地位的。只要我們去正規市場,買正規企業生產的食品,安全問題是完全可以有保障的。
(本刊記者 徐 華)

相關熱詞搜索:食品安全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修武縣食藥監局啟動夏季餐飲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 (2014-06-16)果殼網CEO嵇曉華:“不信任”仍是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主題
- (2014-06-16)南周記者蔣昕捷:理性的食品安全輿論監督需逐步實現
- (2014-06-16)劉沛:投訴舉報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渠道
- (2014-07-09)中國-意大利食品安全對話在北京舉行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