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網紅”食品的安全關
“網紅”食品又又又出事兒了!
6月21日,溫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夏令食品安全專項監督抽檢通告,其中,備受歡迎的“網紅”食品“奧雪”牌雙黃蛋(咸蛋黃牛奶味)雪糕被檢出菌落總數和大腸菌群超標。而消費者食用大腸菌群超標嚴重的食品,很容易患痢疾等腸道疾病,可能引起嘔吐、腹瀉等癥狀。
無獨有偶,記者在網紅奶茶店甘茶度臥底發現,該店存在食品原料不新鮮、店員操作不規范等多項問題;在浙江,有網友發帖稱通過外賣平臺在“粥飯世家”點的餐品內吃出蟑螂……
“網紅”食品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新營銷,本身無可厚非,但“紅”的前提是要守住安全底線。對食品從業者來說,秉持基本道德,食材按照標準選取、操作規范,基本就可以保持衛生安全。但在盈利壓力和競爭壓力下,一些企業就有了不良操作,甚至不顧道德和法律。
目前我國食品行業還存在標準體系不完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專業化水平不高、有效監管不足等問題。消費者對“網紅”食品應當保持理性態度謹慎選擇,不要盲目跟風,也不能一味相信社交平臺的推薦。要對食品安全信息和經營場所資質等多加留意,選擇有生產許可證、經營許可證的商家,避免購買無生產商、無生產地、無生產日期的“三無”產品,仔細查看食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降低食品安全風險。
職能部門要對“網紅”食品加強監管,用好質檢抽查這件“利器”。針對群眾關注的網紅訂餐采取線上監測線下檢查和抽樣監測等多種形式,嚴厲打擊無證或使用假證入網經營的違法違規活動。在科學手段面前,外觀、口味全然無用,只要食品安全出現問題,再怎么“網紅”都是白搭。同時要依法加大違法成本。對于涉及食品行業的法律法規,如從業禁止、終身禁業、再犯從嚴從重處罰等,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可聯合研究,以從嚴為原則進一步探索,讓危害食品安全的違法成本更加高昂。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平臺可運用“天網”“天眼”系統清理“黑作坊”,餐飲店進行后廚“直播”推進明廚亮灶,農場通過給蔬菜水果添加二維碼推動食品安全可追溯……智能時代,應當不斷創新智慧監管,跟上市場創新的步伐,守護好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網紅”食品想要告別短暫的“保鮮期”,真正成為“長紅”,需要的是真實的口碑和忠實的顧客群,只有消除了短期謀利炒作的心理,踏踏實實做品牌,以質量和服務取勝,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網紅”,才能贏得長遠。
本刊編輯部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