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中漁鄉走出來的京城水產業當家人

困苦孕育堅強 成功出于磨礪
對于出生在地少人多的福建省福清市港頭鎮后葉村的葉華貴來說,外出打工無疑是他唯一的出路。16歲時,他稚嫩的肩膀就扛起了為家庭分憂的重擔。1985年,18歲的葉華貴踏入商界大門,在江西做起擺攤賣魚小生意。從1985年到1989年的4年間,葉華貴在海鮮行業起早貪黑,忍饑挨餓。幾經闖蕩,他備嘗艱辛,但始終都是流動攤販性質,養家糊口不難,可離實現發家致富、榮歸故里的夢想,依舊是遙遙無期。
正在葉華貴進退維谷之際,別人一句“北京市場廣闊,經營海鮮利潤豐厚”的話,讓他毅然決然地來到了北京。剛進京的兩個月里,葉華貴天天跑當時的崇文區的紅橋市場,了解商情,謀劃生意。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他看準時機當即決定將海鮮生意主戰場轉向北京。先是租旅館住下,然后從福州、廈門發貨,做起基圍蝦、螃蟹、鰻魚的零售批發生意。隨后,他又與幾個朋友合伙,既做海鮮批發,又兼利用自行車給各個酒店送貨。當葉華貴發現北京市場需求旺盛,正是海鮮價高利豐之時,果斷決定把海鮮生意做大。于是他同合伙人開始到中國沿海港口、漁場,甚至后來發展到海外組織貨源。同時他與航空公司聯系,開通“空中走廊”,力爭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將鮮蝦活魚等海產品運到北京。為保鮮?;?,他們開始購車,直接到機場接空運的海產品,或直接送賓館、餐廳,或暫時在魚缸里放養,再到后來自建冷庫,大量冰凍各種海產品,利用季節差價、異地差價,賺取高額利潤。
到1995年以后,葉華貴的海鮮批發、送店生意越做越大,在業內聲名鵲起。1997年他開始自己做魚翅、海參、燕窩等高檔海鮮干貨的批發、送店業務。同時開始涉足冬蟲夏草的零售、批發生意。為保證貨品質量,葉華貴首先嚴把貨源質量這一關。葉華貴告訴記者,他經銷的海參來自日本,燕窩來自泰國,不加任何添加劑,蟲草來自青海、西藏原產地。他派專人負責收購、運輸,全程跟蹤。
目前,葉華貴在上海、廣州、福州等地開設了60家經銷店。各地區的負責人由總公司選派,實行獨立經營、獨立核算。干貨由總公司派發,其他銷售的產品由各分公司自行調配。葉華貴強調,他做生意秉承的原則是:“財分天下”,他希望跟隨他打拼的100多位員工,也能隨著公司業務的發展、總體利潤的增加,而逐步過上衣食無憂或富裕的生活。
組建水產商會 保障食品安全
“規范市場秩序,為政府排憂解難,是商會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組建水產商會的初衷。”葉華貴如是說。在自己的事業穩定發展后,葉華貴首先想到的是在公平、公正,在保障百姓食品安全的基礎上,讓大家共同致富,為北京市民和周邊百姓提供水產菜籃子而盡心盡力。經過緊張籌備,2012年9月,北京水產農特產企業商會正式成立。
食品安全事關國計民生。作為一個行業商會,葉華貴著力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實事求是地向公眾提供符合行業真實狀況與食品安全的權威信息,以期達成全社會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理性共識。二是國家和地方相關的水產食品農產品安全政策與管控機制如何落實到從水產、食品、農產品源頭,到生產加工、物流供應,最后到終端銷售渠道的規范經營和協同行動上,如何發揮行業商會在其中的資源整合作用亦是重中之重。為此,商會創新工作思路和機制,堅決貫徹執行國家“以零容忍的舉措”懲治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確保“舌尖上的安全”等指示精神,落實水產流通企業責任,配合北京市、豐臺區政府加快建立健全最嚴格的北京水產市場的監管制度。幾年來,商會依托北京全市性的京深海鮮市場、岳各莊水產市場、西南郊水產市場、新發地市場、中央批發市場等5個大型水產食品市場,水產食品物流配送行業得以快速發展。
為擴大服務領域和半徑,2013年,商會牽頭食品調味品商會與茶業商會,組建“北京食品行業商會聯盟”;2014年,商會又會同商務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與臺灣農漁業組建了“海峽兩岸農漁業產業聯盟”。由此,海峽兩岸百姓的菜籃子工程正式架構完成。
商會致力于海峽兩岸百姓的菜籃子工程,得到了政府各級部門領導的大力支持與關心指導。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全國臺聯原書記梁國揚、會長汪毅夫,福建省委書記尤權,商務部原副部長、現任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原黨組成員、副主任于培順,福建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志南,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楊岳,福州市市長楊益民,商務部臺港司副司長孫兆麟及北美華商聯合總會會長王文紀、美中基金會主席李黎與臺灣漁業協會理事長黃一成、高雄市南臺灣文化暨經濟產業聯盟協會理事長陳良沛,澳門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協會會長何大志等地區農漁產業代表,先后就商會大力推進農漁產業交流與合作表示贊賞,并積極參與推動工作。
2014年10月18日,海峽兩岸農漁業產業聯盟大會暨北京水產農特產企業商會兩周年會員大會在北京飯店隆重舉行。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委托臺灣方面分別送上“促進交流 繁榮經濟”與“圓滿成功”的題辭。2015年8月3日,葉華貴與該會榮譽會長曹德旺受邀參加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率團的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代表團赴臺參訪交流。
商會以“致力兩岸水產農產品交流、惠臨臺灣基層之百姓民生”為己任,努力發揮商會自身市場終端優勢,將中央對臺大政方針和惠臺政策及時落實到臺灣基層百姓的民生中。商會一方面直接與“上游”的“產”對接,把好原材料采購關;另一方面,商會又直接把控好“下游”的“銷”部分,形成上下游一條龍服務產業鏈,形成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有效銜接。
成立3年來,商會在確保我國臺灣地區菜籃子保供、優供的基礎上,還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印尼、新加坡、巴基斯坦、印度、馬里、加納、肯尼亞、南蘇丹、尼日利亞、萊索托等國家與地區的海產品供應商與國外行業組織陸續建立了聯系。
建立冷鏈標準 為決策提依據
葉華貴告訴記者,水產品是農產品中分布面最廣、產業鏈最長、營養價值與附加值較高的易腐食品,有養殖、暫養和野生等養殖形式。特別是遠洋水產品具有流通環節多且期限長、貯存要求高、保鮮特殊(生食)等特點,通常以活體品、干制品、冷藏品和冷凍品及超低溫品上市銷售。為了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保證消費者能吃到放心水產品,涉及到水產品生產、儲存、運輸和配送等各環節的所有行為都應嚴格遵守國家食品管理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同時,也要遵守消防、安全、環保、衛生等一般法律法規的規定。
為進一步發展現代農產品冷鏈物流,提高水產品流通效率,國家發改委《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中提出,要進一步提高水產品冷鏈物流水平,增強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在2015年水產品冷鏈流通率應達到36%以上,冷藏運輸率提高到65%,流通環節的水產品腐損率應在10%以下。根據《中國冷鏈物流發展報告》(2012年版)數據顯示,我國2011年的水產品流通率為23.39%,水產品冷藏運輸率為42.93%,水產品腐損率為10.44%(流通環節的腐損率更高),距離目標值有較大差距,冷鏈裝備質量亟待提高。
對此,葉華貴建議我國應結合行業特點和市場需求,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盡快建立“水產品冷鏈物流服務規范”標準體系,對水產品冷鏈物流服務推廣示范規范,為水產品冷鏈物流服務提供指導性的標準,從技術標準層面和操作規范性層面為政府部門的宏觀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礎依據。
水產品謀創新 構產業價值鏈
葉華貴告訴記者,隨著水產業產能擴大和產業化、市場化、品牌化的加強,以及我國開發海洋經濟的興起,要求我們在保持水產品的鮮度、營養與水產制品食用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吃的放心。這使得水產業重構價值鏈、水產品謀創新,水產市場渠道裂變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帶來漁業大機遇等成為從業者必須要審視的重要議題。
從北京水產農特產企業商會、北京工商聯水產業商會以及全國工商聯水產業商會的現有會員單位規模與品牌來看,水產品牌化程度偏低。品牌建設起步晚,長期以來的市場競爭還處于低級的價格套路上,相比家電行業等在WTO規則下熟稔駕馭市場的行業來說,水產品創新不足,品牌度不夠,也缺乏現代市場營銷戰略。“這從我們調查了解的海味干貨、高檔水產活鮮以及進口水產冷鏈食品的經銷企業中就可以得出干貨比較疲軟、市場比較疲態的結論。”葉華貴如是認為。隨著“互聯網+”思維的強化,水產市場渠道裂變成為“一切皆有可能”。最近兩三年,在水產行業調整過程中,生產與經銷企業尋求創新轉型的變革將令人矚目。作為食品行業商會,我們有必要對這些即將或已經在發生的變革進行解讀,重構水產業價值鏈。
“不管是進口的北極貝、三文魚、冰魚、銀鱈魚、阿根廷紅蝦、帶子、海螺、青口貝、波士頓龍蝦、澳洲牡蠣、澳洲鮑魚、燕窩,還是國內出品的多寶魚、龍利魚、鱸魚、鱖魚,抑或冬蟲夏草、食品調味品、食用菌、茶葉等水產食品農產品系列,產品是根本!沒有好的產品,所有的價值化為零。”葉華貴認為,水產品的變革最先體現在產品形態上,習慣了粗加工的水產品,開始走精細化道路。商會部分會員的即食遼參、鮑魚、魚翅等系列產品,就凸顯了精深加工的優勢。這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漁博會上聚集選購的圍觀大眾就是例證。休閑化、大眾化的即食產品將成為潮流,“小而美”的包裝形式開始打破“粗大笨”的大宗水產的刻板形象。這本身也非常適應互聯網思維。小包裝活躍在各個水產渠道,這從岳各莊水產品市場的涼菜系列暢通渠道可窺見一斑,成為終端最受歡迎的產品形態之一。
舉個實例,北京水產農特產企業商會常務副會長施敏單位——勝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勝田”、“好魚道”品牌下有速凍調理食品、生熟制水產品等200多個品種,主營魚糜制品、海參及鮑魚產品系列,是福州市獲評“中國魚丸之都”的核心企業,亦是福建省“水產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品遠銷海外,出口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美國、俄羅斯、韓國、我國香港等,深受海內外客戶的一致好評。我們知道,魚糜是水產最重要的產品形式,“火鍋料理”的標簽從魚糜產品一出現就風靡一時,現如今更是越演越烈。葉華貴進一步解釋說。
隨著競爭的加劇,新產品的稀缺,突破原有火鍋料的嘗試會越來越多。今后,不管是魚糜制品,還是進口水產活鮮與冷鏈食品,廣闊天地正在等待生產、流通與加工企業對水產品的創新發展大展拳腳??梢灶A見,在如今追求高品質、精細化、便捷化食品等趨勢的影響下,消費者對水產品深加工以及便利程度的要求將有增無減。
以互聯網思維 建全渠道模式
葉華貴介紹說,水產行業的銷售渠道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原料型的水產品,市場是掌握在流通商手里,謂之“渠道為王”;二是精深加工的水產品,正構建終端運營渠道網絡;三是高端水產品以專賣店、禮品專業配送為主??墒?,上述這些渠道在限制“三公消費”態勢下受到了嚴峻挑戰。隨著流通渠道的不斷整合,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乃至發展壯大。當下市場生鮮渠道迅速崛起,傳統的水產營銷模式通過總經銷、二級批發商等環節,越發難以實現銷量增長,反而在渠道上形成費用壓力。“今后,超級終端、超級電商平臺、大賣場的生鮮運營優勢,逐漸將成為水產企業不可忽視的市場主導力量”。葉華貴分析認為。
作為原有的水產批發、零售的主陣地——水產批發市場在互聯網時代擁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和價值。依托北京全市性的京深海鮮市場、岳各莊水產市場、西南郊水產市場、新發地市場、中央批發市場等5個大型水產食品市場,水產食品物流配送行業得以快速發展。批發市場已經成為超市功能的分散式生鮮產品經營中心。因此,我們要關注農貿市場轉型,尤其在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臟亂差”的環境治理是大勢所趨。
還有,餐飲變革帶動水產升級值得研究。限制“三公消費”對高端餐飲和星級飯店影響甚深。據中國烹飪協會調查顯示,受訪的近百家企業中,60%的企業出現退訂現象,尤其是高端的餐飲店,其中燕窩、鮑魚類產品下降40%,魚翅下降70%以上,高檔酒店禮品銷售下降50%。餐飲業追求“高大上”已經是“死路一條”。由此帶動水產原料到水產食材的品類升級,從食材再到工業化菜品的技術升級,蘊藏著渠道重構的機遇。對接餐飲需求,建立與餐飲需求直通的定制渠道模式,讓很多中小水產企業成為渠道餐飲的“生產廚房”或者“中央廚房”,以菜品訂單為導向的渠道模式可能帶動水產加工業新一輪的升級。
毋庸置疑,未來水產行業的全渠道模式,是以互聯網思維為核心的,而不是把線上渠道當成傳統渠道的補充。整合水產行業產業鏈,推進細分渠道。同時,圍繞顧客為中心的產品思想,建立起覆蓋線上線下無縫對接的消費社區。葉華貴進一步指出,目前我國水產業的幾大巨頭獐子島、好當家、國聯水產等企業,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條件。
依托“一帶一路” 開展國際合作
“經過近30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主要的遠洋漁業國家之一,漁業‘走出去’已成為大農業‘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葉華貴清楚地看到這一點。特別是近年來,我國遠洋漁業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境外投資、開發能力顯著增強。農業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遠洋漁業總產量達203萬噸,總產值達185億元,同比分別增加了50%和29%;遠洋漁業企業164家,同比增加31家;遠洋漁船投產規模為2460艘,比2013年增加了300多艘。
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所倡導的開放、包容、合作、共贏基本價值理念下,我國境外遠洋漁業基地建設不僅為國內企業在開發國際資源、開拓國外市場方面提供了根基和支撐,而且還將成為我國深化遠洋漁業國際合作乃至外交合作的重要平臺。葉華貴指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給國內漁業企業帶來了新機遇。商會會員企業福州宏東遠洋漁業有限公司投資1億美元建立的毛里塔尼亞綜合基地,成為目前我國境外投資規模最大的遠洋漁業基地。據山東靖海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德祝介紹,該公司在印尼馬老奇建設一處遠洋基地項目,包括碼頭、加工廠、冷庫、電廠及維修等配套設施,項目占地約200畝,實際投資5000萬美元左右。
中國水產總公司、上海水產總公司等行業龍頭及遠洋企業目前布點100多個,遍及世界主要漁區,分布于38個國家與地區的專屬經濟帶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公海以及南極海域,整體布局契合“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方向。
在漁業產值上,近5年我國淡水漁業養殖增幅達61.52%、淡水捕撈產值增幅達36.79%,海水養殖產值增幅達70.57%、海水捕撈產值增幅達53.13%,尤其高端進口水產品產值在逐年遞增,行業發展前景十分看好。據權威人士介紹,福建遠洋漁業綜合實力全國領先,并且發展很快。2011年漁船195艘,現在有29家公司從事遠洋漁業,漁船超過500艘。葉華貴分析認為,海上絲綢之路為水產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是資源機遇,與國外漁場合作漸入佳境。二是技術機遇,國際漁業領域深入交流。三是資金機遇。開展中非、中歐等漁業聯盟,整合各方資源。四是出口機遇,打開遠洋市場。中國水產業的春天即將來臨。
勇擔社會責任 回饋家鄉桑梓
三十載風雨兼程,葉華貴艱難創業,歷經磨難,在飽嘗艱辛的同時,也收獲了成功和喜悅,獲得了眾多朋友的支持和信賴。葉華貴好交朋友,待友熱忱,出手大方,人緣之好,在商圈、社會上,特別是在福建人的交往圈子里,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貴哥”。他說“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多,信息就多,機會也多。特別是如何做人做事方面,我在朋友身上學到許多。”提起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朋友,當屬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曹總告訴我做人有三品:品德、品性、品行。做人要實在,跟朋友要講真話。做企業家一定要有社會責任,你有社會責任才會對自己、對家人、對朋友負責。他強調人都有私心,但一個人必須有愛心,你有愛心幫助別人,替別人做事,別人也會想著你。他還教導我做企業一定要定位好,定位不清一定做不好。要專心做好一件事,做好自己的主業。”一路走來,葉華貴有眾多朋友相伴,朋友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在廣交朋友的同時,葉華貴積極引導會員企業參與公益事業,承擔企業家的社會責任。2013年,商會設立“慈善公益事業發展委員會”,通過微信、會刊、簡報對受助對象和捐助人進行公示,增加慈善??顚S玫耐该鞫?。
3年多來,寧德市白血病人、泉州南安市洪梅鎮三梅村特困鄉親、龍巖長汀縣大同鎮南里村重癥病人等,都得到了商會的大力資助。2013年4月20日,商會為四川雅安市蘆山縣地震捐款;2014年8月3日,為云南昭通市魯甸縣地震倡導捐款;2015年5月11日,商會會長葉華貴、監事長黃新興等近20位商會代表,對福清籍會員家屬鄭時太不幸病故捐款75萬元……
與此同時,商會積極開展公益活動,努力參與“青春中國夢”愛心素拓公益活動、“鄉村中國夢”公益活動,配合福建省讀書援助協會開展“書香福建”活動,商會常務副會長楊賢英為塔前小學捐贈“愛心圖書室”;響應福建省教育廳關工委號召,倡導商會愛心會企向福建貧困縣中、小學捐贈“心天地·多媒體互動閱讀教室”等善舉。
“看淡財富,澤及百姓”是他的人生準則。本著“源于社會、回報社會”的理念,近30年,他一直默默地為家鄉與社會公益事業做出了許多無私的奉獻。
每年他春節回村,總要給村里的數十個生活困難的老大爺、老大娘發放紅包,一個人幾百元至千元不等。近10年,他還為村里修建小學宿舍樓和操場、村路、村委會大樓、祠堂等,共計捐獻達100多萬元?,F在他還準備再捐錢修通自來水、路燈和學校的操場跑道。對其他的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包括特大自然災害捐款,贊助貧困大學生,資助家鄉年輕的服裝設計師出國深造等,葉華貴無不慷慨解囊,帶頭資助。鑒于葉華貴在公益事業上的突出貢獻,2016年1月16日,他贏得了北京京華公益事業基金會授予的“熱心公益貢獻獎”的殊榮。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