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青島市市北區食品安全行政處罰案件分析
□ 戴若平 青島市市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 王霞(通訊作者) 青島市市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摘 要:通過對2018~2019年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的食品安全行政處罰案卷進行分析,探討了市北區食品安全現狀和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1 對象與方法
通過收集2018~2019年青島市市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生產加工、食品銷售、餐飲服務環節等食品安全行政處罰案卷438卷,以及執法工作報表、行政審批系統數據等材料,以此對案件數量、來源、行業類別、違法案由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案件數量分析
2018~2019年,市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共查處食品安全違法案件438起,其中2018年查處313起、占71.5%,2019年查處125起、占28.5%。由此可見,2019年查處的食品安全違法案件數量明顯低于2018年。
2.2 案件來源分析
兩年合計案件來源以抽樣檢驗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最多,占行政處罰案件來源總數的一半以上,依次為投訴舉報和監督檢查。通過監督檢查發現,2019年此類案件來源明顯少于2018年,見表1。
2.3 行業類別分析
2015年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二條將食品行業分為食品生產加工、食品銷售、餐飲服務三大類型。經過分析,市北區2018~2019年的行政處罰案件行業類別無明顯差異,即以食品銷售和餐飲服務行業為主,食品生產加工行業占比較小,見表2。
2.4 違法案由分析
438起行政處罰案件中共涉及477項違法案由,其中,實體店占90.6%,網絡經營占9.4%,與2018年和2019年實體店與網絡經營占比基本一致,可見兩年來實體店和網絡經營違法案由占比幾乎沒有差異。
477項違法案由中,經營農藥殘留含量超標的食品最多,約占20.8%,其他依次為未經許可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和超過許可經營項目范圍從事食品經營活動占19.3%,經營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占11.5%,經營標簽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食品占10.1%。
網絡經營違法案件中,超過許可的經營項目范圍從事食品經營活動占51.1%,未在其經營活動主頁面公示許可證、量化分級信息占35.6%,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未審查入網經營者許可證占11.1%,經營標簽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食品占2.2%,見表3。
3 討論與建議
2014年,市北區人民政府發布《關于改革完善食品藥品工商質監管理體制的實施意見》(青北政發〔2013〕56號),將生產加工環節、銷售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劃入市北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形成了統一的食品安全一體化監管模式,2018年底再次整合為市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自2015年10月1日起,修訂后的《食品安全法》開始施行,歷史性地提出了“四個最嚴”的要求。為此,市北區開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整治活動,有效打擊了實體店和網絡經營食品安全的違法行為——2017年查處食品安全違法案件420起、2018年313起、2019年125起。由此可見,該區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呈逐年下降趨勢,食品安全形勢明顯好轉。
幾年來,市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結合省、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抽樣檢驗方案和區域特點,確定了高風險抽樣食品品種和檢驗項目,提高不合格食品發現率,并每年組織抽樣檢驗食品7000~8000批次,為行政執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案件來源。2019年抽樣檢驗案件來源比2018年降低近50%,且食品抽樣檢驗合格率逐年上升,均在98%以上。建議下一步合理使用抽樣檢驗經費,并根據往年檢測的大數據報告分析不同季節的高風險食品品種和檢驗項目,有針對性的安排抽樣檢驗,從而提高不合格食品發現率。
對比發現,市北區2019年監督檢查案件的來源數量明顯低于2018年。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該區經過數年的食品安全整治后整體形勢有所好轉,故監督檢查發現案源數量減少;另一方面,2018年底機構改革時,街道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和市場監督管理所進行了合并——監管所實行綜合執法,執行法律法規明顯增加,部分食品執法人員分流到街道辦事處的其他工作崗位,食品安全專業執法力量減少,致使日常監督檢查發現案源減少。建議各級市場監督管理局維持食品安全專業執法隊伍的穩定,加強人員培訓,針對不同違法行為選編典型案例或發布執法指導意見,以提高基層執法人員的食品安全知識儲備和辦案水平。
通過行政審批系統查詢,2019年市北區共有食品生產經營者22123家,其中食品生產加工單位45家,占0.2%;餐飲服務經營者(包括特定餐飲服務經營者)9026家,占40.8%;食品銷售經營者13052家,占59%。兩年間,行政處罰案件中的食品生產加工單位占處罰案件總數的2.5%,明顯高于食品生產加工單位在食品生產經營者中的比例,建議市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加大對食品生產加工單位的日常監督檢查和抽樣檢測頻次,及時查處生產加工單位的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同時,執法人員也應樹立服務意識,指導企業依法生產,進而減少標簽標識類違法行為,為企業發展提供助力。
市北區共有含網絡經營的食品生產經營者9247家,占全區食品生產經營者的41.8%,而兩年間行政處罰案件違法案由中網絡經營僅占9.4%,這與多年來基層執法人員形成的偏重于對實體店監督檢查,以及基層執法人員普遍年齡偏大不習慣上網有關。建議通過培訓、考核等手段,轉變基層執法人員固有的思想觀念和執法習慣,充分利用執法終端開展線下、線上同步監督檢查,熟練掌握網絡經營違法行為的取證方法,進而嚴厲打擊網絡食品經營違法行為。
477項違法案由中,經營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含量超標食品,經營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經營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食品占43.2%,故監管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強對于食用農產品種養殖環節和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力度,嚴格規范農藥、獸藥及食品添加劑的使用。
網絡經營違法案件中,以超過許可的經營項目范圍從事食品經營活動、未在其經營活動主頁面公示許可證、量化分級信息,以及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未審查入網經營者許可證為主,需要通過抽樣檢驗發現的違法行為明顯偏少。因此,市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應合理安排抽樣檢驗任務,兼顧線上和線下店鋪,增加網絡食品安全抽樣檢驗的頻次和數量,確保網絡食品安全;應加大對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的監管力度,督促其強化主體責任意識、履行法定義務,嚴格執行對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審查登記制度,杜絕未審查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許可證即允許入網經營的違法行為。此外,監管部門還可約談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敦促其及時改進與完善操作軟件,對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開展自動監測和預警,減少超過許可的經營項目范圍從事食品經營活動和未在其經營活動主頁面公示許可證、量化分級信息等違法行為。
參考文獻:
[1] 江楠.淺析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之行政監管責任[J].現代企業教育,2014(10):563-564.
[2] 徐杰云.淺議我國食品安全的行政執法[J].現代商業,2011(23):185.
[3] 張晨.淺析我國食品安全行政問責制[J].赤子(上中旬),2014(19).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