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貿市場保食安 科技賦能溯源管
服務發展加油干 市場監管不遲緩 之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篇
農貿市場保食安 科技賦能溯源管
——唐河縣運用信息技術手段 賦能食品安全溯源監管
王 娜 本刊記者柴占陽
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針對農貿市場產品來源復雜、批發零售兼有、市場管理“空白點”多等狀況,圍繞如何破解食用農產品進場安全到銷售安全課題,從建立農貿市場食品安全追溯監管“云系統”入手,一手抓線上系統建設,一手抓監管宣傳,食品安全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借力科技 破解頑疾
針對食用農產品銷售中管理難、打擊難、發展難的頑疾,唐河縣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充分發揮綜合協調作用,組織該縣市場監管、農業農村、城市管理、教育、衛健等部門聯動,聚焦食品安全共同發力。特別是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不等不靠,主動擔當,在算賬對比、摸清底子、外出考察、多方借鑒、精心謀劃、科學統籌的基礎上,積極爭取唐河縣委、唐河縣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合作,引進“互聯網+”技術,高效推進唐河縣農貿市場食品安全追溯監管系統建設,并在兩大農貿市場投入試運行。
該系統可將市場監管部門、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等日??焖贆z測數據信息全面接入、同步上傳,實現大數據歸集、管理、公示、查詢和分析,實現供應鏈全程可監管可追溯,有效提升管理效能。
二、優勢突出 亮點鮮明
通過該系統,可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風險,有力提升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和保障水平,夯實食品安全基礎防線。
一是系統操作便利,上傳數據可靠。農貿市場管理人員只需通過微信小程序對入庫產品票據進行拍照,即可通過OCR票據自動掃描識別(索證索票數據采集)錄入產品報關信息,極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時,系統利用“區塊鏈”所具有的數據分布式儲存、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追溯等特點,能夠切實保障線上數據真實可靠,從而為監管部門提供食品準確追溯數據。
二是建立實時預警,及時處理風險。該系統可對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發布的不合格食品檢測數據進行及時有效的篩選,并作出預警提示,從而提高食品安全風險處置的針對性。
三是提供數據共享,打通信息壁壘。該系統通過與南陽市政務大數據平臺進行鏈接,食安委成員單位可實現食品安全數據共享,從而提高了食品安全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和時效性。
四是突出重點區域,引領行業規范。在學校、養老機構、大型商超、大型餐飲等大宗采購單位,以市場化手段“倒逼” 供貨商戶盡快注冊使用食品安全追溯系統。
尤其在廣受關注的校園食品安全領域,唐河縣委、唐河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落實黨政同責,縣財政加大投入,專門投入3000余萬元對學校食堂進行了改建提升。全縣201所學校食堂全部由承包經營轉入學校自主經營,縣教體局成立安全委,設立了專門監管平臺,實現“互聯網+明廚亮灶”監管全覆蓋。
唐河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通過與縣教體局推進“智慧監管”互聯互通,將監督觸角延伸到校園食品安全的各個環節,引導校園食堂采購帶有二維碼的食用農產品。
學校食堂在全部自營的基礎上,實施 “農校對接”,智慧監管使食品安全的口袋扎得更實。
三、理清思路 有序推進
大眾對于新事物都有一個認知和接受的過程,食用農產品追溯系統也不例外,尤其是面對農貿市場內大部分經營戶文化水平偏低、缺乏規范意識和系統操作技能的現狀,唐河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通過把好 “三關”,有效助推系統建設。
一是開展專業培訓,把好“意識” 關。
對商戶進行全面培訓,提高市場內經營戶的自律意識,讓經營者學法、懂法、畏法、自覺守法,從自身層面保證食用農產品來源可靠、質量有保證。在此基礎上,加大食用農產品追溯系統的宣傳力度,現場演示該系統的操作全過程,包括如何錄入食用農產品信息、供貨商信息、檢測信息、票據信息以及激活溯源二維碼等內容,營造共同參與推進“二維碼溯源”工作的良好氛圍。
二是規范查驗記錄,把好“檢測” 關。
督促市場方必須建立食用農產品快檢室,引進專業技術人才,每天對入場的食用農產品開展批批檢測工作,并將快檢數據上傳至系統平臺公示,讓消費者放心購買。
建立《檢測室取樣留樣管理制度》《檢測室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檢測室管理制度》《食品進貨查驗記錄制度》等多項工作制度,規范工作流程。
三是突出誠信放心承諾制,把好“引導”關。
唐河縣農貿市場食品安全追溯監管系統建設完成后,通過摸清轄區底數、全面監管檢查、召開座談會、市場幫扶指導、典型示范評選等一系列工作,采取“軟件”與“硬件”兩手抓的方式,堅持培育與發展相結合,指導與規范相結合,提升與創新監管相結合模式,率先從評選出的食品安全示范店、誠信商戶及自我承諾 “放心超市”等信用良好的商戶進入追溯平臺,引領放心消費,效果顯著。從而借示范發揮、行業帶動之力,擴大影響力,逐步使更多的商戶進入追溯平臺,有效地規范食用農產品市場秩序,進一步帶動全縣食品經營單位規范提升、健康發展。
四、智慧監管 成效顯著
通過“智慧監管+食用農產品追溯監管系統”的應用,有效降低了監管成本,進一步提升了事中事后監管的智慧化、精準化水平,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了食品安全風險因素,打通了服務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最后一公里。
一是食用農產品質量水平顯著提升。
通過落實日常監督檢查和隨機抽檢機制,推動了由產品監管向主體監管的轉變,使監管任務更加明確、監管工作更加高效、生產經營企業更加自律。
該系統應用以來,例行檢測合格率均穩定在98%以上。
二是信息化監管水平顯著提升。
從試點情況來看,以農批市場的經營者為中心,上連產地,下通銷售,通過二維碼自動關聯各環節數據,初步形成了食用農產品追溯全環節信息互聯互通、產品全程通查通識的可視化監管新格局。
三是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通過食用農產品快檢體系和追溯監管系統的實施,打通了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 “最后一公里”,實現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控,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截至目前,該系統已經錄入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主體信息200余家,錄入平臺信息數據20000余條,采集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數據10000余條,初步建立了以許可管理系統為基礎,日常監督檢查系統、快檢信息化系統、食用農產品追溯系統為重點的信息化監管體系,確保逐步實現食用農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做到安全有保障!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