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強化大監管 保障食安助發展
新聞媒體走基層 市場監管收眼中 之河南省許昌市篇
不斷強化大監管 保障食安助發展
一一許昌市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抓手 全力保障食品安全積極助推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柴占陽 馬瑩瑩)近年來,許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為抓手,以高效能市場監管服務市場體系建設、促進質量強市品牌興業為目標,立足職能職責,持續創新思路舉措、提升服務效能,推動“監管與服務” “執法與指導”雙引擎同向發力,全面激發釋放食品生產經營主體活力,積極助推許昌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擦亮“食安許昌”城市名片、確保全市食品安全大局和諧穩定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創建成效凸顯,“食安許昌”深入人心
2016年5月,許昌市成為河南省首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試點。七年來,該市市委、市人民政府始終把食品安全工作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以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要求為基本遵循,該市市場監管系統始終把群眾關切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創建促監管,以監管保安全,勇于先行先試、探索創新,堅持許昌特色,先后開展食品安全示范門店、示范街道、示范企業等創建活動,以點帶面開展規范提升,不斷放大示范引領效應,形成了具有許昌特色的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該市廣大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不斷攀升。在今年9月份該市開展的食品安全滿意度調查中,全市總體得分為89.4分,已遠遠超過了80分的創建標準,“食安許昌” 已在許昌生根發芽、落地開花。
在省級食品安全縣(市、區)創建上,許昌市“雙安雙創” 工作(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取得明顯成效,6個建制縣(市、區)全部成為省級食品安全縣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3個功能區全部成為省級食品安全區。
2017年河南省 “雙安雙創”工作現場會在該市成功召開;
在農村食品安全監管上,在全國率先打造農村集體聚餐百姓食堂和定點飯店模式,受到國務院食安辦領導高度肯定;
在強化執法方式上,在河南省首創 “周二查餐廳”陽光執法行動,以“四不兩直”方式隨機抽取餐飲單位開展檢查,多期視頻被國家、省級新聞平臺采用,2021年河南省餐飲食品安全透明監管陽光執法工作觀摩會在許昌市成功召開。
同時,許昌市的市場監管所規范化建設、食品企業先進質量管理模式認證、食品安全“陽光工程”、食品超市示范化建設等工作也都走在全省前列。
二、優化營商環境,持續釋放市場活力
(一)持續改革,錨定發展“增長極”。持續深化“證照分離”“多證合一”“先照后證”改革,推進市場主體登記規范化、標準化、便利化,推進市場監管領域準入準營“證照聯辦”,實行“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
優化營業執照、經營許可證辦理環節,進一步精簡申報材料,申請人只需一次申請、提交一份材料,實現“證照” 同步辦理。
設立智能審批點,實現 “窗口式、面對面” 傳統模式向“自動化、智能化”服務新模式轉變。
許昌市全面推行的 “企業檔案遷移一次辦”改革得到河南省省委改革辦的充分肯定。今年以來,已幫助484家企業辦理遷移登記。
(二)轉換身份,打通問題“中梗阻”。監管人員轉換角色,以“親身辦” 的形式,全程了解企業、個體開辦流程,現場體驗群眾辦事感受。從事前咨詢、事項辦理、申報材料、網上系統操作及應用、所需時長等方面進行深入系統了解,深層次探索了解了各類事項許可辦理中哪些情況是難點,各事項業務辦理中各環節的難易程度和窗口工作人員的服務水平、態度和群眾情緒。通過真體驗、真感受,掌握了解流程是否便捷、高效,有無提升空間,認真找差距、補短板,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持續推動辦事流程和服務的進一步優化。
(三)證前指導,跑出許昌“加速度”。該局立足部門職能,提前介入、主動指導,將關口前移,變“事中事后監管”為“事前服務”;積極開展許可 “證前指導”服務,解決企業商戶不了解食品經營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盲目進行裝修,導致出現不符合許可審查要求等問題,避免企業商戶在建設環節走彎路,大大縮短了辦證前的準備時間。通過“證前指導”,可以讓核查人員在經營主體籌備階段就主動介入,為更多市場經營主體開業“加速度”。同時又從源頭上排除了部分食品安全風險隱患。
三、壓實各方責任,筑牢食品安全底線
(一)強化食品安全“兩個責任”落實。該市將落實“兩個責任”(屬地管理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與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緊密結合,實行黨政領導全掛帥、屬地干部全動員、市場主體全參與,一起推進,逐步形成地方黨委政府、監管部門、食品生產經營主體三方貫通協同、相互銜接的工作閉環。
建立健全了“四位一體”食品安全責任體系,實現了食品生產經營者“三清單一承諾”制度全覆蓋、各級包保干部包保督導全覆蓋。市、縣、鄉、村四級包保干部扎實開展督導檢查,前三季度該市包保督導完成率均為100%。同時,大力培養企業食品安全明白人,不斷提升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意識。今年7月份,該市對196家食品安全示范企業(商戶)進行了專題表彰,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親自為獲獎企業授牌,積極推動全市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涌現出更多胖東來式的示范企業(商戶)。
(二)深化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提標提質推進食品安全示范城創建,該市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的高規格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多次召開了市政府主要領導參加的高規格創建推進會。建立健全了創建工作 “周調度、月講評、季推進”、重點工作月通報、觀摩交流考評、調度通報、督導考核及掛牌督辦等機制,強化研判會商,突出督導考核,嚴格獎懲機制,積極解決創建過程中遇到的各類難題。
建立市場監管創建沖刺工作機制,許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全員上陣,實行項目化、清單化推進,確保按期高效完成各項創建任務。
(三)規范提升放大創建示范效應。依托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積極開展各類行業規范提升活動,以點帶面,不斷放大示范效應,形成了具有許昌特色的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
一是地方標準更加完善。為推進“三粉”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質量,該市制定了“薯類粉條”和“禹州粉條” 兩個企業團體標準。
為提高餐飲經營者管理水平、督促餐飲單位落實主體責任,該市制定了了許昌地方標準《餐飲服務單位7S現場管理規范》,該標準為國內首次發布的餐飲環節 “7S”現場管理規范。
該市眾品食業公司參與制定的國家標準《畜禽屠宰操作規程生豬》榮獲2022年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三等獎。
二是“三小”治理更加有效。通過加強 “三小”登記備案管理、強化培訓教育指導幫扶、加大日常監管和違法行為懲治力度等措施,積極規范 “三小”生產經營行為,不斷引導“三小”標準化、規范化、集約化發展。先后實施100家小餐飲、50家小作坊改造提升工程,投入5000余萬元提檔升級改造粉條加工小作坊。累計打造食品小作坊產業園1個,食品安全示范街18條、示范店1000余家,創建名特優食品小作坊4家,形成了食安創建的 “雁陣效應”。
三是特色食品更加規范。將日常監管、專項檢查和飛行檢查高度融合,積極開展 “三粉、肉制品、桶裝飲用水、蜂產品” 等特色食品專項整治行動,先后取締清退11家、整改提升了81家粉條生產主體。
積極組織腐竹企業觀摩學習,借鑒先進生產經驗,樹牢發展信心,勇于自我創新,推進腐竹產業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型。
四是監督執法更加順暢。許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與市公安局共同簽署《聯合打擊食品藥品領域違法犯罪活動協作備忘錄》,成立聯合打擊食品藥品領域違法犯罪活動領導小組,制定《聯合打擊食品藥品領域違法犯罪活動協作辦法》,建立聯席會議、線索通報、案件移送、協作調查、檢驗認定、聯合督辦等六項制度。
今年以來,該局共接到食品類投訴舉報2702件,辦結2617件,辦結率96.85%;食品安全違法行為舉報線索711件,已辦結697件,辦結率98.03%;辦理食品類案件1256件,罰沒收入1447.56萬元,移交公安機關3件。抽檢食品12409批次,處置不合格284件次,確保了該市食品安全形勢整體穩定。
五是應急處置更加有力。該市充分發揮各級食安辦綜合協調作用,建立健全完善各項應急處置機制,認真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勢,積極防范化解系統性、區域性風險隱患,不斷提高突發事件和網絡輿情的應急處置能力。
目前,該市應急預案健全完善,處置程序明確具體,輿情應對科學迅速,今年9月,河南省2023年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示范性應急演練在該市成功舉辦。在今年中秋國慶期間,該市共接待游客750.4萬人次,其中胖東來公司共接待游客270萬人次,未發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其它投訴當天有溝通、24小時有回復,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和各地游客的一致好評。
四、鞏固創建成果,講好“食安許昌”故事
今年8月,河南省食安辦對該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進行了初評,評審組專家對該市校外集體供餐單位監管、 示范超市規范化建設以及食品安全主題公園、沿街門店“ 腰
線”宣傳、大型樓宇創建氛圍宣傳等工作,給予了“建設標準高、管理規范精細、兩個責任工作機制落實有力”的高度評價。
該市創新宣傳方式方法,建立網格化宣傳模式,構建多元共治格局,深化創建宣傳普法,強化食品謠言治理。通過開展與創建有關的網絡有獎問答、征文比賽、短視頻大賽等一系列活動,公開征集了創建宣傳主題和吉祥物;充分利用官方媒體和各類自媒體、新媒體渠道,不間斷集中推送創建工作各類信息動態;深化食品安全 “五進”科普活動,通過組織志愿者到機關、企業、工地、學校、社區、農村發放宣傳海報、倡議書、一封信、宣傳折頁、知識讀本、桌卡等,多渠道、多形式廣泛宣傳食品安全知識。目前,該市已建成學校食品安全長廊26條、食品安全宣傳示范社區28個、食品安全主題公園10個。
通過固定宣傳(宣傳欄、版面)和流動宣傳(出租車、公交車)、傳統媒介與現代媒體宣傳,構筑了全方位、多視角、高密度的立體宣傳矩陣,形成持續集中、聲勢強大的食品安全輿論氛圍,讓食品安全工作融入生活、融入社會、融入群眾!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