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的舞臺——從馬街書會的變遷看傳統文化的發展
“負鼓攜琴匯馬街,唱今說古競奇才。一天展演千場戲,十萬人潮動地來”。這描繪的是"中國十大民俗"之一,馬街書會的奇致景觀。
老家馬街是伏牛山東麓、應河西畔的一個凡常村落,距寶豐縣城西南7.5公里。普通的鄉村因有了一年一度的“十三馬街書會”而名聲鶴起。每年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三,蕓蕓眾生相伴而來,四海藝人田野高歌,寬闊的麥地人如海、唱如潮,說唱者賣力,聽書者入迷,人們盡情感受著“一日看遍千臺戲,三天勝讀萬卷書”的文化厚蘊。
老家有句俗話:年下(春節)不當年下,書會才是年下。在馬街人心目中過會要比過年事兒大。據說書會始于元延佑年間,起因眾說不一,但無論朝代更迭、戰亂災荒,始終沒有中斷,綿延流長700余年。老輩人說,會上沒好天。的確,從小到大我經歷的馬街書會,不是塵土飛揚就是下雨下雪,趕會的人要么變成灰頭土臉,要么蹅哩兩腿黃泥。就是這樣每到會期,各地曲藝藝人像朝圣一般趕來,以天作幕,以地為臺,或車搭高臺,或倚桌而立,或歡喜悲切,或激昂頓挫,年年演繹著漢語韻律之美、方言鄉音之趣、崇真向善之理,真可謂是異彩紛呈,百家競流。趕會的人也是樂此不疲,風雨無阻,熱乎勁兒一點都不亞于當今“明星”“網紅”的“粉絲們”。
小時候馬街書會以民間組織為主,村里“光棍兒”(有頭面的人物)組成馬街書會理事會,操持具體事務。我父親是第一屆書會理事長。記得正月一“破五”,我家正屋便成了書會籌備“指揮部”,理事會幾個老爺子穩坐“中軍帳”,跑腿的步履匆匆,出來進去。我家香煙、茶水供足,大鍋菜、白面膜管夠,大家沒有任何報酬純屬自愿義務,雖然很累很麻煩但都快樂地忙活著。
書會上有兩個傳統且重要的民俗,一個是“對戲”。一般是馬街寫臺戲,周圍幾個小村聯合寫臺戲,既是為了喜慶,也是一種比賽。輸贏事小,面子重要,為了找一個花錢少、唱得好的劇團,父親往往騎自行車跑幾十里地去說戲,有一次為了不誤事回時直接坐上拉戲箱的車頂,一路風塵到家時嘴唇干裂,成了土人。正月十一至正月十三便是“對戲”的日子,會場上兩個戲臺子相距200余米,兩個大人都抱不過來的大鑼“鏘鏘”一響,頓時鼓樂齊鳴。戲班子都拿出“殺手锏”,請一些名角“鎮場”甚是正常。唱到激情處,有的男演員上衣腰上一裹,光著膀子吼,管他刮風下雪就是個拼,戲臺邊時不時放掛鞭助助興。觀眾一會兒擠這邊看看,一會兒涌那邊瞅瞅,聽懂聽不懂戲湊個熱鬧圖的是一種樂趣!
另一個傳統活動是“寫書”。人們把會上藝人說唱叫“亮書”,約藝人說唱稱“寫書”。“寫書”是個累活兒,正會一大早,“寫書”的人就趕到會場,藝人一開唱便挨棚轉悠,相中了便開始搞價。搞價方式也透著神秘,雙方的手在袖口里摸來摸去“捏價”,談成了哈哈一笑,藝人收攤隨寫書者而去,這就是“寫出去了”,談不攏也不失面子不傷和氣?,F在一些西方國家動不動傲慢地拿契約精神對中國指手畫腳,看一看我們古老的交易方式,只能說明他們的愚昧無知和狂妄虛偽,講契約精神中國人是他們的老祖宗。
藝人們辛辛苦苦說唱了好幾天,最后自然得有個說法,書價最高,最受群眾歡迎的藝人便被評為當年的“書會狀元”。在網絡尚不普及的時代,“書會狀元”那可是“響當當”的“名頭”,改年再到書會上要多高的書價別人也不會說什么,誰讓人家是“書會狀元”呢,這就是“名人效應”。
改革開放后,古老的馬街書會煥發出青春的光彩。1981年的書會前下了一場鵝毛大雪。“說《岳飛傳》的劉蘭芳要來會上了!”一道消息帶“火”了書會。“寧可不吃三頓飯,不能不聽《岳飛傳》。”劉蘭芳的名氣大著嘞!為一睹大師風采,方圓幾十里的群眾拖家帶口,三五成群,踩著還未開化的積雪,沿著鄉間公路和村邊小道潮水般涌向會場。應河上那座兩米來寬的石板橋此時看起來是那么渺小,人們擠攚著一點點向前蠕動,時不時有人在“哎哎”驚叫中被擠掉河里。好在河水不深,上岸甩甩濕了的褲腿鞋子,便又擠進人群中。劉蘭芳說書現場更是人山人海、人潮疊涌。一段《岳飛傳》掌聲雷動,叫好聲聲。目睹盛況,同來馬街書會的時任中國曲協主席陶鈍即興賦詩:“馬街競藝溯源長,負鼓攜琴匯現場。談古論今依舊事,萬人空巷看蘭芳。” 從那年起,劉蘭芳就與馬街書會結緣,為馬街書會奔走呼吁,到馬街書會獻藝分文不取,劉蘭芳成了“馬街榮譽村民”。
1989年3月我當兵離開了家鄉,千里之外始終忘不了那田野上的曲藝盛會。從軍29年間,鮮有機會在老家趕會,每到會期耳際總會想起鏗鏘的鼓聲、清脆的板聲、悠悠的弦聲。親朋好友時不時興高采烈地給我傳遞些書會的新鮮事兒——“書會的專題錄像片送到各駐外使館進行國際民俗文化交流”,“第二屆中國曲藝節在平頂山市舉辦,咱馬街書會是主會場”,“書會列入‘中國十大民俗’”,“咱寶豐被國家命名為‘曲藝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書會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人來會上拍紀錄片”,“書會上了美國《國家地理》”,“書會在中央電視臺《曲苑雜壇》播了”,“書會入選中央電視臺《中國記憶》了”……好事不斷,每次都讓我鄉思更重、鄉情更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使之成為加深民族記憶、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彰顯文化自信,從而堅定走中國道路的精神紐帶和道德滋養。“傳統文化”熱起來了,河南省民俗經典之首的馬街書會更火了。2012年12月,馬街村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2013年,馬街書會通過世界紀錄認證協會現場認證,獲得“世界最大規模的民間曲藝大會”稱號。同年,馬街書會被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聯合命名為河南省首批省級特色文化基地。2015年,占地600多畝,由狀元苑、名人苑、中華曲藝展覽館等景點組成的馬街書會民俗園成功申報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當年迎客近30萬人次。鄭堯高速專門在臨近馬街書會的地方設置了進出口。說書搭臺,經濟唱戲,用傳統文化帶動周圍的經濟的大棋局全面鋪開。
2016年的書會恰逢我回老家休假,上午不到九點我就同兩個外甥趕到會上。會場入口處是一個高大牌樓,上方是“馬街書會”四個金色大字,兩側立柱鐫刻著對聯:“以地為臺道盡古今中外千年事,把天作幕唱完天南地北大奇觀”。牌樓正面及背面還有“一日能看千臺戲,三天可讀萬卷書”“尋根問祖踏歌來,拜師學藝趕書海”等對聯。過牌樓右側是題詞壁,有不少領導人和名人的題詞。走上10多米就上了新建的應河橋,橋兩側青石板上雕刻著說唱藝人像,還有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的詩:“笑語江南客,無聲塞北人,寶豐有相會,馬街賞書琴。” 應河岸邊,新建的長長景觀帶,亭臺假山錯落有致,名人苑、狀元苑散布其中。橋對面的是書會廣場上十多米高的“中國曲藝之鄉”紀念碑,碑頂的說唱俑右手揮持簡板,左臂夾著小鼓,右腳向前平伸,舉手投足,惟妙惟肖,趣味橫生。廣場北側自西向東一線排列著中華曲藝展覽館、中國曲藝交易中心、劉蘭芳藝術館,古色古香、莊重典雅??吹綍鴷姆睒s景象,我不由向外甥道起以往的趣事,“趕會擠掉河”“藝人各家管”“捐款寫大戲”……這些讓外甥大眼瞪小眼像聽“天書”,專門跑到橋東頭看功德碑,找見我的名字才半信半疑。
時光匆匆,一轉眼又過兩年,再趕會時已是2018年的書會,這也是我轉業后趕的第一個書會。之前聽說馬街書會已成為國家級說唱文化(寶豐)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核心內容,目前狀況怎樣呢,著實充滿期待。正月十二是老母親八十四歲壽辰,外地一些戰友聞訊而來。午飯后,帶戰友到會上轉轉,映入眼簾的是新的驚喜。應河河道治理了,河水更多更清了,據說專門從南水北調渠調的水;河上又新修一座大橋,昔日的石板橋已不見蹤跡,來往更方便了;通往會場的大路全部硬化,雨雪天不用蹅泥了;會場內餐飲區、商業區、說書區、游玩區等區域布局規范整齊,“石灰畫圈、占地經營”成為記憶;劉蘭芳藝術館等幾個地標性建筑更加完善,更有氣勢更有看頭了;食品監管、城市監管、治安警察遍布會場,老百姓吃喝玩更放心更舒心了……正月十二雖不是正會,但綠油油的麥田依然被人群覆蓋,絲竹檀板之聲如行云流水,叫賣聲、歡笑聲此起彼伏,真正的一幅立體的濃郁民情風俗圖。
湊巧的是,參觀中國曲藝展覽館時遇上主管文化工作的縣領導,也是老朋友,一提起書會他拿出一張《2018年馬街書會活動安排表》,興高采烈地說:“今年的書會一定會給你留下深刻印象。”我掃了一眼,呵!還真是豐富多彩,不光舉辦第十三屆寶豐馬街書會優秀曲藝節目展演,組織第六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展演”暨劉蘭芳、王印權弟子匯報演出,還進行大型方言話劇《老街》展演,舉行傳統民俗“對戲”(脫貧攻堅專場演出)、“祭火神”、書狀元認定、“拜師收徒”活動等,從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三內容排得滿滿當當??h領導告訴我,這些年喜歡曲藝的人年輕人越來越多,縣里每年都免費辦幾期曲藝培訓班。我忽然想起前一陣子去到鎮上幼兒園,里面都開設了曲藝課,小朋友們咿咿呀呀唱起河南墜子來有模有樣,挺像那么回事兒。書會文化傳承后繼有人!
晚上,寶豐縣演藝中心外細雨霏霏,絲絲寒意擋不住人們高漲的熱情,室內座無虛席,由省曲協主席、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范軍領銜主演的方言劇《老街》隆重上演?!独辖帧穱@馬街書會的歷史演變,講述了在大時代跌宕起伏中曲藝人的喜怒哀樂、百態人生。這部充滿濃郁“豫”文化烙印的方言劇,是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曾獲得“河之南”文化娛樂盛典“最具影響力作品”獎。兩個小時的演出,我仿佛穿越了時空,主人公七歲紅、曲兒、浪八圈的情感悲歌激蕩著心弦。“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從劇情想到多年來為馬街書會鼓與呼的駱玉笙、徐玉蘭、劉蘭芳、姜昆、范軍等多位曲藝名家,想到始終不渝堅守曲藝沃土的首屆“書會狀元”王樹德、四屆“書會狀元”趙玉萍等老一代藝人,想到中華曲藝展覽館前會首用銅錢統計藝人的雕塑,想到為招待藝人馬街各家各戶割的肉比過年都多的習俗……700多年馬街書會歷經滄桑卻興盛不衰的根基和內在力量,很重要的方面,不正是來自一代代民間曲藝人和人民大眾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擔當與堅守嗎!馬街書會今天的蓬勃發展不正是我們黨培育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挺立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文化實踐不斷拓展的結果嗎!
轉眼到了2020年,寶豐縣委、縣政府早早在鄭州召開2020中國寶豐馬街書會新聞發布會,表示馬街書會將在保持藝術核心原生態屬性的基礎上,服務升級,體驗升級。家人紛紛打電話,“今年會上有好多活動,什么名人名家繪馬街、大咖大腕逛馬街、文人學者書馬街、梨園名家唱馬街、流量網紅‘抖’馬街等等,早點回來趕會哦。”時值鄭萬高鐵鄭州至南陽段開通不久,平頂山西站就設在離書會會址不遠處,來往很是方便。我攥足勁等著書會的到來,萬萬沒想到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馬街書會的活動被迫取消。正月十三那天,馬街微信群中有人發了一張“疫情下的馬街書會”圖片,白雪皚皚的空曠麥地上、書會紀念碑旁,一位老藝人獨坐驢車上自拉自唱。馬街書會沒有中斷!馬街書會也不會中斷!
2021年書會因疫情防控所需文化活動由現場轉移到線上,雖少了震撼人心的場面,但多了現代科技的新奇。線上馬街書會狀元評選,來自我第二故鄉河北石家莊市的西河大鼓演員翟立欣當選;線上第三屆長篇大書擂臺賽,河南省藝術職業學院音樂學院張霞表演的河南墜子《大紅袍》等20個曲目獲獎,寶豐縣文聯和商丘市曲藝家協會分獲優秀組織獎。此外,還舉辦了線上第十六屆全國優秀曲藝節目展演、線上馬街書會收徒拜師活動、“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等。“網上馬街書會”讓人們坐在家中過書會,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書會風采??催^展演和獲獎的曲目后,我發現內容除了一些傳統節目外,大量的是反映幸福生活、建黨偉業、脫貧攻堅、反腐倡廉等現實題材。用文藝助推中國夢,用曲藝講好中國故事,馬街書會和中華大地上的無數優秀文化遺產一樣,不斷釋放著強大的正能量,綻放出勃勃的生命力。
“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傳承的精煉概括,已在中華大地上、山長水闊間引發無數回聲。2021年兩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十四五”時期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我堅信,文化自信一定會讓馬街書會在這片田野的舞臺上久久傳唱,新時代美好生活一定能在這郁郁蔥蔥的麥地里茁壯生長!
馬街書會所蘊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潤物無聲、代代相傳。壯哉,馬街書會!偉哉,中華文化!我為家鄉孕育成長出馬街書會文化而自豪,為傳統文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大放異彩而歡呼!
作者簡介 張丙奇,29年軍旅生涯,先后榮立1次二等功,8次三等功,多次嘉獎,被軍區、集團軍、師、旅、團表彰為優秀班長、優秀基層干部、優秀黨務干部、優秀機關干部、優秀黨員等。轉業后始終保持著軍人的本色,在食品安全戰線兢兢業業、創新創優,為河南省推動食品安全省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地方工作三年間,兩次評為優秀黨員,一次評為優秀公務員。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