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食品專業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
——以“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為例
牛德芳,瞿桂香,唐勁松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泰州 225300)
摘 要:隨著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高水平課程建設的發展要求。在高職食品類專業課程中引入信息化教學設計,是適應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探索,也是必然趨勢。食品生物化學是食品類專業重要的基礎課,對該課程進行信息化教學探索有助于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創新的能力,也對其他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具有指導、借鑒和推廣意義。
關鍵詞:食品生物化學;信息化;教學設計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國教育發展的基本目標和任務綱要中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教育部明確提出,職業教育信息化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撐[1];要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2]。
信息化教育是當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和主體是信息化教學。近年來各大高校逐步深化信息教育改革,信息技術的引入催生了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手機課堂等信息化網絡課程形式,集圖、文、聲、視于一體,整合教學資源,實現資源在線共享。在高職食品類專業課程中引入信息化教學設計,是適應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探索,也是必然趨勢。
1 “食品生物化學”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現狀
食品生物化學是從生物化學角度和分子生物學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學組成、結構、理化性質、營養和安全性,食品在生產、加工、貯藏和運輸過程中發生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食品品質和安全性影響的一門基礎應用學科。該課程是食品類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后續的核心專業課程,如“食品理化檢測技術”“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技術”“食品營養學”等打下基礎,也是高職3+2學生轉段培養學生以及大多數食品相關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必考科目。
食品生物化學具有綜合性強、內容繁多、知識點分散、化學反應繁雜等特點,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學生公認的最難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此外,生物化學相關學科領域的迅猛發展,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前沿知識、熱點問題等進行及時更新。而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已明顯滯后,積極探索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建設有效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以及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新型教學模式,是高職食品生物化學課堂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研究者已經對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管驍等[3]對高校食品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進行了探討,提出通過調整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方法、注重實驗教學、改變教學模式等手段對食品生物化學的教學進行探索式研究;劉曉飛等[4]將“藍墨云班課”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融合,以蛋白質代謝中的“尿素循環”為例進行教學改革初探;李谞等[5]探討了基于“智慧樹”的混合式教學在食品生物化學中的應用。目前有關信息化設計的研究和應用較少,并且不夠深入和全面,因此針對食品生物化學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研究及應用任重而道遠。
2 “食品生物化學”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目標
在高職食品類專業課程中引入信息化教學設計,是適應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探索。食品生物化學是食品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理論知識抽象,專業性強,學起來也枯燥乏味,學生不易理解和記憶。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利用信息技術對食品生物化學教學進行設計,目標是通過對課程內容、學生特點等教學背景展開深度分析,明確信息化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設計信息化教學策略,并在日常教學中實施信息化教學,以探索合適的路徑,幫助學生熟練掌握、靈活運用課程知識內容,為其他后續課程的學習等奠定基礎。同時,食品生物化學信息化教學設計也為其他專業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與實踐提供參考。
3 “食品生物化學”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內容
3.1 設計課程總體教學情境,依據課程知識重構教學模塊和教學次序
該課程的教學平時主要依據教材的章節次序和學時安排,如糖類物質、脂類物質、蛋白質、核酸和酶等章節之后才是對應的糖類、脂類、含氮小分子、核酸等的代謝,再之后是DNA的復制、轉錄和翻譯等,但物質、物質的代謝及其合成等部分是環環相扣的,前一章的內容是后一章的基礎。此外,高職學生的基礎較為薄弱,缺乏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等能力。根據課程內容及學生特點,需要對課程教學情境進行總體設計,優化知識結構和教學次序,同時結合單向型技能訓練進行模塊化教學。例如糖類、總糖和還原糖的測定、糖類代謝劃分為一個模塊;蛋白質、酪蛋白的制備、蛋白質的分離純化、含氮小分子的代謝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翻譯)劃分為一個模塊等,從而增強學生知識記憶、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達到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的目的。
3.2 收集教學資源,搭建“食品生物化學”在線開放課程教學平臺
雖然目前已經建成有國家級、省級高職類和本科類的食品生物化學課程,但是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群體的多樣性(高職、高專和3+2轉段培養),仍需搭建適用于不同群體學生的網絡課程平臺,建設食品生物化學在線開放課程。利用便捷的校園網絡和智慧職教網絡教學平臺,上傳并發布課程相關教學資源,包括多媒體教學課件、電子教案、電子教材、圖片、視頻和習題等資源,并自主開發制作相關微課、動畫等教學視頻,利用課程平臺記錄每位學生出勤、作業完成、參與主題討論、在線測試以及團隊合作等情況。為了保障食品生物化學課程信息化教學的順利開展,除了搭建平臺、自主開發微課、動畫之外,還要積累網絡資源,及時擴充、更新教學資源庫,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生學習的需求。此外,還可以利用騰訊課堂、騰訊會議、職教云、QQ群和微信群等網絡技術,建立教師與學生的學習互動平臺。
3.3 豐富教學方法,優化考核評價
食品生物化學信息化教學設計要在吸收傳統教學優點的基礎上發揮其特長,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教學效果直觀、易懂。食品生物化學信息化教學方法多樣,包括講授法、案例分析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法、討論教學法以及微課和翻轉課堂的運用。此外,建立公正的評價系統和暢通的反饋渠道,優化考核評價體系。改變過去平時成績(60%)+期末考試成績(40%)的考核評價模式,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科學、合理、公平、客觀的評價體系,使過程性評價因子多樣化,將學生的職業素養、實驗技能、實驗結果、單元測評等納入過程考核,同時結合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教師的點評等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
4 “食品生物化學”信息化教學的實施
以酶章節中影響酶促反應速度因素的試驗為例,將該課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應用于課堂教學。影響酶促反應速度的因素包括底物濃度、pH、溫度、酶濃度、激活劑和抑制劑,實驗中主要探討溫度、pH、激活劑和抑制劑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共計4學時。教學過程依托智慧職教平臺發布的豐富教學資源,利用職教云課堂實施課前、課中、課后全程教學管理。
4.1 課前預習
課前教師在智慧職教平臺發布“影響酶促反應速度因素的實驗”PPT課件和操作視頻,學生課前預習課件,了解溫度、pH、激活劑和抑制劑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并能繪制影響因素與反應速度相互關系的曲線圖;熟悉鑒定溫度、pH、激活劑和抑制劑影響酶促反應速度的方法。教師依據作業完成情況及課堂提問情況反饋的問題對教學設計及時做出調整。
4.2 課上實施
情景引入,學生通過觀看圖片和視頻了解酶促反應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對酶的催化反應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利用動畫、拼圖游戲等講解酶促反應的原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任務實施,學生根據溫度、pH、激活劑和抑制劑對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反應設定的4個任務,進行分組,每組進行單因素實驗。分組后,學生借助網絡平臺資源和小組討論制定實驗方案并開展任務。實驗過程中借助手機錄播和多媒體投屏功能,與教師、同學共同分析實驗結果,探討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分組討論法等,將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相結合,思維訓練與動手操作相結合,引導學生逐步完成學習目標。
4.3 課后拓展
課后通過市場調查、文獻查閱、車間參觀等深入了解酶在食品、醫療和化妝品中的應用及原理,切身感受酶在生活中的應有價值。
5 結語
信息化的迅猛發展使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高水平課程建設的發展要求。在高職食品類專業課程中引入信息化教學設計,是適應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探索,也是必然趨勢。食品生物化學作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具有內容多、抽象概念和機理多、知識理解和記憶困難等特點,對該課程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夠充分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滿意度。此外,食品生物化學的課程問題也是許多其他食品專業課程及高職院校課程所存在的,因此,該門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對其他課程的信息化改革具有指導、借鑒和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8):95.
[2]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4):118-125.
[3]管驍,黃凱,李森.高校食品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食品工業,2018,39(1):219-223.
[4]劉曉飛,張帥,王薇,等.食品生物化學中“尿素循環”的教學改革:以藍墨云班課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
2019(20):420.
[5]李谞,呂茜.基于“智慧樹”的混合式教學在“食品生物化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20(24):269-270.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教育教改研究課題(JYYB202024),全國食品工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20年度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課題(SH329)。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