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導刊》刊號:CN11-5478/R 國際:ISSN1674-0270

登陸 | 注冊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食品安全治理多主體共治的機制分析

2021-07-27 15:00:22 來源: 食品安全導刊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韓亮亮

(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吉林長春 130033)

摘 要:食品安全直接影響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市場經濟環境下,部分食品生產廠家為追求經濟利益,在加工過程中無視違禁用量,濫用違禁用品。除了市場形勢的原因外,食品安全治理主體單一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因此,食品安全有多主體共治的創新機制應運而生,成為新形勢下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食品安全;多主體共治;市場監管

1 食品安全治理的主體

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主要是由于賣方與買方之間信息不對稱,其中,買方對于食品的品質無法有效判斷,從而逆向選擇導致了市場失靈。目前,從食品安全治理主體主要有以下4種類型。

1.1 市場治理

市場監督管理是食品安全治理效果最佳的手段,針對的主體為買賣雙方或者是第三方機構,采取針對食品生產相關企業建立激勵機制的策略,改善產品質量。相較于其他治理主體,市場治理成本較低,但是需要相對完備的市場監督體系和相對開放的市場競爭氛圍。

1.2 行政管制

在食品行業中,買方不能完全掌握質量信息,容易造成不公正和信息獲取和購買決策的低效,由此需要政府參與進來進行管制。行政管制主要從法治化的角度入手,以制定法律法規或出臺相關政策等手段約束食品生產的相關企業。

1.3 行業自治

食品生產相關企業從保障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合作搭建起有效的自治組織,明確相關標準,達到約束企業行為、促進企業自律的目的。

1.4 其他社會力量

隨著食品安全治理實踐工作的不斷深入,媒體、公眾等社會力量已經成為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角色,消費者可以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針對企業實施全面的監督,并將相關問題通過媒體的途徑公之于眾,有效地幫助其他消費者精準發現風險并及時躲避風險。此外,其他社會力量還能夠發揮對監管機構的監督作用,規避不規范的監督行為,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的監管水平。

2 目前食品安全治理多主體共治機制存在的問題

2.1 目標尚未整合統一

食品安全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影響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故此,食品安全治理工作涉及市場、公眾、社會等多個主體,關乎多方的利益,當多個主體的目標統一時,會有效減少工作過程中的溝通、協調成本,促進合作治理效益最大化[1]。但是,目前食品安全治理主體之間的合作目標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再加上除政府監管主體外的監管身份并未實現合理化,多方利益溝通不暢,導致合作推進

減緩。

2.2 缺乏明確的合約

若要改革食品安全監管主體過于單一的弊端,優化多元主體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結構,實現多元合作治理關系,正式的合約十分必要。合約能夠推動食品安全治理多主體共治的機制的清晰化、正式化及合法化,有效解決多元主體間的利益沖突等。但是,目前我國尚未形成明確的合約,使得多元主體之間的合作缺乏一定的正式性,合作路徑不明確,責任、義務的邊界劃分不清晰,導致合作最終流于形式。

2.3 缺乏對多主體共治的管理和評價

多主體共治合作并非一紙合約即可簡單約束,主要還需在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的基礎上,主體之間要做到相互信任、互幫互助[2]。但是目前食品安全治理的監管仍以具有一定命令控制性質的行政監管模式為主。服從式的監管形式已經深入人心,使得大眾短時間內難以走出政府是監管主體的固化思維,導致多元主體共治合作中出現社會力量的監督力度相對薄弱的局面,監管主體認知不清,監督力度相對較差。

2.4 社會監督力量缺少活力

目前,社會監督力量的監督意識相對薄弱,缺乏活力,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①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淡薄,未積極、有效地發揮自身的監督作用,對于其所發現的食品安全問題通常會選擇不作為,即使部分消費者想反映相關問題,也缺乏有效、合理舉報渠道。②未能深入挖掘社會組織的監督能力,且社會組織缺乏與政府溝通交流的主動性。③相關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存在一定的不規范性。

3 食品安全治理多主體共治機制的構建策略

3.1 形成統一的食品安全治理目標

①要明確多元治理主體身份的合法化。政府可以采取立法等手段,明確行業內企業、社會組織、消費者和媒體等主體在食品安全治理工作中的合法性,并清晰劃分各自的社會責任,使其竭盡所能,發揮食品安全治理的監管作用[3]。②政府應該通過健全制度、法規等途徑,構建多元主體的合作平臺,以制度約束主體間協同治理,使得各主體能夠充分表達各自的訴求,并在其中總結、提煉共同要素,將其整合形成多主體的統一目標。③要由政府主導暢通主體間溝通交流的渠道,食品安全治理工作嚴格遵循統一的目標,搭建系統的食品安全治理信息化平臺,以便主體在平臺上分享、交流各自掌握的信息,使主體間的信息對等、暢通。同時,對于平臺上信息的準確性,政府要成立專項核查小組,負責平臺信息的核實工作,避免虛假信息導致社會恐慌[4]。

3.2 簽署正式的食品安全治理合約

食品安全治理多主體在形成了一致的目標后,具體工作的開展和細則需要正式的合約進行約束,通過合約的內容清晰劃分各主體的職能邊界和責任義務等,有效化解可能存在的利益沖突。政府、行業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都要明確自身的定位,最大程度地發揮出監督力度。①政府要盡快適應服務型政府的角色轉變,權力下沉,調動非政府力量加入到食品安全治理工作中。同時,政府可以通過對外宣傳等途徑,增強消費者的維權意識,鼓勵消費者積極參加食品安全治理工作序列之中。②企業應主動承擔起食品安全治理的責任,將企業發展與社會貢獻二者有機結合。③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合約中應明確賦予消費者監督身份的合法性,深化多主體治理平臺的宣傳工作,提升消費者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主動性。④新聞媒體等社會力量,要合理利用媒體平臺實施監督,確保新聞來源的準確性。此外,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需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應對風險的能力,進一步落實食品企業主體責任,發揮社會共治作用,完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確保“舌尖上的

安全”[5]。

3.3 制定規范的多主體合作關系的管理及評價標準

對于食品安全治理多主體的管理工作,應從轉變觀念入手。①食品行業內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要清晰自己監管者角色的定位,發揮自身的資源的價值。②在保障合作關系平衡的基礎上,要開展切實有效的溝通,保持主體間信息資源對等。此外,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有效提升合作主體之間的信任度,強化合作關系,因此可定期組織團建活動,如食品安全治理活動交流會等,加深主體間相互了解的程度,夯實穩定的合作關系。③多主體合作評價標準,是對于合作關系情況的反饋,確保合作中的問題能夠及時糾正,除了可以內部進行綜合互評外,還可以邀請專業的人士或者第三方機構開展評價工作,主體要吸納多方面的意見,優化自身行為,推動合作關系深入化、牢固化,實現多方共贏。

3.4 激發強勁的社會力量監督活力

提升社會力量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主動性,能夠有效實現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完全覆蓋。為了凸顯社會力量在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作用,可以定期組織社會力量深入食品企業內部開展檢查,制作并完善追蹤檔案,實現實時監督、全面監督,讓社會力量成為我國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推動者。

4 結語

食品安全問題關乎人們的生命安全,事關重大,需要政府、社會、公眾等主體的共同努力,為了共同的合作目標,有序開展食品安全治理工作,推動我國食品產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阿妮,徐彪,顧海.食品安全治理多主體共治的機制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20(3):64-70.

[2]胡冰川.強化主體責任完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J].中國市場監管研究,2020(2):30-32.

[3]任芙英.基于整體性治理理論的食品安全監管協同機制研究[J].食品與機械,2019,35(4):72-75.

[4]徐培富,王文娟.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食品,2018(24):117.

[5]胡弘弘.食品安全需多方共治[J].人民論壇,2017(21):60-62.

作者簡介:韓亮亮(1983—),女,吉林長春人,碩士,實驗師。研究方向:食品安全。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食品安全導刊》雜志官方網站 ? 2012-2025 中商富安版權所有

京ICP備09075303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79, 1101055372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金溝河1號9幢2門1層2號(郵編100039)

聯系電話:010-88825653   18500121702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