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十九大精神 為百姓“舌尖安全”謀福祉
踐行十九大精神 為百姓“舌尖安全”謀福祉
——佛山市“人本治理”解決食品“三小”不平衡發展難題
本刊記者 吳岳福 郝強
廣東省佛山市地處珠三角腹地,城鎮化率超過94%,糧食、蔬菜、肉品均以外來供給為主。他們通過采取食品快檢、肉品統一配送、水產品標識追溯等措施,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近年來,佛山市在實施全鏈條食品風險監測和風險大排查策略過程中,通過研判發現,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小攤販(以下稱“三小”)是佛山食品安全監管的最大難題。為此,他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顯效果,被列為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三小”治理初見成效
近日,記者在佛山市食品藥品監督局了解到,該局在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中,以十九大精神為統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以問題為導向的治理理念,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圍繞量大面廣、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食品安全領域,有力推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寓監管于服務,有效解決“三小”在食品全鏈條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難題,營造出“良心經營、齊心監管、放心吃喝”的和諧美麗環境。
佛山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王培星局長介紹:“在破解食品‘三小’難題方面,我們著力推動‘三小’從監督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創造性提出‘兩有兩建兩集中’思路,即有證、有照,建標準、建規范,集中經營、集中管理。通過‘兩有’確保‘三小’合法生產經營、‘兩建’明確‘三小’建設和生產經營條件、‘兩集中’提升‘三小’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政府監管效率。2016年我局探索構建了集中統一管理模式,通過對食品小攤販集中經營管理,既保障了食品安全,又兼顧了各方利益,收到良好社會效果。”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全面實行佛山市食品小作坊集中生產,財政投入40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2.2億元,共建成食品集中加工中心15家,總建筑面積11萬m2,全市食品小作坊數量從原來的1200多家減少到349家,全市八成以上的食品小作坊入駐生產加工,產品覆蓋全市280多個農貿市場1000多個熟食經營戶,基本滿足群眾生活需求。食品小作坊抽樣檢驗合格率2016年達98.5%,2017年上半年達99.3%;逐步推進佛山市食品小餐飲集中經營,全市社會投入和財政扶持資金總計1.3億元,建成小餐飲集聚區33個,其中省級食品安全示范街11條,基本建成“明廚亮灶”,實現餐廚垃圾統一回收、廢水廢氣統一處理;大力推動佛山市食品小攤販集中經營,通過引導和治理,數量減少、質量提升,建設集中經營區38個,共集中食品小攤販650多檔,統一劃定經營時間和地段,做到規范、有序經營。

治理經驗逐漸豐富
佛山市食品藥品監督局在破解食品“三小”難題方面,創新理念、務實工作、把治理“三小”列入常態化工作中去,在工作實踐匯集出科學的監管理念,有效地為佛山市食品市場創造了良好的安全環境,也為全國治理“三小”食品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采訪中王培星局長告訴記者:“小作坊‘集中生產、集中管理’提質升級,從‘一個規章’,謀創新,求長效,我市出臺了《佛山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集中管理辦法》,對部門職責、加工中心規劃與建設、中心職責、日常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五方面做出明確規定;從‘五項制度’,強監管,明責任,實行‘兩圖兩檔兩公開’(即繪制企業分布圖、監管責任圖,建立食品安全監管信用檔案、企業食品安全管理檔案,實施食品安全監管信用信息和生產經營企業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公開)、‘風險分級’‘企業自查’‘責任約談’及‘溯源準入’等五項制度;‘十個統一’,建平臺,促提升,集中加工中心做到‘十個統一’即統一食品安全培訓、食品安全自查、登記證審查、食品生產加工人員健康管理、進貨查驗、出廠檢驗、臺賬管理、食品安全追溯、食品召回以及廢棄物處理等,使作為公共載體和管理平臺的食品集中加工中心在食品小作坊管理中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王培星局長還告訴記者,他們在小餐飲“區域集聚、統一監管”風險可控。采取“政府扶持、部門引導、市場運作”方式,引導小餐飲實行集中經營和統一管理。一是“一證多店”統一管理模式,由一家運營公司實行“六T”管理,整個美食廣場申請辦理一個食品經營許可證;二是“劃分片區”統一管理模式,根據轄區實際劃片區委托物管、居委會或其他第三方機構對片區內小餐飲統一管理;三是“引導入場”統一管理模式,通過建設示范街、美食街(廣場)等方式將小餐飲引入劃定區域集中經營管理;四是借力網絡訂餐平臺推行“互聯網+監管”模式,通過平臺對入網商戶進行核查,倒逼無證小餐飲申請辦理食品經營許可,同時與網絡訂餐平臺合作,聘任送餐員為食品安全協管員,參與食品安全協管,收集、舉報食品經營者的經營食品安全違法信息,指導食品經營者守法經營,引導市民正確消費。

小攤販“劃定邊界、規范統一”有序管理。按照“疏堵結合、集中治理、保障安全、實現共贏”的工作思路開展食品攤販規范管理工作。堅持不影響交通秩序、不影響居民生活、不影響城市形象、不影響攤販生意的“四不”原則劃定經營區域和時段。進場經營小攤販均需按“四個制度、六個統一”統一洗消、統一粗加工、統一檢測、統一辦證、統一管理、統一規范制度的管理方式開展經營活動。實行食品攤販登記、循環流動、溯源查驗、記分獎懲制度,對符合條件的食品攤販發放《食品攤販登記卡》;每天一次滾動輪換攤位;要求每次采購均能提供進貨收據、送貨單等購物憑證、檢驗合格證等并建立進貨臺賬;制定記分標準,每年一個記分周期總計12分,扣完即取消登記卡,并清理出場。進場經營小攤販均要求統一標識、統一公示信息、統一著裝、統一餐具、統一垃圾處理、統一查驗記錄。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通過政府立法和行業立標同步實施,佛山市小作坊集中管理同步編制集中加工中心技術規范、燒臘行業聯盟標準、禁止食品小作坊生產加工食品目錄,并完成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集中管理地方立法,建立長效機制。大力推進特色小餐飲食品行業(聯盟)標準建設,建立“蜜汁叉燒”“云吞面”等38個特色餐飲食品行業(聯盟)標準,同時,針對網絡訂餐小餐飲食品安全隱患制定網絡訂餐行業聯盟標準,進一步提升食品產業規范化水平。對不符合要求的“三小”生產經營主體堅決打擊,從2016年起共取締“三小”窩點871個。同時,幫扶2600多家市場有需求、質量有保證、監管跟得上的“三小”單位,如高風險的土榨花生油、白酒、河粉小作坊和早餐店、流動攤販等,通過改造提升領取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

弘揚飲食文化,打造特色街區
據介紹,佛山市有一條特色食品街,這里大量融入了美食文化理念,建設小餐飲聚集區、特色街,提升餐飲業質量安全水平,并發掘地方特色美食,組織策劃烹飪技能大賽,培養一批“佛山名廚”。通過保留燒臘傳統工藝(瓦罐炭燒),積極創新加工工藝(燒天然氣、電、石頭等),保留傳統風味,傳承美食文化。

目前,佛山市政府利用“三舊”改造契機規劃建設產業園區、集中加工中心、示范街、餐飲聚集區,并借助餐廚垃圾統一回收、廢水廢氣統一處理和達標排放,徹底改變對食品“三小”臟亂差的傳統印象,促進城市環境提升、品位提升、品質提升。
王培星局長表示,佛山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將持續加大工作力度,加強模式創新、機制創新,鞏固提高“三小”治理成效,全力保障公眾食品安全,讓佛山“嶺南美食之鄉、食品安全之城”的品牌更加靚麗!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馬純良:以嚴格監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 (2014-06-16)汪洋:讓德治和法治同時轉起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 (2014-07-17)問題食品橫行 如何保證“舌尖”上的安全
- (2014-07-22)反思:為何洋快餐“食品安全”事件屢屢發生?
- (2014-07-28)舌尖上的“陷阱”:盤點餐飲業潛規則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