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監管新模式 織就食安防護網
保障食安加油干 市場監管不遲緩 之河南省新密市篇
探索監管新模式 織就食安防護網
一一河南省新密市 探索“食安”模式 打造 “西美”品牌
本刊記者 柴占陽 通訊員 王成剛
河南省鄭州市域的 新密市是全國縣域經濟實力、綜合競爭力、工業經濟和制造業百強縣(市),域內人口密度高、經濟主體數量多、食品行業業態豐富。近年來,新密市認真貫徹落實“四個最嚴”要求,以建設“食安新密”為目標,抓基礎、優體系、強過程、嚴監管,保持了食品安全工作良好態勢。相繼榮獲河南省質量強市示范縣(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食品安全示范縣(市)和鄭州市食品安全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這些榮譽的獲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
黨委+政府織好城鄉監管“責任網”
強化“黨政同責”。完善黨委、政府領導干部食品安全工作責任清單,進一步明確市委書記、市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和市委常委會成員、市人民政府領導班子食品安全工作責任,做好頂層架構。
強化“四有兩責”。健全18個鄉鎮、街道屬地監管和30個行政部門行業監管責任,落實“四有兩責”(即有機構、有人員、有職責、有手段和監管職責、檢驗職責)要求,夯實基層基礎。
強化“聯防共責”。在各鄉鎮(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員隊伍,構建覆蓋全市356個行政村(社區)的聯防協管責任鏈條。
智慧+城市用好數據整合“大平臺”
首創“互聯網+6S”。以“數智溱洧”智慧城市建設為依托,深化食品安全 “6S”標準化建設,在全省率先實施食品安全“互聯網+6S” 智能化監管,通過打造“一網治城、一碼通城、一端惠城”的智能監管體系,實現了實時掌握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動態信息,極大提升監管執法效率。
開展“三大革命”。“車間革命”,推廣“一企一碼”“一坊一碼”,實現線上實時監控; “貨架革命”,推廣 “溯本通”信息化平臺建設,52.2萬種商品納入平臺,推行 “一品一碼”,可隨時查詢商品信息; “廚房革命”,實施 “透明廚房”,推行 “一菜一碼”,實現從“倚重人力” 向 “注重科技”的根本轉變。
建強“智慧冷鏈”。積極開展冷鏈食品安全智慧化監管設施建設,完成流通環節冷藏冷凍前置倉12間、餐飲環節冷藏冷凍前置倉20間,有效杜絕未賦“豫冷鏈”追溯碼進口冷鏈食品流入市場,有力保障全市疫情防控大局平穩安全。
法治+信用守好舌尖安全“風險線”
保持高壓態勢。著力推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綜合體”建設,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的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專班,連續開展“昆侖”行動、“雷霆” 行動,依法查處刑事犯罪案件2起刑拘2人,保持打假治劣高壓態勢。
提高違法成本。嚴格落實“處罰到人” 要求,采取從業禁止、終身禁業等懲戒措施,大幅提高違法成本。共立案375起,罰沒183.7萬元。
實施聯合懲戒。健全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信用體系和懲戒機制,確保企業與經營主體“主體責任”落實到位。
全面實行“紅黑榜”制度,將嚴重違法生產經營者列入 “黑名單”,做到 “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管理+服務辦好民生幸福“一件事”
優化政務服務。深入推進“一網通辦、一次辦成”政務服務改革,新增市場主體9004戶,其中新增企業2999戶、個體戶5977戶、農民專業合作社28戶。
創新推行校園食品安全責任險,全省第一份食品安全責任險保單在新密誕生。
鼓勵全民參與。堅持問需于民、問政于民,開展“你點我檢”服務活動,近萬名群眾熱情參與,一度在微信朋友圈“霸屏”,檢測糧、油、肉、蛋、奶、果蔬等1500批次,得到了群眾的廣泛支持和歡迎。
助推行業繁榮。在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下,該市相繼成功舉辦美食文化節、伏羲山杏花節、九里山槐花節等大型活動,培育了金銀花(密二花)、馬家牛肉等物質文化遺產美食品牌,去年摘得河南省傳統餐飲歷史文化名城和河南豆腐之鄉兩塊金字招牌,新密美食的知名度、新密品牌的美譽度、新密群眾的幸福感均大幅提升。
品牌+城市建好食安發展“新藍圖”
建設食安之城。堅定扛牢食品安全政治責任,以國家鄉村治理試點縣市建設為依托,放大新時代河南堅持發展“楓橋經驗”一村一警發源地優勢,推動基礎工作信息化、風險防范社會化、群眾工作全民化,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食品安全工作。
建設宜居之城。用好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機遇,推進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高質量實施全省縣市一流的農村污水處理、餐廚廢棄物處理、生活垃圾處理“三項工程”,保障群眾用水、用菜、用肉安全,打通食用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建設美麗之城。以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以鄭汴洛國際旅游黃金通道為脈絡,開展4A級景區提標改造和美麗鄉村精品村3A級景區標準化建設,豐富完善“吃住行游購娛”要素,凸顯以新密美食為特色的美景、美服、美妝、美玉、美銀、美食“六美”格局!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