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局關于2016年第一季度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分析
抽檢發現的主要問題和原因分析:
一、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 食品中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問題占不合格總數的33.8%,全國有28個省份抽檢發現此類問題。原因主要有:為了過度延長產品的保質期違反規定使用防腐劑;為增加產品口感,違規使用甜味劑等;為修飾產品外觀,違規使用著色劑,或在生產過程中違規使用亞硫酸鹽等進行漂白處理;為阻止或延緩食品正常的褪色、氧化、酸敗、渾濁及風味改變等,違規使用穩定劑;也存在因誤讀食品安全標準、工藝水平不精等原因造成不合格的情況。
二、微生物污染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問題占不合格總數的22.9%,全國有27個省份抽檢發現此類問題。原因主要有:原材料生產、儲藏、運輸的衛生環境條件把控不嚴;未嚴格按照生產工藝條件要求進行生產,加工衛生環境差,生產工具清潔不徹底,設備清洗消毒不完善,人員衛生管理不到位;產品的包裝密封性不好,造成二次污染;產品在生產、流通和銷售環節中貯藏條件不達標,如未按要求進行冷藏或冷凍處理,造成微生物過度繁殖。
三、品質指標不合格 食品品質指標不合格問題占不合格總數的21.1%,全國有29個省份抽檢發現此類問題。原因主要有:生產工藝控制不到位,原材料把關不嚴,以及儲運過程不符合要求等。比如,肉及肉制品在生產過程或儲運過程中溫度、時間控制不當,肉類制品中的油脂被氧化產生酸敗,導致酸價超標;酒類產品包裝不嚴密、計量器具不準,造成酒精度不達標等。
四、農獸藥殘留指標不合格 食品中農獸藥殘留指標不合格問題占不合格總數的7.3%,全國有21個省份抽檢發現此類問題。原因主要有:在種植、養殖過程中,為達到除蟲防害、防治疾病、提高產量的目的而濫用農獸藥,或者農獸藥使用時未嚴格遵守休藥期規定;另外也有可能是長期不規范使用導致環境污染和蓄積,進而導致農藥、獸藥在產品中的再殘留等。
五、金屬等元素污染 食品中金屬等元素污染問題占不合格總數的5.0%,全國有25個省份抽檢發現此類問題。原因主要有:部分地區水體與土壤等存在重金屬污染,通過種植、養殖環節進入食物鏈條;企業原料把關不嚴;另外也有可能是生產加工過程中生產設備的金屬元素遷移到食品中等。
六、檢出非食用物質 食品中檢出非食用物質問題占不合格總數的2.2%,全國有18個省份抽檢發現此類問題。原因主要有:生產者為了起到改變產品的外觀、口感、功效等特定效果而人為故意添加非食用物質;另外也有可能是生產加工以及運輸、儲存過程中部分非食用物質遷移至食品中所致等。
七、真菌毒素污染 食品真菌毒素污染問題占不合格總數的1.5%,全國有9個省份抽檢發現此類問題。原因主要有:食品原料在種植、采收、運輸及儲存過程中受到霉菌污染產生真菌毒素,或生產加工過程中工藝控制不當導致在終端產品中產生真菌毒素等。
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公布的具體抽檢信息可在其政府網站或通過其他有效途徑查詢。其中,總局本級和各省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公布的抽檢信息也可以在總局政府網站“食品抽檢信息”專欄(http://www.cfda.gov.cn/WS01/CL1689/)查詢。
特此通告。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4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
- (2014-06-16)食品安全國家監督抽檢制度確立 11類食品抽檢結果公布
- (2014-06-16)發展改革委:從四方面強化食品安全的能力建設
- (2014-06-16)食品安全標準擬兩年內與國際接軌
- (2014-07-11)《北京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食品安全信息重點公開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