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社會服務模式的探討與實踐
□ 江凱 劉亮 甄忱 浙江醫藥高等??茖W校食品學院
摘 要:校企合作背景下,社會服務能力已成為衡量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提升社會服務職能既是職業教育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責,也是職業教育自身進步的迫切需要,這要求高職院校切實掌握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深入了解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的要求,做好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明確社會服務模式的途徑,以此為行業、企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本文探討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社會服務模式的內涵,從構建育人服務、搭建服務平臺、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相關路徑探索。
關鍵詞:校企合作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 社會服務模式
社會服務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而高職院校如何培養出更好的高技能型人才是政府、企業都十分關注的問題之一。當前,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存在特色不明顯、企業與普通居民的參與度不高、服務政府缺失、校企共建平臺搭建不完善等問題。中國食品工業是我國現代工業體系中的重要產業,其在保障民生、拉動內需、帶動相關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且食品行業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也為社會服務提供了良好的條件?,F如今,食品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已從簡單制作型向產業創新型轉變,而創新型人才不僅需要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具備生產一線的實踐經驗——熟悉生產過程和方法,以及敢于探索研究開發新產品的能力。因此,對于高職院校而言,社會服務被賦予了“以服務發展為宗旨”的辦學使命。本文探討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社會服務模式,并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建設性意見。
1 社會服務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1.1 校企雙方共育人才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根據食品企業和區域經濟高職人才的需求特點,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理論學習與企業實踐相互交替,校企合作共同優化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學工交替”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學生專業學習內容的不斷深入及專業技能的不斷提高,將為期3年的學習過程分為到企業學習與在校學習相互交替的幾個階段,并將職業道德教育、企業文化教育貫穿于頂崗實習的全過程,使學生3年的學習生涯實現“學習-頂崗-再學習-再頂崗”的螺旋式上升過程,達到學做合一、工學結合、頂崗與就業合一,也讓企業全程參與人才的培養。在人才培養設計中,將現代企業優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生產情境進課堂、企業文化進課堂等來強化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培養,實施素質教育。通過學生參觀企業接受專業認知、企業文化進校園、企業專家為學生做專題報告、企業專家講授部分課程、頂崗實習等活動,使產業背景、企業文化以系統形態全面進入校園課堂。
1.2 合作共建服務資源,開展相關技術服務
目前,浙江醫藥高等??茖W校食品學院已建成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技術實訓基地、食品安全與快速檢測技術研究所,并已成為專任教師的行業實踐基地、學生行業實習及拓展職業技能的培訓基地,也可以對外開展檢測服務,保障了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技能培訓等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同時,校方積極開發并共享數字化實踐教學資源、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建設“食品質量與安全檢測”仿真實訓室等,不僅能夠為其它院校、企業提供先進的實踐教學平臺,還具備培訓教育及科普宣傳等功能。此外,通過組建科普專家團隊,學校專業教師還專門赴企業為其進行職工培訓,配合企業開展“食品檢驗技能提升月”等活動。學校不僅為企業員工開展繼續教育提供便利,還為其開展了職業技能的培訓與鑒定工作。
1.3 服務政府
政府、行業、高職院校合作辦學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與趨勢,建立共贏視角下的合作辦學機制是高職教育校企深度可持續合作的保證。食品監管機構改革和監管模式的改變為專業人才社會服務帶來了新機遇。一直以來,浙江醫藥高等??茖W校的師生積極參與浙江省食品安全縣創建與驗收工作,形成了多方聯動、服務政府的良好辦學與育人局面,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參加了“浙江省食品安全縣(市、區)考核驗收”項目小組,開展了“暗訪檢查”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檢查對象包括食品生產企業、餐飲企業、流通企業、學校食堂、農貿市場、“三小一攤”等,分別從健康證是否齊全、“陽光廚房”是否達標、餐廚環境衛生是否合格、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是否符合規范、不合格食品召回措施是否執行等方面進行考核檢查,涉及到食品安全領域的方方面面。諸如此類的社會服務活動不僅促使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把所學專業知識運用于實踐中,真正理解食品安全的內涵,還能夠提高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更使同學們為改善食品安全問題貢獻了青春力量。
1.4 建立“雙師型”培養培訓基地以提供社會教育
搭建一個全國性的公共交流平臺,其交流形式靈活多樣、隨時隨地,內容既包括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學方法,也包括教學理念和辦學模式等等。通過培訓,教師能夠了解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在強化食品專業職業能力的同時掌握行業前沿的新技術、新方法,有助于今后更加有效地開展高等職業學校師資培訓,最終切實推進高職教師繼續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師資培訓對基地院校自身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實現了教學相長,基地自身的師資水平與后勤服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與本地企業的結合乃至深度融合也在不斷加強。同時,可以通過舉辦師資培訓活動,在項目開發、項目推廣、項目管理,以及培訓質量的控制、培訓效果的評估等方面不斷積累經驗,進而將行業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帶到學校,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學生專業素養。
2 幾點建議和思考
2.1 食品標準與法規的課程比例有待進一步提高
隨著國家對食品安全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各種政策和法規的相繼出臺,地方政府和監管機構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逐漸加大,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主體責任意識也在不斷強化。但近年來,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的更新速度較快,企業出現不合規風險的概率較高。究其緣由,主要是對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的信息獲取能力、理解和應用能力較弱。
2.2 提高對于實驗、實訓及實習的重視程度,落實新的考證制度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提高實驗、實訓課程所占比重,盡可能地將課堂搬進實驗室、放入工作環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習,通過動手操作鞏固教學內容。同時,將學生考取專業能力證書的要求寫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將專業證書與學生畢業證相掛鉤,提高學生考取各種專業證書的積極性,從而增加其就業競爭力。
2.3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著眼于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培養及技術研發,從師資互聘、實習基地、參與專業建設、合作申報項目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立足于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難題,如地方特色食品的標準、深加工食品的工藝等服務行業培養餐飲業食品安全管理專業人才。
2.4 加大與社區服務模式的拓展
利用互聯網技術建設食品質量與安全科普微信平臺,為社區居民提供線上營養咨詢、食品檢測、營養健康指導等;利用虛擬仿真操作軟件,模擬行業企業的儀器設備,使社區居民能通過軟件熟悉食品營養及食品安全產業鏈的全流程,從而普及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相關知識,提升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自我管理能力;積極拓展校內實驗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功能并向市民開放,即在線上感知后能現場親身體驗各類食品安全檢測服務的流程。
參考文獻:
[1] 廉玉利,李依娜,韓旭,聶穎.校企聯盟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探析—以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為例[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21(03):51-53+88.
[2] 陳瓊,王爾茂,鄧鴻鈴.高職食品專業開展社會服務模式的探討[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3(01):168-169.
[3] 胡正明.高職院校社會服務“三螺旋”模式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7,37(11):49-54.
項目基金:2019年寧波市教育科學規劃研究項目(2019YGH068)。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