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臨期食品應盡告知義務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滿200減100”、“千萬進口食品1元秒殺”———近日掛在中糧集團所屬的我買網首頁上的廣告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然而,一些在電腦前奮戰拼搶半天的消費者,收到貨物后勃然變色:費了半天勁兒,“秒”來的卻是一堆快過期的食品。
對此,許多博友認為,雖然商家在理論上是可以賣臨期食品的,但消費者擁有知情權,必須告知。對于有意隱瞞臨期食品信息的商家,監管部門應該嚴懲不貸。更重要的是,應盡快出臺明確規定,處理好臨期食品售賣問題,確保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臨期食品防不勝防
據行業慣例,保質期只剩1/3的食品即可算是臨期食品。許多博友反映,在網上購買食品時,經常會碰到這種臨近保質期的情況,一不小心就會中招。
博友“文頌弦”稱,在中糧我買網下的訂單,買了果汁一箱,結果發現還有倆月就過期了。
博友“美麗的小Y 88”表示,買的玉米油,還有不到兩個月就過期了。中糧我買網這是賣臨期食品嗎?為什么頁面沒有提示?價格也不比超市便宜!
博友“漸漸漸漸消失不見”質疑,我買網竟然在未作任何提示的情況下銷售臨期食品,不知道到底有沒有監管機制?
銷售臨期食品并非我買網一家。博友“油炸大肉包”反映,蘇寧易購賣的食品,居然還有十幾天就過期。博友“anabasis”表示,一號店也有同樣的問題。
知情權不容漠視
博友“CFSA _鐘凱”認為,理論上商家是可以賣臨期食品的,主要的手段是降價或捆綁促銷、放在貨架前排等。不過,商家應該通過正常渠道光明正大地銷售臨期食品。
“促銷應告知原因,消費者自己掂量要不要去占那點小便宜。”博友“下午PM”表示,在中糧我買網買的餅干“打開包裝才發現不到兩月就到期了,早知道臨期,再便宜我也不買”。
不少博友認為,商家隱瞞臨期產品實情,實質是欺騙消費者。臨期食品并不是不能吃,只要價格夠優惠,有需求的顧客自然會去買,但商家必須給消費者一個知情權,這樣既可以為商家建立信譽,也能讓消費者買個明白。
博友“中大嶺院金融_小榮”認為,糊弄消費者,必被消費者拋棄。
監管力度要加大
據了解《食品市場分類監管制度》雖然要求,商家對即將到保質期的食品,也就是臨期食品需向消費者做出醒目提示,但這一規定在實際執行中卻大打折扣。此外,盡管業內將接近保質期1/3的商品算作臨期食品,但沒有硬性標準,執行起來也比較困難。
不少博友建議,國家應該盡快出臺銷售臨期食品的相關管理細則,對處罰措施、臨期期限等做出明確規定,確保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同時,消費者在購物時應留意產品包裝上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不要被各種打折促銷活動所迷惑。
博友“媒體民工韋春雁”認為,對于有意隱瞞臨期食品信息、欺詐消費者的不法行為,有關部門一經查實,必須依法嚴懲不貸。受害者應該可以起訴商家,應該有像國外一樣的罰金,罰得它“肉痛”。
博友“CFSA _鐘凱”提醒,降價促銷和捆綁銷售的產品要注意看保質期,它們往往是臨期食品,消費者必須保持警惕。還有博友表示,購物前就問清細節,尤其要問清楚生產日期、保質期,并協商好退換貨細節,并妥善保管聊天記錄。一旦上當受騙,就要及時維權。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北京食品CPI連3月超7% 5類人可領價格補貼
- (2014-06-16)“社會協同共治 維護食品安全”主題座談會在京舉行
- (2014-06-16)食品違法添加劑公眾可查詢 部分有機食品涉嫌虛假宣傳
- (2014-06-16)我國食品安全標準 兩年內與國際接軌
- (2014-06-16)食品安全標準將清理整合4000項 查詢軟件近期開通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