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0年墊江縣飲用水水質監測分析
胡艷麗,譚紅梅*
(重慶市墊江縣預防控制中心檢驗科,重慶 408300)
摘 要:目的:掌握墊江縣水質衛生狀況,為改善飲用水水質提供科學依據。方法:按照《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 5750—2006)要求采集和檢測2018—2020年墊江縣供水水樣,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GB/T 5749—2006)要求進行水質評價。結果:2018—2020年共檢測水樣490件,合格308件,總合格率62.86%;各年飲用水合格率分別為82.47%、48.70%、58.24%;枯水期(67.81%)高于豐水期(58.37%)合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出廠水(66.48%)與末梢水(60.71%)合格率、城區(69.84%)與鄉鎮(60.44%)合格率無明顯差異(>0.05)。主要不合格項目有色度、渾濁度、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游離余氯和氨氮,其中渾濁度、游離余氯合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結論:墊江縣飲用水衛生合格率較低。
關鍵詞:生活飲用水;水質監測;墊江縣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對飲用水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解墊江縣飲用水水質的情況,進一步完善墊江飲水監測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供相關部門參考,對2018—2020年墊江水質監測結果進行了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2018—2020年墊江縣城市供水和農村集中式供水,水樣類型包括出廠水和末梢水。
1.2 方法、評價和檢驗項目
水樣的采集、保存、運輸和檢測依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T 5750—2006),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T 5749—2006)規定限值進行水質評價。每份水樣有1項指標不合格即判定為該水樣不合格。
檢測項目包括微生物指標4項(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大腸埃希菌),毒理學指標11項(砷、鉛、汞、鎘、鉻、硒、氟化物、氰化物、硝酸鹽、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感觀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18項(色度、渾濁度、肉眼可見物、臭和味、pH、鋁、鐵、錳、銅、鋅、氯化物、硫酸鹽、溶解性總固體、總硬度、耗氧量、揮發酚類、陰離子合成洗滌劑和氨氮),消毒劑指標2項(游離余氯、二氧化氯)。
1.3 質量控制
實驗室通過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證,實驗室的所有人員均接受過培訓,并均考核合格。實驗中,所有實驗均采取了有效的質量控制方法(平行樣測定、內控樣測定、加標回收),對不合格的樣品在有效時間內都進行了復檢。
1.4 統計分析
所有監測結果均采用Excel 2003錄入整理數據,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合格率的比較采用2檢驗,以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墊江縣2018—2020年共檢測水樣490份,總合格率為62.86%;各年合格率分別為82.47%、48.70%、58.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40.245,<0.01);其中,末梢水合格率為60.71%,出廠水合格率為66.4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1.631,>0.05),見表1。
2.2 鄉鎮集中式供水與城區供水水樣檢測情況
2018—2020年鄉鎮集中式供水合格率60.44%,城區供水合格率69.8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3.544,>0.05),見表2。
2.3 不同水期水樣檢測情況
按照不同水期進行統計,枯水期合格率(67.81%)、豐水期合格率(58.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4.670,<0.05),見表3。
2.4 不合格項目檢測
出廠水與末梢水不合格項有色度、渾濁度、肉眼可見物、錳、氨氮、耗氧量、錳、總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三氯甲烷、游離余氯,其中渾濁度、游離余氯合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3 討論
2018—2020年,墊江縣疾控中心對全縣39個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質進行了監測,擴大了監測覆蓋面,新增了村級水廠水質監測,實現了全縣街道、鄉鎮飲用水水質監測全覆蓋。其中,市政集中式制水工程3個,鄉鎮級集中式制水工程23個,村級集中式制水工程12個。覆蓋人口73.23萬人;水源類型為地表水(水庫)的25個,江河水的4個。鄉鎮集中式供水主要以河水、水庫水、溪水為水源,城市供水主要以水庫水、河水為水源。本次調查比2013—2014年墊江縣生活飲用水監測[1]常規監測的合格率低,有可能是因為墊江的水源水質本身較差,衛生隱患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相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應該考慮如何重新選擇
水源。
本次調查顯示,城市飲用水合格率高于鄉鎮飲用水合格率,分析認為城市供水水源周圍環境保護好,管理規范,供水設施設備完善;鄉鎮集中式供水選選址、施工不符合衛生規范,直接從河水、溪流取水,水源地周圍受人畜糞便[2]、生活垃圾、農業施肥污染,且供水設施簡陋、陳舊,消毒處理未到位,造成合格率低下,存在較大飲水安全隱患。不同水期的監測結果顯示,枯水期的合格率高于豐水期的合格率,原因可能是氣溫低[3],水質微生物活動少,水質污染少。而豐水期由于氣溫高,水質微生物活動頻繁,加大了消毒劑的使用,但是由于消毒劑的使用不規范,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造成消毒副產物量增大,從而使飲水的監測項目的不合格率增加。分析水質不合格項目指標構成中,以感官指標和微生物指標占的比例較高,主要原因:①墊江縣水源水質總體比較差,部分水源達不到國家飲用水水源標準,枯水期又極度缺水,處理起來較困難。②鄉鎮級水廠多建于20世紀90年代,雖大多已改擴建,但設備老化,工藝落實,水處理設施設備簡單[4],水質凈化處理能力不夠。③輸水管網老化,管網腐蝕漏損,可能導致水質二次污染。④部分水源水庫因對外承包,投餌施肥養魚,注重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水源地的保護。所監測的村級水廠中,大部分都只是一個沉淀池,且周圍環境較差,水池沒有密閉,沒有投加消毒劑,無水處理設施設備,無專業的制水人員。
針對以上問題,為改善墊江縣城鄉生活飲水質量,建議政府和相關部門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城鄉居民對水資源保護和飲水衛生安全的意識。②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及周邊環境的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力度,嚴禁在保護區內建設可能對水資源造成污染的工業和養殖業。③加大資金投入,尋找新的水源,加快龍灘水庫建設,盡快投入使用,改進制水工藝[5],提高墊江縣水處理工藝,提高水質。④加大管網檢查和更新力度,確保水源地的保護和飲水輸送安全,改善村級供水水質,加大對村級水廠建設投入,配備水處理設備,規范消毒,配備專業的制水人員,健全供水單位的規章制度,規范操作程序,嚴格按照水處理工藝流程進行生產。
參考文獻
[1]雷鳴,梅連明,周蓮.2013—2014年墊江縣生活飲用水監測[J].預防醫學論壇,2016(3):234-235.
[2]周慶榮,毛麗仙,鄭升龍,等.江山市2014年—2017年農村飲水工程水質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8,28(13):1644-1646.
[3]周宇,周宇華,劉俊玲.2010—2014年新疆喀什地區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J].預防醫學論壇,2016(3):228-230.
[4]劉克克,劉利娥.2015—2017年許昌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監測分析[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9,30(4):310-313.
[5]朱蘭蘭.2014年—2017年三亞市生活飲用水水質監測結果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8,45(19):3621-3624.
作者簡介:胡艷麗(1982—),女,重慶墊江人,本科,主管技師。研究方向:飲用水檢測。
通信作者:譚紅梅(1976—),女,重慶墊江人,本科,主管技師。研究方向:飲用水檢測。E-mail:569241803@qq.com。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