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山東諸城市場監管局食安監管紀實
金永山 馬宗強 本刊記者 褚根娟
近年來,山東省諸城市市場監管局始終將保障食品安全作為維護民生福祉和產業命脈的頭等大事,堅持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和省級食品安全先進市為抓手,大力推行“政府主導、部門主管、企業主體、社會共治”工作機制,嚴格落實責任,強化監管執法,深化專項整治,有力提升了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山東諸城市
完善基礎保障機制
提升依法監管能力
強化組織領導。諸城市政府將食品安全工作作為市、鎮兩級黨政“一把手”工程,納入年度綜合考核,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列入重點督查事項,市、鎮、局、所、業戶層層簽訂責任書,實行責任連帶連擔。完善落實聯席會議、績效考核等12項工作制度,建立了常態化工作推進機制,去年以來,先后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專題調度會議30多次,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工作。成立了由市級領導任組長的9個創城督導組,分業態、分區域交叉開展督查指導,先后開展督查56次,對187項重點問題和18個重點單位實行掛牌督辦、銷號處理。
加強隊伍建設。諸城市市場監管局和13個鎮街市場監管所分別加掛了食品藥品監管局和食品藥品監管所牌子,將維護食品藥品安全作為首要職責列入“三定”方案,對履責情況進行跟蹤問效。加強基層監管人員配備,全市食品安全監管人員達到239人。社區、自然村組建了1331人的協管員隊伍,市、縣、鎮三級財政每人每月各補助100元,建立起了市、鎮街、社區、自然村四級監管體系。建立了監管隊伍業務技能長效化培訓機制,開設了監管人員教育培訓課堂、食品經營者巡回培訓課堂和網上自學教育課堂,去年以來舉辦培訓班43場次,培訓人員6000多人次。
山東諸城市監局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檢查
加大財政投入。將食品安全經費足額納入財政預算,建立了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不斷加大食品安全宣傳、質量檢測、裝備配備、協管員補助、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投入力度,有力地提升了監管能力和執法水平。2015年以來,市財政撥付612萬元用于食品質量檢驗檢測和購置快檢設備,撥付110萬元完善監管執法裝備,撥付108萬元開展“三小”整治,投資156萬元加強信息化建設,撥付548萬元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和培訓,撥付550萬元發放協管員和監督員補助,投資446萬元對農貿市場進行了升級改造,投資4923萬元用于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和補助發放。
完善全程監管機制
構建齊抓共管格局
質量控制一體化。堅持源頭入手,層層管控,逐級把關,全程可控。積極推進農(畜)產品標準化生產,嚴格落實生豬定點屠宰和牛羊肉入市備案制度,設立了省級畜產品檢測中心,建成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9個,“三品一標”達到228個。鼓勵生產企業以技術創新和標準化管理提升質量管理水平,指導流通企業建立完善來源追溯、定期查驗等質量監控機制,惠發等企業聯合制定了省內首個食品企業聯盟標準,濰坊市級以上食品研發機構達到13家。
環節監管一體化。食用農產品重點落實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食品生產企業主抓質量監控體系建設和質量自我管理,食品流通環節重點推行了進貨臺賬、銷貨臺賬、食品經營“一本通”、質量承諾“兩賬一本一承諾”和駐場管理制度,餐飲服務單位著重落實“七統一兩提升”(即統一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公示牌、餐飲食品安全保證公示欄、食品安全桌牌、食品安全宣傳畫和宣傳口號、食品切配工用具色標、管理檔案和有關記錄、以及現場監督檢查記錄,提升餐飲服務單位規范經營的主體意識和提升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管理規范。
聯動執法一體化。以食安、農安、公安“三安”系統建設為依托,堅持問題導向、主動進攻、檢打結合,采取聯合檢查、聯動執法、聯手辦案等方式,突出批發市場、城鄉結合部、校園、車站等重點區域,去年以來共部署開展了肉及肉制品、制售假冒偽劣食品、“兩超一非”、桶裝飲用水、農獸藥殘留超標等30多次較大規模的專項整治,查處了一批食品違法案件。
完善業戶自律機制
倒逼守法誠信經營
抓誠信促自律。積極探索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設,對食品生產經營者實行誠信等級分類,健全動態反映信用狀況的信用檔案,建立生產經營主體“黑名單”制度,根據風險情況實施一般監管、常規監管、重點監管和加嚴監管。本著“處罰不是手段、整改才是目的”的原則,對經營行為不規范的食品生產企業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推動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增強責任意識,自覺誠信經營。去年以來,召開了6次不規范經營者勸誡會,約談了8家食品生產企業負責人,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抓規范促自律。諸城市按照監管環節,將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劃分為農產品種植、畜禽養殖、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五大類”,分類落實可追溯、可查詢、可追責“三項制度”,實現自律經營“一個目標”。2095戶經營戶“亮店”“亮企”“亮灶”經營,創建“食安山東”示范單位99家。
抓檢測促自律。不斷加大食品檢測力度,倒逼業戶自律生產經營。13處鎮街全部設立食品快檢室和農產品質量檢測室,11家大型農貿市場、商場超市建成了快檢室,采取競爭性談判方式引入第三方檢測機構,日均檢測食品600批次左右。近兩年食品評價性抽檢合格率均在96.7%以上。
執法人員到食品生產企業進行監督檢查
抓公開促自律。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和政務網站,及時公開所有稽查案件信息和抽檢結果信息,曝光企業不法行為和不合格食品,用信息公開手段倒逼企業加強自律。去年以來,共集中公布各類抽檢和辦案信息900多次、7600多條。
完善宣傳監督機制
構建社會共治體系
廣泛宣傳發動。持續開展主流媒體宣傳的同時,加大生產經營場所、公眾聚集區、學校等重點場所宣傳力度,深化“雙四”宣教(即“空中四條線,地上四個一”的宣教體系,“空中四條線”宣教載體指網絡、電視、熱線、廣播宣傳,“地上四個一”宣教陣地指一條食品安全宣傳教育街、一個食品安全宣教大院、一個食品安全公示欄、一張食品安全便民卡),設置大型宣傳標牌500多塊,張貼宣傳畫6萬多張,建設食安宣傳一條街138條,設置公示欄和宣傳欄414個,組織食品安全宣傳周、食品安全知識“八進”活動31場次,發放材料26萬份,提升了社會各界群眾的食品安全意識和辨假識假能力。
強化社會監督。充分發揮12331、12315、12365和12345市長公開電話、12341為民服務電話等熱線作用,及時受理處置食品投訴。去年以來,共受理食品安全投訴1000余件,辦結率、回復率、滿意率均達到100%。在充分發揮協管員作用的基礎上,面向全社會公開聘請了83名特邀監督員和800多名社會監督員,他們既參與食品安全監督,又負責向監管部門提出問題建議,信息渠道實現上下貫通。
組織舉辦食品生產企業從業人員食品安全知識競賽
實施有獎舉報。設立了食品安全舉報獎勵資金,出臺了食品安全有獎舉報獎勵辦法,通過新聞宣傳、發放明白紙和聯系卡等方式,廣泛宣傳有獎投訴舉報政策,鼓勵市民積極參與食品安全監督,遇到食品安全問題主動維權,讓公眾的每一次消費都成為對食品質量的把關和對食品生產經營者誠信的監督,以社會監督促進市場凈化,推動形成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氛圍,食品安全群眾滿意度達到86%。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馬純良:以嚴格監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 (2014-06-16)汪洋:讓德治和法治同時轉起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 (2014-07-17)問題食品橫行 如何保證“舌尖”上的安全
- (2014-07-22)反思:為何洋快餐“食品安全”事件屢屢發生?
- (2014-07-28)舌尖上的“陷阱”:盤點餐飲業潛規則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