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工作“十二五”回眸
-——陜西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工作“十二五”回眸
張偉峰 田 野
“十二五”開局之年的2011年11月15日,陜西關中的渭南市并不平靜。當日,一個新型機構——“渭南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該委員會成立后,原來歸屬于多個部門監管的食品安全事務,從農產品、食品的生產和加工、流通到餐飲服務、生豬屠宰等等相關監管職能,統一劃歸過來,讓一個機構從田間抓到桌頭。這種改革探索,被國家食藥總局命名為“渭南模式”向全國推廣。
2012年底,陜南巴山深處的鎮坪縣。47歲的鎮坪縣食藥監管局局長呂仁寶,扎根巴山深處13年,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盡心盡力呵護山區群眾的飲食用藥安全,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領導干部為民務實清廉的人生追求,被群眾親切地譽為“百姓健康的忠誠衛士”,被授予“全國十大藥監之星”。
2015年9月,陜北子長。全省破解食品小作坊監管難題現場會在子長召開。子長從2014年11月起,在全縣食品加工小作坊中推行的“一票通”模式,推動了全縣食品小作坊改造升級,有效規范了小作坊的生產經營活動。子長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榮獲“陜西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稱號。“一票通”在全省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進行推廣。
五年彈指一揮,從關中當陜南,從陜南到陜北,食品藥品監管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一個網格化的監管模式已經深入到全省的各個角落。當“十二五”的大幕徐徐拉上的時候,我們欣喜地看到,三秦大地食藥監管工作已是如此這般景象:緊緊圍繞“確保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全力服務三個陜西建設”這一根本目標,以深化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為契機,全面提升監管能力,大力夯實監管基礎,深入推進示范創建和誠信體系建設,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嚴查重處違法犯罪行為,全省沒有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食品藥品安全事件,形勢總體平穩向好,食品安全群眾滿意度逐年增加,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確定的重點工作。陜西食品藥品監管“十二五”圓滿收官。
改革織密監管網
和其他行業相比,食品藥品監管雖然是一個年輕的機構,但是食藥安全是民生所系,責任大于天。綱舉目張,制度先行,陜西食藥監管新機構已然充滿活力。
2011年,當人們為食品監管“龍多不治水”苦惱之際,渭南在全國先行一步,探索建立了一個從源頭保障食品安全的新型管理體制和運行體制。“渭南模式”的成功示范,一舉成為我國食藥體制改革的樣本。
2012年陜西省政府出臺了含金量高、指導性強的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實施意見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把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全省各級政府目標責任考核。
2013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管體制的指導意見后,陜西乘勢而上,在年底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務,在全國率先建立起縣、鄉鎮(街道辦)、村(社區)三級基層食品藥品監管網絡體系。目前,全省設立了1354個食品藥品監管基層所,23000余名村上的食藥安全協管員(信息員)活躍在田間地頭,實現了食藥安全監管全覆蓋,使食品藥品安全在監管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得到了落實。著力強化基層建設,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基層所建設“十個一”標準,為國家出臺規范提供了借鑒。
2014年是全省新的監管體制全面運行的開局之年,早動手、早改革,我省將工商、質監、食藥監、衛生等多部門的食品監管職能統一起來,探索出品種與環節監管相結合的模式。此舉的重大意義在于徹底打破了部門內部之間的相互推諉,把監管的“腸梗阻”徹底打通。使我省的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再次走在全國前列。
2015年全省食藥監管系統推進網格化監管現場會在子長縣召開,省市各級分別將食品安全納入地方政府目標責任考核,織密監管網絡,落實監管責任。嚴格落實“黨政同責”要求,促進食品安全地方政府屬地責任的落實。截至到2015年年底,陜西基本建成了“上下貫通、左右互聯、無縫銜接”的四級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網絡,一個“定片定區、定崗定責、定人定位”的網格化監管機制已經形成,進一步織密了監管網絡,厘清了監管責任,使“四有兩責”在三秦大地落地生根。
改革的種子一旦萌芽,必然會是一場從點到面的勃發之勢。小餐飲整治的“西安模式”、監管體制改革的“渭南模式”、監管體系建設的“寶雞模式”、檢測資源整合的“咸陽模式”、小作坊監管的“延安模式”、嚴打違法的“漢中模式”等,成效明顯,為推進全省乃至全國食藥監管積累了可學管用的好經驗。
強化能力夯基礎
2015年11月23日,來自全省各級食藥部門的48名稽查人員齊聚陜西省局機關禮堂,參加業務大比武活動。比武既有法律法規知識的考察,又有辦案技能的測評;并且通過模擬場景命題考察參賽選手法律法規掌握運用能力,使參賽隊員受到了一次食藥監管實戰的檢驗。這是陜西省局大力加強能力建設的一個鏡頭。
“能力建設和誠信體系建設是抓好監管工作的基礎工程,必須下大力抓好抓實”。這是陜西省局領導班子形成的共識。面對經濟新常態下食品藥品安全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面對縣區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對監管事業帶來的困難挑戰,陜西省局著眼建立一支信念堅定、監管為民、嚴格執法、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監管隊伍,在全系統組織開展以“業務大培訓、技能大練兵、法規大考核、手段大改善”為主要內容的能力建設活動,以培訓領導干部、基層一線隊伍和急需緊缺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等方法,輪訓市縣局長、基層監管所長、技術檢測人員、檢查員和稽查骨干6000多人(次),先后組織了技術檢測人員和稽查骨干“大比武”,基層監管人員“不懂不會”的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同時,陜西省局大力推進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在西北第一家獲國家總局藥品技術轉讓審批授權。省醫療器械檢測中心和省市11個食品檢驗檢測實驗室項目建設順利,整市推進縣級檢驗檢測資源整合受到國家總局肯定。借力監管信息化的快車,藥品生產監管信息平臺、保健品網上審批平臺和“12331”投訴舉報平臺建成經運行。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正因如此,2014年,陜西省局在全省集中開展了為期半年的食品安全風險大排查,重在摸清底數,排查隱患,早做防范。通過四級監管部門聯動發力,對全省30多萬家食品生產經營戶進行了拉網式排查,對29萬家建立了監管檔案,對這些監管對象做到心中有數、治理有據。越是政府嚴格監管,企業越要自律誠信,運用好信用機制推動企業主體責任的落實。對此,陜西省局全面推進食品藥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設,旨在通過企業誠信、執法監管誠信、技術檢測誠信和社會監督誠信,逐步建立起覆蓋食品藥品安全全過程的信用體系。先后出臺藥品、食用油、肉制品、乳制品及白酒生產企業信用管理辦法等制度,建立了食藥抽檢和案件查處等信息發布機制。僅2015年省局發布抽檢公告22期,違法廣告公告8期和3期藥品醫療器械質量公告,對不合格的191批次食品企業進行公開曝光;市、縣兩級發布食品抽檢公告238期,全省460家藥品和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信用等級上網發布。這些信息的公開對企業的觸動很大,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示范創建添活力
敢于擔當,履職盡責,始終走在前頭,是陜西“十二五”食藥監管在全國的一個常態。
2013年9月,太白縣秦綠蔬菜有限公司,這里的技術人員正在對剛剛拉來的一車白菜進行抽檢,經理宮健鴻告訴記者,每年從這里出去的蔬菜有6.5萬噸,主要面對東南沿海市場。每一批蔬菜走進這里,都要進行快速檢測,根據多年來的檢測,太白蔬菜的殘留遠遠低于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從而確立了太白蔬菜的綠色地位。在檢測現場,筆者看到蔬菜還配有陜西優質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標簽,太白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趙志強說,太白在全國率先承擔了農業部進行的農產品質量追溯認證,對于控制農藥、化肥的使用,推廣標準化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以蔬菜為標桿,太白的食品安全走上了一條“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控制道路,并和戶縣、鎮巴、山陽等成為被省政府命名的首批“省級食品安全示范縣”。
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積極開展食品安全示范創建。2011年,陜西省先后出臺了《推進全省食品安全放心縣(區)創建的指導意見》、《推進全省食品安全放心縣(區)創建標準》等規范性文件,從責任體系、檢驗檢測機構、監管力量建設以及食品安全教育等方面,明確了食品安全放心縣的建設標準,這標志著陜西在全國率先啟動食品安全縣創建活動。尤其是省政府對創建達標的省級食品安全放心縣(區),實行以獎代補政策,在命名時給予一次性獎勵200萬元,這極大的激發了各地創建工作熱情。
此后,通過建立和完善以獎代補機制,通過召開現場會、明察暗訪、模擬評估和第三方滿意度調查等方式,創建工作在三秦大地深入開展。全省先后有56個縣(區)開展省級食品安全示范縣創建,4個縣已被省政府命名,2015年對12個縣(區)進行了驗收。國家食藥監管總局在全國開展食品安全城市試點工作,陜西主動請纓,被確定為首批四個試點省份之一,選取西安市、寶雞市、楊凌示范區、韓城市為全省首批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試點城市,四市(區)立足實際全面落實目標任務,創建形式穩中向好,得到了國家創建試點中期評估組的充分肯定。各地通過開展放心企業、放心產品、放心鄉鎮、餐飲安全示范街等創建活動,有效提升了區域食品安全水平。
嚴打違規不手軟
2015年春節前夕召開的陜西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暨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確定,為進一步加強全省食品藥品監管工作,針對食品、藥品、保健食品、化妝品和醫療器械等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陜西將從3月起,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為期7個月的“颶風行動”,嚴厲打擊食品藥品違法違規行為。
隨后的3月6日,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向社會公開曝光抽驗的14批次不合格產品,并對違法行為進行了嚴肅查處。西安市灃東新城大自然醬菜廠2014年10月10日生產的白糖蒜(醬腌菜)、2014年10月13日生產山椒小蘿卜糖精鈉和防腐劑項目檢驗不合格。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西安市食藥監管局依法沒收企業違法所得795元,罰款30000元。
嚴打食藥違法違規行為,始終是“十二五”貫穿在食藥監管工作的中的一條主線。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領域、重點時節、重點品種和重點地區的食品藥品違法違規行為,陜西食藥監管部門的態度明確而堅定——“零容忍”。
回眸“十二五”,陜西先后在全省組織農村食品安全、校園及校園周邊食品、保健食品打“四非”及“綠劍行動”、肉及其制品、食用油、乳制品、桶裝水、藥品生產“掃雷”行動、處方藥、含麻黃堿類復方制劑銷售以及醫療器械“五整治”等40多次專項整治行動,取得明顯效果。特別是2015年集中開展了以“嚴管、嚴查、嚴打”為主題的“颶風行動”, 全省立案查辦各類食品藥品違法案件13287起,結案12257起,結案率達到92%;查辦案件涉案金額1909萬元,移送司法機關案件288件,責令停業整頓470家,搗毀制假售假窩點103個,配合公安抓獲犯罪嫌疑人128人。“颶風”行動期間,各地查處省級重大典型案件288件,并公開曝光了19起食品藥品安全典型案件,有效凈化和規范了市場秩序,對不法分子形成了一定的震懾,也有效推進了食藥產業質量安全的提升。抽檢數據顯示,2015年食品合格率為95.45%,藥品合格率為95.30%。與此同時,陜西省局出臺了食品藥品有獎舉報辦法,在乳品和白酒企業率先建立“吹哨人”制度,鼓勵各屆踴躍舉報食藥違法線索,全面構建食品藥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
注重服務促發展
2015開年,傳統的能源大省陜西受制與能源板塊的大幅下滑,一季度經濟增長只有6.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為近些年最低值。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醫藥、食品為代表的非能源工業,卻在上演著能源大省的非能源突進。醫藥工業比全國高6.4個百分點,食品高4.5個百分點……“陜西非能源工業增加值在全國名列前茅,非能源工業各主要行業增加值增速快于全國水平。”來自省工信廳的權威發布,讓傳統的能源大省陜西,在打造經濟升級版的進程中挺立起新的一極。
2014年,全省醫藥工業產值連續三年實現增幅超過20%,一舉突破500億元。2015年3月30日,省政府常務會議決定設立30億元的陜西醫藥產業發展基金,以把醫藥產業打造為我省新的支柱產業。
監管不是目的,通過監管實現市場秩序的建立,激發市場活力,才是監管的本意。“十二五”以來,陜西以新版GMP認證為契機,通過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幫助搭建融資平臺、開辟行政審批綠色通道、出臺支持藥品流通產業發展政策、協調解決藥品批號遺留問題等諸多措施,為食品醫藥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在促進企業轉型升級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先后盤活150多個藥品批準文號,多家銀行對企業提供150億元的信貸資金支持額度,完成藥品再注冊申請5056件,醫療器械注冊122家和生產許可41家,201家藥品生產企業通過了新版GMP認證,402家藥品批發企業通過GSP認證,《陜西省中藥材標準》進入專家核稿階段,積極服務和推進楊森公司產業基地搬遷建設,兩家現代化醫藥物流基地運行良好。
三秦大地美,食藥監管好。秉承著“十二五”的榮耀,陜西食品藥品監管戰線的干部職工正按照“四個最嚴”和“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的部署,以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和鐵一般擔當,向著“十三五”目標闊步向前。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20)陜西規定食用油企業不許銷售散裝油
- (2015-06-19)加工有毒魷魚銷往夜市 陜西上半年破獲食品案件620起
- (2015-07-03)陜西38批次不合格食品 加強防控食品安全風險
- (2015-10-29)陜西吹響 食品藥品網格化監管“集結號”
- (2015-11-22)陜西建立員工舉報企業違法可獎30萬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