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過好健康年
異地過好健康年
隨著春節越來越近,游子思鄉之情也越來越濃。但面對嚴峻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勢,為了減少春節期間的人員大規模流動,目前全國多地先后提出“就地過年”的倡議,這是對疫情防控最大的一種支持。
為了讓群眾能安心“就地過年”,中央與地方陸續發文,出臺“留人暖政”。比如,很多地方針對性地派送春節禮包、留崗紅包,要讓“就地過年”者在打工地過好年、過出年味。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趙辰昕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7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就地過年要在做好防疫的基礎上,提供更多的、更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相關活動,讓就地過年的群眾無論在哪兒都能感受到家的感覺,都能過一個好年。
多部委也聯合發力,做好市場保供工作。去年12月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部門已投放中央儲備豬肉6.5萬余噸,牛羊肉2200余噸。商務部表示,將根據市場情況,進一步加大投放力度,指導各地商務主管部門適時投放蔬菜、肉類等儲備,穩定節日市場供應。
有人“就地過年”,就意味著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將面對子女、父母春節的缺席。目前,不少地方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陸續出臺“親情套餐”,讓留守群體親人缺席親情不缺席。例如,福建省民政廳發出倡議,幫扶農村留守老人、兒童,爭當老年人的“孝心兒女”,未成年人的“愛心父母”“知心哥哥”和“知心姐姐”;浙江多地通過結對照看、鄰里守望、志愿者服務等方式加強對留守老人的關愛力度……
異鄉過年也是年,過好年不僅需要異鄉的“留人暖政”,也需要家鄉的“親情套餐”,更需要市場監管、交通運輸、物流配送、公安消防、衛生防疫等多部門的全力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各項工作,讓“年味”不打折。
這個春節,雖然減少了大型聚餐,但朋友小聚勢必不少,實行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在防疫新形勢下理應成為就餐新風尚。因為,人人健康平安,才有幸福團圓年。
本刊編輯部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