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與“恥文化”芻議
□ 張簽名 中國食品業誠信聯盟副主席
正是因為有了內省觀察,有了批判精神,有了羞恥感、恥辱感和“恥感文化”,人們人性的靈光才戰勝人的動物性、獸性,人們才有了文明的生活方式。
“很慚愧啊,剛吃飽,就出現了食品安全的問題。這件事情我們很不好意思。”當年,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食品安全問題連稱慚愧。王岐山曾表示:“現在食品安全問題比較突出,這是個大事;大家都講民生,政府要抓民生,要突出民生、保障民生,食品安全可是個最基本的民生問題。”這種愧疚感并不是在作秀,“那天溫總理去河南回來跟我說,到農民家里去,老太太捧出來一捧花生,說總理你吃,你放心地吃吧,這是我們自己家吃的,我們自個種的。”王岐山表示這種事情已經不新鮮了,他到北京郊區去,郊區農民自己吃的菜也是單種的。在大國的總理、副總理面前,當農民只有以“我們自個種的”才能確認食品的安全性時,所有的浮華豈非都意味著浮云?對于有責任感有廉恥心的人來說,這一幕顯然有巨大的打擊力,激發出強烈的愧疚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知恥者近乎勇”,這是圣人之言。知恥意味著起碼的羞恥之心和基本的責任感被喚醒,如果監管者都能這般知恥,都對目前的食品安全亂象有著發自內心的愧疚,公眾又何愁看不到食品安全的希望?
慎獨內?。号e頭三尺有神明
倡導慎獨,強調內省、正己,通過正己而達到正人。羞恥之心是人的一種內心體驗,是人通過與外界的互動而促成的內心變化,進而建立一種注重內省、反求諸己的思維模式,以此制約人的正己、修身過程,這一點構成了中國傳統“恥感文化”的核心內容。
倡導“行己有恥”,就是要求人對自己的行為應該有羞恥之心。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就不去做?!吨杏埂酚休d:“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其中,知恥居于最深層次??鬃釉唬?ldquo;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自古以來,中國的老百姓都樸素地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認為上天總有一雙眼睛在看著人們的行為。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建立了禮義廉恥的文化結構,而“恥”作為文化結構的最后一道閥門是底線,恥辱感沒有了,水就會流光。有人講,中華文化就是“恥感文化”,君子之道,也是以恥作為最后的防線。近些年來,我國的一些媒體,也常常把社會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和道德生活中的“恥感”、“恥感文化”,作為一個廣泛討論的話題。無疑,這些討論,都是針對這樣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即今日社會大環境下“恥感”、“恥感文化”氛圍日益淡薄,社會道德和行為標準已經缺少了道德恥辱感的位置,人們在思想和行為上逐漸模糊了是非、道德和善惡的界限,甚至有的人完全放棄了道德感、羞恥感和恥辱感,將是非顛倒、使榮辱不分,故而價值體系混亂。
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饅頭、泛濫各地的地溝油等等,這些“毒食品”蔓延在百姓的身邊,這些食品安全問題是對道德、法律和現代文明底線的公然踐踏。明辨榮辱是非,具有善、惡標準,堅持基本的倫理,這是人類應當遵守的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原則,也是人類公認的一種美德。正是因為有了內省觀察,有了批判精神,有了羞恥感、恥辱感和“恥感文化”,人性的靈光才戰勝人的動物性、獸性,我們才有了文明的生活方式……所以,“恥感文化”可以說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是人類文明素養的體現,是需要珍視的一個道德符號。
“易糞相食”:乃是一種新的國恥
“易糞相食”一詞來自于一則經濟學寓言,其內容為:“W和D兩名經濟學家一邊散步一邊研究如何提高GDP,最后兩人什么都沒得到卻白吃了兩泡狗屎!D安慰W說,可是咱倆創造了200萬的GDP??!”這則寓言是本來用來諷刺市場經濟為了創造所謂的GDP,可以不擇手段的荒唐邏輯,現在挪來形容某些黑心食品廠家生產的有毒有害食品自己不吃卻給別人吃,卻不曾想,你是沒吃你產的地溝油,喝的卻是別人生產的有毒奶,吃的是有毒大米,喝的是假酒……同時,別人也一樣,生產著假酒、毒大米和毒奶,卻也吃著你的地溝油……這就是殊途同歸的國恥。
麻木不仁:飽漢不知餓漢饑
國人在經歷了一場場食品安全危機之后,在見慣了三聚氰胺、蘇丹紅、孔雀石綠、染色饅頭、瘦肉精等“大場面”之后,在集體心理中形成了某種“防衛機制”,或者叫作“麻木機制”。如果僅僅是百姓喪失信心、麻木不仁還有情可原。要治療這種對食品安全的“麻木不仁”,還得靠落實政府監管、制度創新,來提升公眾對食品安全水平的預期。關鍵是有關部門也麻木不仁,沒有痛感,可謂之飽漢不知餓漢饑。
如此說法絕非空穴來風,現在有很多政府包括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都有自己的糧食、蔬菜供應基地,聘請農民專職經營,選用傳統的種子,施的肥料是成本很高的土肥而不用農藥,也不用諸如膨大劑之類的可能對人體有害的東西。從頭到尾都遵循綠色、生態、環保的理念。隨后,這種做法蔓延到了縣一級、鄉一級政府,甚至,連很多國企也如是效法,從農民手里租用土地,開辟自己的綠色生態園。于是,奇怪的一幕出現了:一些部門利用自己的權力,率先在食品安全方面步入到了世界前列,對于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沒有絲毫的痛感,這使他們對于民眾的憂慮無法感同身受,默然看著食品安全問題困擾社會。
從開辟專用生態糧食供應基地的做法來看,有關部門是知道如何確保食品安全的?如果他們把對自己嚴格保護的專注和投入態度,也用到對公眾食品安全上來,什么樣的問題不能解決呢?因此,腐敗特權下的自我保護及由此導致的不作為,表面看是恥文化的缺失,實質則是食品安全問題愈演愈烈的重要根源之一。
正是因為有了內省觀察,有了批判精神,有了羞恥感、恥辱感和“恥感文化”,人們人性的靈光才戰勝人的動物性、獸性,人們才有了文明的生活方式。
“很慚愧啊,剛吃飽,就出現了食品安全的問題。這件事情我們很不好意思。”當年,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食品安全問題連稱慚愧。王岐山曾表示:“現在食品安全問題比較突出,這是個大事;大家都講民生,政府要抓民生,要突出民生、保障民生,食品安全可是個最基本的民生問題。”這種愧疚感并不是在作秀,“那天溫總理去河南回來跟我說,到農民家里去,老太太捧出來一捧花生,說總理你吃,你放心地吃吧,這是我們自己家吃的,我們自個種的。”王岐山表示這種事情已經不新鮮了,他到北京郊區去,郊區農民自己吃的菜也是單種的。在大國的總理、副總理面前,當農民只有以“我們自個種的”才能確認食品的安全性時,所有的浮華豈非都意味著浮云?對于有責任感有廉恥心的人來說,這一幕顯然有巨大的打擊力,激發出強烈的愧疚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知恥者近乎勇”,這是圣人之言。知恥意味著起碼的羞恥之心和基本的責任感被喚醒,如果監管者都能這般知恥,都對目前的食品安全亂象有著發自內心的愧疚,公眾又何愁看不到食品安全的希望?
慎獨內?。号e頭三尺有神明
倡導慎獨,強調內省、正己,通過正己而達到正人。羞恥之心是人的一種內心體驗,是人通過與外界的互動而促成的內心變化,進而建立一種注重內省、反求諸己的思維模式,以此制約人的正己、修身過程,這一點構成了中國傳統“恥感文化”的核心內容。
倡導“行己有恥”,就是要求人對自己的行為應該有羞恥之心。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就不去做?!吨杏埂酚休d:“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其中,知恥居于最深層次??鬃釉唬?ldquo;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自古以來,中國的老百姓都樸素地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認為上天總有一雙眼睛在看著人們的行為。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建立了禮義廉恥的文化結構,而“恥”作為文化結構的最后一道閥門是底線,恥辱感沒有了,水就會流光。有人講,中華文化就是“恥感文化”,君子之道,也是以恥作為最后的防線。近些年來,我國的一些媒體,也常常把社會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和道德生活中的“恥感”、“恥感文化”,作為一個廣泛討論的話題。無疑,這些討論,都是針對這樣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即今日社會大環境下“恥感”、“恥感文化”氛圍日益淡薄,社會道德和行為標準已經缺少了道德恥辱感的位置,人們在思想和行為上逐漸模糊了是非、道德和善惡的界限,甚至有的人完全放棄了道德感、羞恥感和恥辱感,將是非顛倒、使榮辱不分,故而價值體系混亂。
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饅頭、泛濫各地的地溝油等等,這些“毒食品”蔓延在百姓的身邊,這些食品安全問題是對道德、法律和現代文明底線的公然踐踏。明辨榮辱是非,具有善、惡標準,堅持基本的倫理,這是人類應當遵守的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原則,也是人類公認的一種美德。正是因為有了內省觀察,有了批判精神,有了羞恥感、恥辱感和“恥感文化”,人性的靈光才戰勝人的動物性、獸性,我們才有了文明的生活方式……所以,“恥感文化”可以說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是人類文明素養的體現,是需要珍視的一個道德符號。
“易糞相食”:乃是一種新的國恥
“易糞相食”一詞來自于一則經濟學寓言,其內容為:“W和D兩名經濟學家一邊散步一邊研究如何提高GDP,最后兩人什么都沒得到卻白吃了兩泡狗屎!D安慰W說,可是咱倆創造了200萬的GDP??!”這則寓言是本來用來諷刺市場經濟為了創造所謂的GDP,可以不擇手段的荒唐邏輯,現在挪來形容某些黑心食品廠家生產的有毒有害食品自己不吃卻給別人吃,卻不曾想,你是沒吃你產的地溝油,喝的卻是別人生產的有毒奶,吃的是有毒大米,喝的是假酒……同時,別人也一樣,生產著假酒、毒大米和毒奶,卻也吃著你的地溝油……這就是殊途同歸的國恥。
麻木不仁:飽漢不知餓漢饑
國人在經歷了一場場食品安全危機之后,在見慣了三聚氰胺、蘇丹紅、孔雀石綠、染色饅頭、瘦肉精等“大場面”之后,在集體心理中形成了某種“防衛機制”,或者叫作“麻木機制”。如果僅僅是百姓喪失信心、麻木不仁還有情可原。要治療這種對食品安全的“麻木不仁”,還得靠落實政府監管、制度創新,來提升公眾對食品安全水平的預期。關鍵是有關部門也麻木不仁,沒有痛感,可謂之飽漢不知餓漢饑。
如此說法絕非空穴來風,現在有很多政府包括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都有自己的糧食、蔬菜供應基地,聘請農民專職經營,選用傳統的種子,施的肥料是成本很高的土肥而不用農藥,也不用諸如膨大劑之類的可能對人體有害的東西。從頭到尾都遵循綠色、生態、環保的理念。隨后,這種做法蔓延到了縣一級、鄉一級政府,甚至,連很多國企也如是效法,從農民手里租用土地,開辟自己的綠色生態園。于是,奇怪的一幕出現了:一些部門利用自己的權力,率先在食品安全方面步入到了世界前列,對于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沒有絲毫的痛感,這使他們對于民眾的憂慮無法感同身受,默然看著食品安全問題困擾社會。
從開辟專用生態糧食供應基地的做法來看,有關部門是知道如何確保食品安全的?如果他們把對自己嚴格保護的專注和投入態度,也用到對公眾食品安全上來,什么樣的問題不能解決呢?因此,腐敗特權下的自我保護及由此導致的不作為,表面看是恥文化的缺失,實質則是食品安全問題愈演愈烈的重要根源之一。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5-03-25)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社會監管問題研究
- (2015-04-09)關于食品安全 你需要留心的20件事
- (2015-05-14)夏季食品安全消費提示
- (2015-05-25)四川部分高校食品安全意識調查
- (2015-07-24)食品安全影響因素分析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