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食”消費及其影響因素
段 丹,劉 慧*
(長沙醫學院,湖南長沙 410000)
摘 要:分析輕食在我國的消費特點及其流行的原因,從生活方式及社會行為變化、主要消費群體的變化、西方文化的影響等角度進行闡述,了解輕食的營養相關現況,為規范輕食行業提供參考。關鍵詞:輕食;合理膳食;飲食方式
當今社會環境下,“輕食”已發展為更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飲食方式,它既簡單方便又有益健康,既營養均衡又能保證能量攝入,越來越受崇尚健康的年輕人追捧[1]。了解“輕食”的營養相關現況,提出規范“輕食”行業的理論依據,并根據中國飲食文化發展出適合本國人民的“輕食”,符合當前社會需求。
社會及學術界對“輕食”的定義尚無統一的共識。有學者認為,輕食主要是指高纖維、高飽腹感且低脂、低熱量的食物,其制作方式以蒸、煮、涼拌為主。在保證正常膳食結構和提供一定能量的前提下,追求營養均衡[2]。也有人認為“輕食”并不是特指一類食物,對于食物形態并未做要求,“輕”不僅是指餐品本身,更是指食用后一種無負擔、無壓力的狀態[3]。也有研究稱“輕食”的理念來源于歐洲,并指出將飲食與健康之間的關系概念化是有益的,因為不同食品的相互組合可產生有益于健康的結果[4]。“輕食”在近年內開始在我國流行,它代表一種清淡少油的飲食方式,“輕食”強調的是烹飪簡單、能量適度、營養均衡和保障健康。而輕食主義者的目的是健康飲食,每日從膳食中攝取的食物符合基本的三低一高原則(低糖、低脂、低鹽和高纖維)[5]。
1 生活方式及社會行為發生改變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飲食除了滿足基本的基礎代謝和活動需要,也是一種享受性的活動,食物的消費不再局限于生存的需要而攝入能量,食物的獲取、準備與消費已經成了一種社會文化和信念。近年來,外出餐飲已經成為我國部分城市居民一項重要的享樂活動,一項對白領工薪階層的消費方式調查顯示,人們最看重的3個飲食因素為安全衛生、營養健康和方便省事[6]。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給人們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造成了一定的健康負擔,調查顯示,有近70%的國人處于亞健康狀態[7]。在高壓的工作和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人們有意識的開始減壓,積極的參與到健身、營養膳食等活動中,“輕生活”也應運而生。“輕生活”倡導的生活理念有3方面:放下生活壓力、減緩生活節奏、生活心態靜下來。主要包含4個方向:輕心、輕體、輕食、輕居。其中,輕食的基本要求是少油、少鹽、少糖、少辛辣,多選擇綠色天然食品,注重營養均衡、放棄復雜的烹飪過程,追求低脂肪低糖,拒絕給身體帶來負擔??偟膩碚f,健康的生活態度是輕食理念的核心[3]。
2 主要消費群體的變化
美團發布的《消費新升級,餐飲新主場: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顯示,我國80后、90后群體人數已經突破4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近1/3,現已成為餐飲消費的主要人群。80后、90后是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有明顯區別于上一代的價值觀和消費方式,他們更加重視效率和健康,因而較其他年齡段的人群更愿意選擇輕食簡餐、新式茶飲等具有休閑格調的品類。消費選擇時,價格不是主要考慮因素,更多地關注產品品質及消費環境帶來的精神愉悅[8]。輕食簡餐流行起來,是由于市場需求,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飲食要少鹽少油、健康均衡。對輕食餐廳來說,主打理念基本以綠色、健康、營養、美味、衛生為主,但其受眾主要還是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未被廣泛接受。“輕食”更關注的可能不是顧客對食物的口感需求,而是其對健康的追求,隨著大眾生活觀念的轉變,輕食將會擁有更廣闊的市場[9]。
3 西方文化的影響
傳統的中國文化中并沒有“輕食”這一概念,學者們認為“輕食”源于西方,受法國飲食文化影響較大。西方國家的日常膳食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植物性食物為輔,不同國家的菜品也有著各自的特點。例如,法國菜更講究色、香、味、形的協調,用料廣泛,且新鮮度高,喜歡用葡萄酒調味;意大利菜擅長
用西紅柿、橄欖油等直接調味,強調食材的原汁原味;德國菜以酸、咸為口味為主,喜歡吃新鮮的,通常用啤酒來調味。西方均衡飲食的觀念中,為了盡可能避免蔬菜中營養成分的流失,生吃非常常見,蔬菜沙拉廣受歡迎,注意避免較長時間的烹煮和燉肉及每餐食物之間的營養搭配。這和追求色香味齊全、烹飪手段多樣的中國菜肴有非常大的區別,西方近代社會科學文明,對西方飲食習俗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例如,西方人對待膳食,注重食物中各種營養素含量和能量供應量,口感和味道的滿足是次要的。由于加熱會導致營養素的流失,西方人就選擇半生不熟或直接生吃,常常能看到歐美人的餐桌上千篇一律的是面包、牛排、水煮蔬菜等
食物。
4 結語
雖然貌似“輕食”更加符合合理膳食的要求,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目前“輕食”市場剛起步不久,“輕食”理念貼近于合理膳食的要求,但市場中的“輕食”實物并非完全能滿足這一要求,行業有待標準化。廣西一項研究顯示,在輕食消費人群中,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膳食搭配的人群只占總人數的25%左右,對“輕食”營養功效的需求聚焦于減脂減重,營養均衡、增肌塑形、補充微量元素這4個領域,在實際食品選擇時缺少專業人士的引導。“輕食”市場是新興市場,市場上的“輕食”同質化嚴重、輕食店菜品較少,非輕食概念餐廳也陸續開發輕食餐品。“輕食”產業的健康發展和行業規范對于引導消費者合理營養有著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旭峰.輕食,引領健康新時尚[N].中國醫藥報,2018-09-13(8).
[2]梁珊.廣州市輕食市場需求調查研究[J].智庫時代,2019(29):37-38.
[3]王飛飛.“輕生活”理念下的商品包裝設計“Honey nature”食品包裝設計實踐[D].南京:東南大學,2017.
[4]BEARDSWORTH A,KEIL T.Sociology on the menu:an invitation to the study of food and socie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5]王藝潼,楊錕,孔佳藝,等.基于輕食主義的熱潮下對餐飲行業轉型升級的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9(13):90.
[6]許太福.我國白領階層的消費方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大學,2012.
[7]陳瑩燕.以新生代消費為視點的輕餐飲品牌視覺設計[J].武漢輕工大學學報,2019,38(3):63-67.
[8]王藝潼,楊錕,孔佳藝,等.轉型解讀:輕食餐廳的經驗與模型構建[J].營銷界,2019(12):33-36.
[9]陸鐿文,廖圓圓,李佳欣,等.健康食品消費調查研究:以廣西地區輕食館為例[J].中國市場,2020,10(10):124-127.
基金項目:長沙醫學院校級重點學科“營養與食品衛生學”(2016)。
作者簡介:段丹(1991—),女,漢族,湖南耒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食品營養與健康。
通信作者:劉慧(1984—),女,漢族,湖南邵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生物活性成分與人群健康。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