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生的體育運動和營養配餐結合策略探析
霍雅君
(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摘 要:作為高校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兩大重要基礎,體育運動和營養配餐結合是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方向。為此,本文在運動與飲食對健康的影響基礎上,總結了兩者協同作用的機制,并進一步分析了高校大學生體育運動與營養配餐相結合的策略,以期為高校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體育運動;營養配餐
2016年,中央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下面簡稱《綱要》),將健康管理納入中國高校大學生健康教育內容。在《綱要》提出的第二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健康對國家民族人民事業與今后發展的重要性,同時討論并推行“健康中國戰略”。在此背景下,高校大學生作為國家青年群體中重要的一部分群體,是高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對象。但生活中,大多數高校學生身體健康存在較多問題。據2020年部分高校大學生體能測試數據結果,就身體機能而言,高校大學生肺活量等體能檢測水平不及格率達到9%以上,而優秀率低于10%。就運動能力而言,學生50 m短跑成績優秀占比低于6%,良好比例低于15%,不及格比例高于12%。學生仰臥起坐(女)和引體向上(男)運動中,優秀比例為13.6%,良好比例為15.2%,及格比例低于60%,而不及格比例達到11.2%。800 m耐力跑運動中,學生及格比例僅為51.2%,其中等級在良好梯隊的僅占6.5%,等級在優秀梯隊的僅占1.7%??傮w而言,高校大學生身體健康水平亟待提高和改善,我國應對高校健康教育與健康發展指導提出較高的要求。
1 體育運動與營養配餐對高校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影響
有研究發現,體育運動水平與人的身體體脂率呈負相關關系,運動水平越高,體脂率越低[1]。即使運動水平低于標準水平,依然對身體健康產生積極影響。同時,體育運動對人的身體機能和機體抵抗力提高具有正向影響,即運動水平越高,身體機能越強、抵抗力越好。高運動水平的學生身體機能通常強于中、低運動水平學生的身體機能。此外,體育運動在對學生身體脂肪率的維持調節和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治療上均有較高成效,有益于身體健康與記憶力發展。營養配餐與身體健康具有直接與間接兩個層面的關系。就直接關系而言,營養配餐是身體健康的基礎保障。大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中,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能夠保證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行以及滿足日常的基礎活動。其中,營養配餐作為大學生合理飲食結構的科學搭配,不僅能夠保證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同時通過身體各部分組織與器官的生理性保障,進一步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2]。就間接關系而言,營養配餐可通過保障大學生體育運動所需的營養,同時還能提高其運動機能。
2 體育運動與營養配餐的結合對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協同性
國內外眾多學者認為,大學生體育運動與營養配餐的結合能夠產生協同效應,而這種協同效更有利于學生身體機能和運動能力的加強。這種協同性首先表現在體育運動能夠促進營養配餐中營養成分的攝入[3]。①體育運動引起的體能消耗和新陳代謝加快使得大學生對營養配餐的攝入需求劇增的同時,攝入營養配餐的心理動機有所加強。就某種程度而言,體育運動水平和營養配餐的攝入量存在正向相關關系[4]。②大學生在有意識或無意識過程中,會對運動與營養的雙重作用進行有機結合和強化。由于協同心理機制的影響,兩者的結合能夠促使大學生在運動與膳食營養補充的負面意識上實現相互制衡的動態平衡[5]。換言之,當學生將體育運動與營養配餐進行結合時,不僅運動后的積極心態對拒絕營養配餐的心理產生調節效果,而且營養配餐使用后的正向心理暗示也可以對不想運動的負面心理產生推動作用。綜合而言,大學體育教育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采取體育運動與營養配餐相結合的健康管理方案,按照個體身體測試結果針對性配合科學的體育運動和健康配餐。因此,如何制定切合自身實際的體育運動內容、方法和相應的運動水平,嚴格規劃健康配餐方案成為高校大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重要解決方向。
3 高校大學生體育與營養配餐結合策略
(1)學校層面,可針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加強基礎設施投入。①加強學校體育運動與鍛煉場地、器械等基礎硬件完善的同時加大開放力度和相關費用減免力度。運動場地和器械使用的便利化程度直接影響大學生體育運動的參加意愿和積極性,同時通過參加人數的增長和參加方式的便利性,對部分學生起到帶動作用。②增設高校食堂營養配餐窗口的同時加大宣傳和相關收費標準的大眾化程度。通過增加營養配餐師、營養配餐自我搭配標準化表格、膳食營養配比示意圖和膳食營養小手冊等手段,加強大學生營養配餐的普及化程度。在營養配餐設計方面,也可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術以增強高校體育教育工作效率。③圖書館增加身體健康管理圖書,尤其針對個人運動類圖書和個人飲食搭配類圖書進行專門化專業化分類展示。通過最新科學技術成果、最新出版圖書的引進與開放借閱、瀏覽,幫助學生認識體育運動與營養配餐結合的重要性,并科學開展兩者結合的系統學習和終身化實踐。同時,引導校園廣播平臺、學生會宣傳部、學生會個人健康管理部門加強對學生身體健康與運動、飲食健康的宣傳與普及。
(2)教師層面,可針對大學生的體育運動與營養餐飲進行科學系統化教學指導。①開設體育運動健康理論課程。通過對人體機能、健康水平和體育運動的系統化知識講解,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意識,正確開展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的體育運動。在系統的理論課程指導下,學生能夠正確選擇符合自身情況的體育運動,養成運動習慣,體驗運動樂趣,培養運動愛好。②完善體育課程選修制度和課程選擇指導。教師應對體育課程實施選修制度,幫助學生通過選修合適的運動課程,更加科學、系統化地輔助自身進行體育鍛煉。在加強身體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體育技能和運動水平。同時,應建立并完善學生體能測試等身體健康檔案,根據健康檔案和學生個人特征、興趣愛好指導學生選修相關體育課程。③深入推進營養配餐與體育運動結合的相關知識指導。教師在課堂上應針對不同身體營養指標、健康水平和體能水平等特征,對相應的運動和營養配餐的搭配進行科學指導,幫助學生制定符合自身的搭配方案。④可根據學校和學生的需求,定期聘請相關領域專業化、具有最新成果的專家、教師進行相關講座。教師可與其他院校教師、同領域相關專家建立學術探討群,通過跨學校、跨領域開辦講座的形式,幫助學生拓寬運動與營養結合的相關知識。
(3)學生層面,應不斷提高自我健康意識,增加相關知識學習,加強踐行實踐。①應正確認識身體健康與體育運動、膳食結構的關系,加強體育鍛煉的同時,避免暴飲暴食、飲食不規律等有損健康的飲食習慣。在確?;A運動與基礎飲食的前提下,嘗試健康運動習慣和健康飲食習慣的養成。②加強自身相關知識的補充,科學合理安排運動鍛煉和營養配餐的設計。借助社會、院校等環境資源優勢,積極學習身體健康相關知識,嘗試制定并實施健康運動與營養配餐結合方案。在自身營養配餐與體育運動的有機結合下,不斷進行實踐和更新。
參考文獻
[1]李春艷,封飛虎,熊曉玲,等.運動與飲食干預誘導男性肥胖青少年的身體形態、身體成分及氧化應激的變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5):90-95.
[2]安晶晶,張艷.健康體檢超重及肥胖者與飲食運動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6(B5):61-62.
[3]彭建波.健康的體育運動與食物攝取關聯性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0,41(1):2.
[4]郭建飛.體育鍛煉,合理飲食與健康分析[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0,41(22):230.
[5]喬澤波.體育運動與營養和健康的關系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0,41(2):2.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