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際食品保護大會,解讀國際食品安全動態
□ 嚴志農 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
圖1 Mindy Brashears(左)與Frank Yiannas(右)
7月21~24日,2019國際食品保護大會(IAFP 2019)在美國肯塔基州路易維爾市召開,來自全球57個國家逾3800人參加了此次食品安全盛會,其中參會者多為在政府、學術機構、食品企業、非營利機構以及從事媒體工作的食品安全專業人士。IAFP是全球食品安全人員較為集中、討論話題廣泛深入、熱點話題反應及時的專業論壇,近年來一直引領著全球食品安全發展的方向。筆者自2001年加入IAFP至今已有18年,且每年參加IAFP的年會和相關活動都會有新的收獲,同時還能感受到這個大家庭里的成員特別友好——他們都以飽滿的激情和對食品事業的熱愛共同努力協作,這對筆者來說也是一種莫大的鼓舞。
FDA與USDA的監管新理念
2019年IAFP的重頭戲是美國FDA和USDA的最新政策報道。作為食品安全行業大咖,美國FDA負責食藥政策和應對工作的副局長Frank Yiannas與USDA食品安全副局長Mindy Brashears都是在IAFP的網絡里成長起來的,并于最近加入政府部門。Frank曾在迪斯尼和沃爾瑪私營企業長期工作;Mindy則在德州理工大學擔任教授,從事行業研究多年。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們進入美國政府擔任重要職位,無疑為當地的食品安全領域帶來一股新風。Frank提出的“smarter food safety”(更智慧的食品安全)這一監管新理念,其主要是在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FSMA)的基礎上全面引入智慧管理。該計劃包括以下幾點內容:第一,目前的紙質化辦公和向前/后一步的追溯模式已經落后,企業亟需建立數字化快速追溯體系;第二,逐步將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區塊鏈技術等應用于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第三,積極探討新業態的出現及零售的新發展所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第四,倡導和推進食品安全文化,政府部門和企業都要建立食安文化。
Mindy則強調建立以科學為基礎,以數據為動力的現代化管理體系。第一,收集大量的USDA內外調查和研究數據,分析各種肉類感染致病菌及發生食源性疾病的現狀,制定科學合理的有關家禽、牛肉、豬肉的操作標準(performance standards),不完全以零容忍作為政策標準,該方案將會在近期陸續出臺;第二,全面加強過程控制,即要在關鍵的生產環節取樣分析,而不僅僅是關注終產品檢驗;第三,積極應對新的肉類生產方式,比如細胞培養肉等;第四,做好消費者的科普教育(consumer education 2.0)。
Frank和Mindy幾乎負責著美國所有食品的安全。雖然他們隸屬于不同部門,但相互之間建立了很好的溝通與合作機制,彼此支持配合,為了“做正確的事情讓每個人吃得放心安全,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的共同目標努力奮進。
本次會議中,FDA與USDA部門的參會人員圍繞以上兩個新的管理方針對各自的工作展開介紹。筆者從中感受到,該政策已經從研究和應用角度正式啟動,這點值得中國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門給予一定關注。
會議前沿信息分享
本次會議討論了一些世界前沿的新知識和信息,讓筆者受益良多。由于大會研討的話題多樣,筆者選取了個人認為較為重要且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分享,如有認識粗淺之處,歡迎讀者討論和批評指正。
1 細胞培養肉獲認可
目前,細胞培養肉已經被美國FDA和USDA所接受,且兩個部門也已經劃分了監管職能的分工:FDA分管細胞的收集與保存,并建立細胞庫以確保細胞的培養和分化;USDA-FSIS將接管細胞培養肉的后續工作,主要負責監管生產過程以保證產品具有相應的標簽標識。
2 FDA要求企業建立針對葉菜類食品的電子追溯系統
就食品追溯而言,FDA針對葉菜類食品已開始制定新規——FSMA 204,該新規計劃于2022年11月7日完成。該計劃要求企業建立電子化追溯體系,而這一系統需要在24~48小時之內找出產品不合格的原因并實施精準召回。對此,FDA推薦在追溯體系的建立中應用區塊鏈、AI、機器學習等技術,因為其需要具備以下數據:GTIN、批次、采收時間、GS1的標準;關鍵信息點:采收、包裝、運輸、接收、消費及處理。
3 抗生素的使用有待規范
在動物抗生素的使用方面,目前可以針對少數人群的需要做到無抗,但大部分的生產活動還需要用到抗生素,因此必須負責任地使用,而不是濫用。
4 全基因序列和宏基因組學的應用面正在擴大
在檢測技術方面,除了傳統的快速檢測方法以外,全基因序列(WGS)和宏基因組學(Metagenomics)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溯源和致病菌的檢測與鑒定之中。
5 標準差異形成的食品貿易壁壘有待打破
食品安全標準不應成為阻隔國際貿易的壁壘,如何有效處理食品安全和貿易的關系,讓標準成為促進貿易的因素是貿易大國之間需要解決的問題。貿易國之間需要加強溝通和對標,以減少因標準不同給雙方貿易帶來的影響。
6 HACCP為食品安全行業的發展指明新方向
近30年來,HACCP(危害分析的臨界控制點)是國際上共同認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其主要針對食品中的微生物、化學和物理危害進行安全控制。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自20世紀80年代便已開始大力推薦這一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雖然HACCP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傳統內容,但隨著近年來各國政府及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性的普遍關注和食品傳染病事件的持續發生,HACCP體系也增加了新的方向,如電商和配送的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等,使其煥發了新的應用動力。
7 食品安全文化的普及有助于減少疾病的發生
研究發現,零售企業相關人員的操作習慣、環境衛生、清潔消毒等文化因素與致病菌(如單增李斯特菌)在環境中的發生率有關,即食品安全文化的普及程度越高,那么零售企業的致病菌污染問題的發生幾率越小。
8 大數據與AI等技術適用于食品安全狀況監測
為了對生產相關區域進行環境監測,確保產品不受環境腐敗菌和致病菌污染,《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明確提出在食品供應鏈的所有環節建立全面的、基于科學的預防控制機制的要求;美國FDA也針對輸美企業開展調查性采樣計劃,致病菌環境監控計劃(EMP)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由于環境監控的結果需要為工廠環境的安全風險提供重要信息和數據支持,并且幫助工廠在問題對產品構成風險之前采取正確有效的糾正措施,這就在無形中推動了企業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進行風險趨勢分析。
9 關于食育技巧的分析
首先,食品安全教育和科普信息需要有一致的專家共識;其次,千禧年及其后的兒童是食育教育的重點受眾群體;最后,食品安全教育要借助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寓教于樂,讓兒童在娛樂中逐漸學習和接受食育知識。
通過參加本次國際食品保護大會,筆者明顯感受到創新技術的應用已經滲透到了食品安全的各個方面。近年來,國內雖然較為重視創新,但是在食品工業和食品安全上還需要加強創新的研究和實例的分享,對此我們需要更積極地嘗試和探討。
沃爾瑪食品安全創新平臺第三期入圍項目名單揭曉
圖2 入圍項目方案名單
沃爾瑪食品安全創新平臺第三期著眼于全面提升食品供應鏈的洞察力及提高透明度,從而改善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狀況。自2019年5月30日啟動第三期項目征集工作以來,活動受到了包括媒體、全球創業社區和大型國際企業在內的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踴躍參與。
截至2019年7月19日,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共收到64份來自國內外企業和機構遞交的參賽項目方案。這些方案涵蓋基于人工智能的供應鏈管理、下一代冷鏈物流、食品追溯、快速檢測和農業數據平臺等多個領域。經過中心及沃爾瑪食品安全創新委員會的認真評選,共有19個項目方案入圍。
沃爾瑪食品安全創新委員會由來自食品飲料、零售、物流、投資、技術、行業協會和創業孵化器等行業的專家領袖組成,委員會的使命不僅包括指導食品安全創新平臺的發展方向,還將為入圍項目提供輔導,同時代表他們所屬的機構通過創新平臺發掘潛在的試點和投資機會。創新平臺第三期吸引了眾多優秀機構和企業合作伙伴的參與。來自合作伙伴的相關負責人也加入了創新委員會,使創新委員會擁有了多達26人的強大陣容。陣容更為強大的創新委員會將帶來更廣泛的行業資源與洞見,為參與創新平臺的項目提供更深入、更有針對性的指導,以及更多的試點和投資機會。
接下來,創新委員會導師將對入圍項目團隊進行一對一指導,項目團隊還將獲得實地考察沃爾瑪及其合作伙伴運營場所的獨家機會,通過對實際業務的了解來進一步完善其項目方案。入圍項目團隊需在9月9日之前提交最終項目方案,并準備參加于9月底在深圳舉辦的“創新甄選日”活動,并在活動現場向創新委員會展示其最終項目方案。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