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質疑功能水:按普通食品生產 靠保健功能忽悠
水,作為人類生命的源泉,本是無色無味的一種化學物質,加上諸如“富氧”、“弱堿”、“蘇打”、“低氘”“電解”、“小分子團”等前綴詞后,就成了廠家宣傳的功能性概念水;現如今,人們飲水不再僅僅滿足于解渴,更加在意飲水的健康,市面上的這些功能水是否在迎合市場需要,還是真的對人體健康有益?各自標榜的功能是否經得住考驗?日前,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水研究專家和科普人士。
包裝飲用水功能概念層出不窮 名目繁多 消費者懵了
專家:包裝飲用水“質量”參差不齊,產品之間區別難分清
喝水是人體生理需要,盛夏季節,體內水分補給需求尤其大。7月14日,在北京朝陽一家好鄰居便利超市里,剛從醫院化療結束出院回家休養的張旭和超市員工小梁拌上了嘴。“口干舌燥,又熱又痛又癢,看上去電解水和富氧水都不錯,大夫說簡單的白開水和礦泉水就行了,買啥咧?”張旭告訴記者,之所以發生口角,是超市員工不知情,“偏要給我介紹說新品上市促銷便宜,我沒喝過一下子就懵了。”
日前,記者走訪北京多家大型商超了解到,為了滿足消費者低價盲從心理需求,一些商場將臨近保質期的飲用水打著促銷旗號清倉售出。商超飲料供應商負責人童輝(化名)告訴記者,那些臨期品商場要是實在賣不出去或者存貨太多,也只能做“回場”處理。“所謂回場,就是我們將貨拉回去,廠家來我們那兒運回生產車間,這一個鏈條大家都知道,只是你不提我不提心知肚明。”童輝說,這樣的事發生的概率不是很高,商場都會有計劃安排的。
記者走訪東城區家樂福超市過程中,有的消費者除了看價格和品牌外,飲用水的水質、微量元素、產品標準等重要信息“都不重要了”。走訪當日,正在排隊結賬付款的北京某銀行中層管理干部徐女士表示,“我丈夫愛喝電解水,而我喜歡蘇打水,他經常開車和出差,我給他備了一件農夫山泉放車里,這是我們一個禮拜的量。”當記者問及是否都知道這些水之間的差異時,徐女士表示和個人消費行為習慣有關,只要安全就好,并不十分清楚這些功能性概念水的好與壞。
其實,徐女士就是億萬消費者中的一個縮影,什么樣的功能水受歡迎并非產品本身,而是消費者主觀意識在起作用。多位接受光明網記者采訪的水研究人士表示,市場上的包裝飲用水種類繁多,“質量”(意指宣傳的功能)卻參差不齊,這主要是市場需求的影響。同時,由于產品太多,各類包裝飲用水之間的區別很難分清,而在以“XX水”為標識的營銷思維下,消費者則是根據品牌的熟悉度來選擇購買。
包裝飲用水玩概念營銷 標準大混亂 宣傳功能無實效
專家:玩弄科技名詞要不得 營銷價值不能大于科學價值
目前,主打“富氧”、“弱堿”等特征的飲用水已經非常普遍,這些名目繁多的水,有沒有統一規范的產品標準,它們標榜的功能是否經得住考驗?
記者了解到,國內市場上包裝飲用水(包括進口飲用水產品)標準過于混亂,同樣的飲用水,有些品牌執行的是國家標準,有的企業則自行實施企業標準或地方標準。如“農夫山泉”飲用水執行的產品號DB33/383為地方標準,“寶礦力水特”電解水則是執行(Q/DZSC0001S)企業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娃哈哈高調推出的新產品“富氧弱堿性水”引發爭議和關注,人們紛紛討論其含氧量和產品標準問題,并質疑該產品“忽悠人”。
這就是所謂的“概念營銷”了,資深品牌營銷分析師秦勤告訴記者,“富氧水”這一概念在國人心中還很陌生,而在國外,加氧的飲用水產品市場已有近10年的發展歷史。他認為,飲用水在處理功能性概念廣告營銷時,夸張虛構都只能適得其反,營銷價值不能大于科學價值。
科普作家、科學松鼠會成員云無心博士說,“富氧水”采用的所謂“尖端鎖氧技術”只是玩弄科學名詞,他對記者表示,廠家提供的“科學證據”既沒有被科學界接受,也沒有被監管部門認可,完全就是虛假宣傳。
包裝飲用水水源地難以做到零污染 消費者質疑水質安全和健康
專家:安全水不一定是健康水 安全不意味著有所說的功能
任何一類飲用水的生產包裝,對水源地的開采與保護至關重要。農夫山泉、恒大冰泉等多家瓶裝飲用水品牌,水源地均為類似長白山這樣國家礦泉水源保護區,并稱周邊10平方公里無人居住。這似乎在表明他們力求做到水源地零污染,生態環境良好并確保天然品質。
記者從多個渠道了解到,飲用水生產廠商很難完全做到水源地零污染,即使是地下水開采,在回灌的過程中就已經對水源地有了污染。地下水中硝酸鹽污染、建廠、運輸包裝、農藥、洪水暴雨等,不同水源地的主要污染威脅不同,而要想保證飲用水品質,生產車間又不能距離水源地太遠或太近。最后,一些企業將生產成本轉嫁到飲用水產品本身,也就有了市場上的高價水高端水一說。
我們到底要喝什么樣的水才最好?“或許,最佳答案的前提是要保證有生產飲用水的清潔水源,未來的某一天,如果我們能夠直接喝自來水,那我們就沒有必要再擔心水質的安全和健康了”,徐女士說。
國內自來水現階段的質量普遍較低,想要有高質量的自來水,就必須對水源地強有力的保護。中國礦業聯合會天然礦泉水專業委員會主任安可士從事水源地質研究多年,他曾說:“從全國整體來講自來水是達到安全標準的,用了100多項指標處理之后合乎用水標準,但是安全水不一定都是健康水。”
安可士指出,國家標準中對每一個水源都有規定,有三個保護帶,而且每年要檢查,在水源鑒定認可時,保護帶的范圍就要劃出來。“現在有一個困難就是第三保護帶,這一地區無法監管,尤其是城市周邊的地區不太好監管。”
云無心則認為,飲用水的安全與功能是兩碼事。“任何食品飲料,安全不意味著有所說的功能,有或者沒有所說的功能也都和產品是否安全無關。”所謂的高價水或高端水本身屬于營銷概念,沒有科學含義。
監管規范包裝飲用水 消費者“不看廣告、看療效”觀念猶在
專家建議:樹立科學消費觀 理性認識飲用水對健康的作用
將來,我們在市場上或將看不到“礦物質水”產品了。今年4月,國家衛生計生委下發《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征求意見稿提出,不得再使用“飲用礦物質水”的名稱。有媒體稱這意味著礦物質水這一類名稱的產品將寫入歷史,而廠家則就不得再往飲用水中添加物質元素。業內人士表示,一旦意見稿變為規范實施后,這將對整個飲用水產業帶來深度變革。
云無心告訴記者,意見稿現在出臺禁止使用礦物質水這一名稱,是杜絕了廠家通過這種方式來誤導消費者牟利。而往水中添加礦物質,本身并沒有危害,也沒有什么價值。“它主要就是一個營銷概念,通過‘礦物質水’這個詞,既能迷惑許多消費者,也不違反法規。”
“所有宣稱有解渴和補充水分之外的其他‘健康功能’的水,一律視為忽悠。”云無心解釋說,現有市場上的各種“營養水”“特種水”“功能水”“高端水”無一例外都涉嫌虛假宣傳。水就是水,其營養價值就是滿足人體對水的需求。申請生產許可的時候是“普通食品”,銷售的時候鼓吹“保健功能”,被質疑了就辯稱“符合食品標準”——是這類產品的慣用手法。
正如此,絕大多數消費者還是抱有“不看廣告、看療效”的觀念,似乎被鼓吹“保健功能”的各種產品蒙蔽了雙眼。
“監管部門需要嚴懲虛假宣傳,常規抽查安全指標,對不合格產品和虛假宣傳要嚴格、及時并公開處理。對于消費者來說,重要的是理性認識飲用水對人體的作用,放棄不切實際的期望,才能不被忽悠。”云無心最后說。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8)功能飲料尚無國標 公眾可查詢食品添加劑
- (2014-06-18)紅牛東鵬特飲等功能飲料被指含二類精神藥物
- (2014-06-18)山藥可整頓消化系統 排毒功能最強的15種食物
- (2014-07-01)世界杯零食 應避免飲用功能性飲料
- (2014-07-03)官方或將要求保健食品聲稱的功能應具科學依據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