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吃”

2019-10-16 10:53:52 來源: 食品安全導刊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 王嘉寶

“一會兒吃什么呢?”“這個好香但是否干凈?”你是否每天也有類似的困惑?中國,這個舌尖上的國家,單憑美食就可以講述5000年的歷史;北京,這個海納百川的城市,藏著各個地方獨特的味道。筆者生在北京但在美國讀書,因此對國內“家的滋味”更加珍惜。自豪于中華美食文化的同時,筆者也關心著食品的安全性問題。2019年夏天,筆者作為志愿者很幸運地參與了2019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的相關活動,真切地感受到中國政府全面加強食品安全治理的決心和成果。忘不了北京市花市小學的孩子們在開幕式上朗誦“食品安全三字經”的場景:小朋友們燦爛美好的笑臉,讓全場人的嘴角跟著他們不自覺地上揚,稚嫩可愛的聲音充斥著諾大的會場。伴隨著全場熱烈的掌聲,筆者更加認識到“食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學會“吃”才是對健康最大的保障。

目前,中國的食育還處在初始探索階段。在國外學習生活的過程中,筆者了解到的國外“食育”做法對我國有著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以美國為例,1999年9月,美國在初、高中實施了“可食校園計劃”——由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USDA(美國農業部有機認證)與NSTA(美國國家科學教師協會)共同研發了針對中學生的食品科學補充課程和教材,重點傳授“從農田到餐桌”及“從食品加工到消費”各環節中的食品安全科學知識,教會學生種植、辨別、烹飪食物;了解細菌在食源性疾病發生中的作用,并掌握預防食源性疾病和降低有害因素對健康影響的方法等。與其說美國的“食育”是一種回歸生活的教育,不如說是一種回歸教育的生活。

日本是“食育”一詞的發源地,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有關飲食教育的《食育基本法》,并指出食育的對象是兒童,需通過多種途徑使接受食育的人獲得有關“食”的知識和選擇“食”的能力,培育有關“食”的思維方式,以實現健全的飲食生活。日本的食育主要包括:通過食育改善家庭、人際關系;通過學校教育,引導兒童參與食物生產,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食物觀、生命觀、世界觀;不同教育階段的食育內容應循序漸進等等。歸納而言,美、日食育的共同點是:食育要從孩子抓起,認識、感知、選擇食物是重要的學習生活能力,也是智育、德育和體育發展的基礎,正所謂識“食物”者為俊杰。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肥胖癥、高血壓等健康問題也隨之而來,“吃什么、怎么吃”成為眾人的困擾,因此食育顯得尤為重要。2019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期間,中國政府有關部門與阿里巴巴生態系統螞蟻金服旗下的支付寶進行合作,開展“答答星球”食品安全科普知識互動答題活動,在不到30天的時間里,答題人數超過2000萬,總答題次數達到24.6億人次。結果顯示,中國公眾在食品安全基礎知識上還存在著大量的認知誤區和盲點,說明中國公眾“識食物”的能力還有待提升,也預示著中國的食育發展刻不容緩。

借鑒國外食育的經驗做法,筆者認為中國的食育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食育的目的是引導、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像那首早已爛熟于心的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食物既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生產者勞動的結晶。食育既是知識教育、常識教育,也是生命教育、勞動教育,其能讓孩子在認識食物、選擇食物、掌握食品基本知識的同時,更加切身體會到動植物生命及勞動的可貴。其次,食育的內容是文化的傳承。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代表性食物,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春節吃餃子等等,就如同美國復活節吃火腿、感恩節吃火雞一樣,只有將食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將傳統文化“吃在嘴里,內化心中”,食育才能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第三,食育的作用是維系和增進感情。民以食為天,中國人講究吃團圓飯,無論是家庭成員共同進餐,還是學校一起吃飯,都是加強交流、增強凝聚力的良好途徑。最后,食育的實現路徑是循序漸進。食育從孩子抓起毋庸置疑,但食育的具體內容要根據年齡、區域等不同因素分類施策,例如日本幼兒園及小學階段的食育注重防止偏食、珍惜食物、掌握吃飯禮節等;日本中學生則要學習食品的特征,掌握健康飲食知識,這些做法都值得我國借鑒。

《禮記·禮運》指出,“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儀始于人們飲食行為的規范。今天就讓人們從食育開始,沿著腦子里的美食地圖,學會吃得開心和健康吧。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