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質量安全問題及解決措施
韓明紅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田橫鎮經管審計中心,山東青島 266211)
摘 要:茶作為我國一種常見的飲料,具有多種保健和養生功能,品種繁多,各有特色。隨著市場對茶葉需求的增加,人們越來越關注茶葉的質量。農藥殘留、有害重金屬殘留、有害微生物、非茶異物和粉塵污染是造成我國茶葉質量和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為了提高茶葉品質,除了提高種植技術外,加強市場監測、提高監督管理也非常重要,本文就茶葉質量安全問題及對策進行了初步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茶葉加工;質量;問題;對策
飲茶已經成為部分人的生活習慣,茶葉中含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化學成分。茶葉市場逐年擴大,其中綠茶產銷量占整個茶葉市場的50%,茶葉的質量安全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提高茶葉質量安全,不僅要關注茶葉的加工制作過程,也要對茶葉種植采摘環節予以重視,從根本出發,提高茶葉質量,提高監管力度,不斷加強對茶葉的抽檢,為人們飲用健康合格茶葉提供有力保障[1]。
1 茶葉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
1.1 茶葉品質抽檢不合格
經過抽查,部分產品衛生指標不合格,有異味、雜質等,這些是因為在茶葉的收獲環節、包裝環節等管理不到位而導致。包裝對茶葉質量影響巨大,有些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使用劣質包裝,在不良環境的影響下導致茶葉受潮、氧化、滋生細菌,影響了茶葉的質量[2]。
1.2 農藥殘留
茶葉的品質和安全問題,大部分是由于農藥殘留超標所致。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達到高產、快速消除病蟲害的目的,使用化學藥物過多,致使農藥殘留超過標準,對人體特別是兒童造成慢性毒害。茶葉中農藥污染嚴重,但一些國家和組織采取技術壁壘措施,大幅度擴大農藥檢驗種類,降低農藥殘留標準,導致茶葉中農藥殘留率居高不下[3]。
1.3 人工添加劑
一些成品茶葉為了改善產品的感官品質會使用較多的添加劑(香精、糖精、色素等),如添加香精增加茶葉香氣,添加糖精降低茶葉苦澀感,添加色素使茶葉外觀更鮮亮,但過多使用添加劑會增加人體代謝負擔。
1.4 茶廠規模小,水平不高
目前還有很多小規模茶廠,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生產設備不足、車間環境不達標、生產水平不高、競爭實力不強等問題。雖然茶葉的生產工藝簡單,但原材料、生產過程、產品質量等難以保持穩定,部分商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且管理者對上述問題普遍缺乏重視,缺乏專業的管理經驗,現有的企業潛力難以發揮。
2 茶葉加工過程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2.1 加強茶葉安全監督管理
在茶葉生產環節衛生安全方面,產品質量實施全程監控,從茶園土壤、投入品、環境、采摘到茶葉的加工生產和包裝運輸環節都進行監控,真正做到生態茶園產出綠色健康茶。從茶葉源頭開始嚴格把控,能了解到茶葉從原料種植到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上的質量安全情況,提高茶葉的溯源管控。質量監督部門加強對茶葉的衛生質量抽樣檢驗,發現不合格產品后及時做好標記并禁止銷售,對不合格的產品堅決零容忍,促使茶葉加工企業實現規范化管理[4]。
2.2 控制農藥使用
近年來,為了提高茶葉品質,采取了多種有效措施減少茶葉中的農藥污染和鉛含量。①實行農業和化學防治。建立具有增溫、增濕和通風自我調節能力的生態茶園,嚴格控制茶樹生長過程中農藥的施用,加強農藥使用的科學管理。②生物和物理防治。利用天敵消滅茶樹害蟲,并根據情況利用機械人工捕捉、頻振式殺蟲燈和色板誘殺技術。③合理采茶。茶農在噴藥后7~10 d的安全期內采茶,減少農藥殘留。
2.3 控制茶葉添加劑和非食品原料的使用
茶葉生產企業要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的規定,生產茶葉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劑。茶葉生產企業要嚴格執行原輔料采購、生產過程管控、貯存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對原輔料和成品在貯存、運輸環節的質量安全管理,嚴禁使用鉛鉻綠、孔雀石綠、蘇丹紅或其他工業染料等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
茶葉[5]。
2.4 加強茶廠加工技術
為了擴大茶葉生產基地的規模,小茶廠應改善加工條件,提高茶葉加工技術,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定期對茶廠加工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合理制定茶葉生產標準,積極推廣無公害茶葉生產技術規程,配備茶葉農藥殘留和質量檢測設備,完善工廠檢測體系建設,消除健康安全隱患。
3 建議
3.1 完善茶葉質量安全管理制度
茶廠的加工技術人員必須持有健康證書和崗位培訓證書,掌握茶葉加工工藝和操作技術,了解茶葉加工衛生質量要求,具備茶葉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質。值班領導和值班人員應按時到崗,及時匯報和溝通情況,協調處理相關問題。
3.2 加強培訓,提高認識
加快培養茶葉專業人才,培養更多熱愛茶葉、懂技術、擅長經營的專業農民。廣大干部職工要自覺加強學習,注重茶葉質量安全的重要性,可以通過組織演講比賽等形式進行交流活動,使干部和茶農相互學習,增進了解。例如,組織茶葉生產安全宣傳活動,組織技術人員進行茶葉質量安全宣傳,向茶農講解有關茶葉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對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進行現場監督檢查等。
3.3 茶園管理控制技術
根據茶園樹齡的老化情況,對種植25年以上的老茶園進行改造。對低產低效茶園進行改造,做好茶園肥料的管理和控制技術以及茶園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普及和宣傳工作。普及茶園農藥使用規范,推廣施肥新技術新知識,宣傳茶園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加強茶樹管理整治。
3.4 完善茶葉質量標準體系
①完善茶葉標準化建設體系。加強地方茶葉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完善標準法規,建立健全茶葉生產、加工、包裝、儲運技術標準體系,為茶葉規范化發展提供依據。②加強第三方認證。鼓勵和支持企業和地方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三級一標”“質量體系”和“食品安全重點控制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認證,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和產品安全水平。③加強茶葉質量檢驗檢測機構建設。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和快速檢測設備,建立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加強茶葉質量安全監管,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的茶葉產品。
3.5 全面加強監督管理
地方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全面加強對茶葉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及時處理農藥殘留超標、污染物超標、著色劑、非食品原料、標簽等的監督檢查、抽查工作,按照有關規定組織飛行檢查、調查處理并予以公開。嚴格審查茶葉生產企業的資格,不能滿足許可條件要求的,不得許可。建立健全茶葉生產企業食品安全信用檔案,促進企業依法生產、誠信經營。同時加強對小型茶葉生產加工作坊、生茶和毛茶交易市場的監督管理,切實履行監督檢查職責,對發現涉及其他部門的情況應及時報告。
4 結語
茶產業的質量安全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做到源頭上把關、過程中監控,帶動產業增效、茶農增收,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增添新動能。
參考文獻[1]蔣敏,單興蘭,吳彬,等.茶葉質量安全追溯技術的研究現狀與前瞻[J].蠶桑茶葉通訊,2020(1):29-31.
[2]劉佚玲,王孝彥.農藥殘留控制對茶葉質量安全影響的思考[J].商情,2020(32):189.
[3]吳波.試論茶葉加工中的質量安全問題[J].農家致富顧問,2020,(16):233.
[4]陳木清.探析我國茶葉在種植環節的質量安全問題及對策[J].農技服務,2017,34(9):32.
[5]楊曌.茶葉在種植環節的質量安全問題及對策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7,37(3):107-108.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