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謠言需多方共治

2017-03-22 10:35:06 來源: 食品安全導刊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本刊編輯部
  “塑料紫菜”的謠言剛剛平息,“喝春茶中毒”的謠言已席卷而來。這些年,關于食品安全的謠言此起彼伏,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報告統計,當前,食品安全謠言占我國各類網絡謠言的45%,位居第一(據2016年6月15日新華網)。網絡謠言之所以動輒鋪天蓋地而來,說到底,還是因為造謠成本太低。一個聳人聽聞的網絡謠言的誕生,只不過節操與底線放空3秒而已。

  食品安全謠言如同洪水猛獸,使公眾惶惶不安,一再打擊公眾對我國食品安全環境的信心,損耗著有關各方為之做出的努力。“一個謠言毀掉一個產業”并非危言聳聽。“塑料紫菜”137秒的謠言視頻,就讓一個行業損失近億元;“用避孕藥養黃鱔”的謠言過去了十多年,但社會上對其傳說和誤解一直沒有完全消除。

  破解食品謠言怪圈,法治利劍要高懸。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查處辦法》實施后,利用網絡、媒體、移動社交平臺等載體,編造、散布、傳播虛假食品安全信息都將被列為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將被移交公安機關依法處理。也就是說,個人或單位一旦傳播食品安全謠言的事實被坐實,也與生產經營欺詐、標簽說明書欺詐、食品宣傳欺詐等行為一樣,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造謠者終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近日國內乳業巨頭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因一個名為“文娛后臺”微信公眾號發表了一篇《蒙牛:綜藝冠名界頭號毒奶!》,損害了公司名譽,而將該公眾號的注冊人訴至北京朝陽法院,并索賠100萬元。這既是對無良自媒體與囂張網絡謠言的宣戰,也為受害主體維權提供了樣板。

  有人說“謠言止于智者”。但實際情況是,消費者大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觀念比較重,多數人并不會對其進行仔細鑒別和細加考究,人說我就信的情況比較突出。因此,媒體要做好食品安全知識的傳播者,特別是在信息安全公眾認知度不高、食品謠言給公眾造成困擾的情況下,更要科學準確地報道食品安全信息。

  行業企業在誠信經營的同時,也要肩負起社會責任,保證產品質量,管好原材料、生產、加工等各環節,以事實回擊謠言,同時,要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身權益。

  在謠言大肆擴散之前,政府部門應第一時間組織專業人士、權威人士迅速回應、及時發聲,以精確的科學解釋樹立消費者的信心,從而讓消費者保持一雙慧眼,不信謠、不傳謠。

  打擊食品安全謠言,提高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各方力量合力,形成食品安全良性互動的社會氛圍。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謠言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