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漢小米 步入草原絲綢之路

2015-08-24 10:52:14 來源: 食品安全導刊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敖漢小米步入草原絲綢之路
 李建國   梁國強   本刊記者   李文兵

  內蒙古敖漢旗境域生態環境優良,是全球環境500佳地區。土地資源豐富,全旗耕地面積380萬畝。敖漢旱作農業系統,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敖漢旗是世界小米之鄉,小米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2014年種植面積達80萬畝,年產優質谷子在3億斤以上,是全國最大優質谷子生產基地。小米品質優良,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在生態、文化、品質、規模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小米市場價格提升向穩,小米產業成為敖漢旗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如何使敖漢小米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拓展市場空間、擴大貿易總量是謀劃這項產業大發展的必由之路。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草原絲綢之路”的構想,是黨和國家從全球經濟貿易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必將深度拓展全國的對外開放整體格局,也為沿路地區發揮特色優勢提供了重要平臺。敖漢小米能否搭上草原絲綢之路的列車,從小米起源地敖漢旗始發,設計橫跨歐亞大陸的小米經濟大走廊,一路把敖漢小米及其文化灑向中國北方乃至北歐地區,滲透到東方亞太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如同曾經輝煌的絲綢、瓷器、茶葉一樣,把小米也打上東方文明的烙印,或可為敖漢小米的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機遇。

  小米在經貿合作

  與人文交流上的文化底蘊

  2002年~2003年期間,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在敖漢旗興隆溝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脊殴ぷ髡邚娜齻€地點采集植物標本進行浮選,從中發現了1500多粒碳化籽粒,其中黍占90%,粟占10%,呈人工栽培形態。黍,即糜子,粟,即谷子,說明谷子最早在這里馴化栽培。經北京大學和英國、加拿大的權威部門以C14手段檢測論證距今8000年,比歐洲地區發現的谷子早2700年,奠定了敖漢旗在全球范圍內作為旱作農業起源地的重要歷史地位。

  近年來基因學研究發現,歐洲小米與敖漢小米的基因圖譜一致,歐洲小米應該是通過歐亞草原通道傳播過去的,考慮到敖漢興隆溝遺址所處位置,其有可能是小米向歐洲傳播的起始點。

  敖漢旗經度毗鄰渤海,緯度處于燕山山脈與松遼平原的過渡帶,是我國古代農業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匯處。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主要有四條通道,其中之一就是北方草原的“草原絲綢之路”,絲路東端的中心地應當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

  先秦古籍《山海經》中記載了大量的史前地理、歷史和社會知識,書中有“神狀皆彘身而載玉,其祠之,用一璧瘞之,皆稌糈米祠之”的記載,即用玉豬龍和小米祭祀山神。這也與敖漢旗興隆洼文化考古發掘出土的玉器和粟黍的碳化顆粒不謀而合。研究古籍要用古人的思維進行判斷,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武斷為神話傳說,重新建立《山海經》的研究思路,將有助于厘清對農業文明起源與傳承發展的科學路徑。

  經過多年的文物普查和考古發掘工作,敖漢旗出土了眾多精美的新石器時代文物。石耒、石耜、石斧、石刃、磨盤、磨棒、陶器、骨器、蚌器……大量古老的與旱作農業相關的生產生活工具,見證了敖漢旗的旱作農業萌芽于小河西文化、發展于興隆洼文化、輝煌于紅山文化、傳承于夏家店下層文化、延續到元明清至今。

  鑒于紅山文化地域分布已進晉接陜,距今6700——5000年的紅山文化時期可能是草原絲綢之路形成的重要年代,而敖漢旗是紅山文化的中心。百度資料顯示:史書中有“舜販于頓丘”之說。這一時期,北方草原與中原地區的貿易也大為發展,其主角即是興起于內蒙古東南部赤峰地區的商族。這一民族原居住于紅山、老哈河即史籍中所稱“紫蒙川”、“砥石地方”,因是處于燕山以北的草原牧區、燕山以南的農業地區、環渤海漁業地區毗鄰之地,具有貿易往來的有利條件,在契的統領下,舉族從事貿易活動。敖漢旗出土的唐代波斯銀壺、遼墓壁畫中的西瓜圖等文物,為通過草原絲綢之路實現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實證。在最近一次于敖漢旗舉辦的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英國劍橋大學的馬丁•瓊斯教授對于歐洲學術界長期不重視古代碳化黍的發現感到很遺憾,因為在當今歐洲的飲食習慣中,小米的地位并不重要。但是當他在歐洲做相關的農業遺產研究時意外注意到敖漢旗的旱作系統,對此他表示農業耕作方式的傳播對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作用來說堪比絲綢之路。

  據2010年人民網記者楊雪梅的報道:90多位考古學家通過農作物遷徙的研究表明,四千年前人類已有全球化,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在大約四千前年到五千年之間,存在著貫穿歐亞北方草原的東西方文化交流通道,文化、人種、人口、器物、作物象在高速公路一樣頻繁遷徙,這其中包括起源于中國的小米由東向西的傳播。


敖漢谷子受到外國專家青睞

  敖漢小米

  嵌入絲路經濟的幾個重要元素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促進草原絲綢之路沿線區域經貿各領域的發展合作,既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對該區域蘊藏的巨大潛力的開發。

  古絲綢之路的國際通道上,絲綢、茶葉、瓷器、玉器、香料、皮毛等絡繹于途,為古代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早期版本,這條貿易通道是全球重要的商貿大動脈之一。

  21世紀初,貿易和投資在古絲綢之路上再度活躍,中西方在第一、二產業的全方位互補合作促進了東西方民族關系的進一步發展,為絲路區域的經濟繁榮注入了新的動力。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后對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進行國事訪問,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習主席還曾與中哈元首共進早餐,吃的就是中國的小米粥。


敖漢梯田谷子地

  國家發改委曾專題召開絲綢之路經濟帶思路研究座談會,從國家層面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問題。而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絲綢之路建設上升至國家新一輪改革政策層面。

  敖漢旗乃至內蒙古自治區能否受益“絲綢經濟”,敖漢小米或可成為草原絲綢之路的形象代言。

  敖漢小米代言中國史前文明。敖漢地區的遠古先民為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脊刨Y料證實,在敖漢旗8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各個不同時期的古代遺址點4000余處,居全國縣級之首。境內發現有近萬年前延續到3000年前的七種考古學文化:小河西、興隆洼、趙寶溝、紅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層、夏家店上層文化。其中小河西文化、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是以敖漢地名命名。尤其是興隆洼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編年的空白,將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的編年史向前推進了3000年。這里的考古學文化譜系齊全、脈絡清晰、沒有缺環,被學術界譽為中國北方乃至東北亞地區史前文化研究的中心,是文明太陽升起的地方。以世界小米起源的考古學成果為標志,敖漢古文化引領東北亞4000年。

  敖漢小米代言世界生態文明。敖漢旗地處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地理坐標為北緯41°42′~43°01′,東經119°32′~120°54′,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是典型的旱作雨養農業區,也是生態環境脆弱區。植樹種草,佑護著粟黍的安全。敖漢旗經過半個多世紀環境治理,通過意援、德援等諸多國際碳匯項目以及國家“三北”防護林建設項目的有效實施,敖漢旗人工造林57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3.5%,是全國再造秀美山川先進旗、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區、國家級林業科技示范縣、全國人工造林第一縣、全國人工種草第一縣。因敖漢旗的生態建設對于世界人類生存具有極端重要的典型意義,200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敖漢旗生態環境“全球500佳”,為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樹立了不可多得的典范形象。以敖漢小米的綠色生長環境為標志,敖漢生態環境保護走在世界的前列。

  敖漢小米代言世界農耕文明。借助于粟黍之源的重大考古發現,敖漢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敖漢旱作農業文化世代傳承,始終指導著農業的生產和農業科學進步的方向,并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成為社會穩定、文化發展的原動力。時代步入工業化以來,現代農業在取得突飛猛進成果的同時,也引發了環境危機與食品安全的危機,特別是轉基因食品的出現,化解危機的社會成本并不比現代農業的成果相差多少。敖漢旗“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卻經歷了8000年的風風雨雨,永續傳承的密碼就隱藏在原生態的農牧林耦合大地以及古老的耕作方式里。守舊恰恰是創新,是回歸。敖漢旗旱作農業從源頭發展至今,傳統農業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既注重生態環境的整體性與協同性,也注重了自我調節和自然生態的平衡。民間特定時節通過占卜做出的作物種植計劃,是主觀上樸素的農業文化認知,微觀上的愚昧卻在宏觀上注重了旱作農業系統雜糧作物的多樣性,反而客觀地實現了人類食物的安全。以敖漢小米的厚重文化遺產為標志,敖漢雜糧以及草原綠色畜牧業產品代表了世界農業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


農民在給谷子耘地

  文明互建呼喚文明融合

  絲綢之路自古以來就是經貿之路、文化之路、融合之路,經濟競爭之路而非戰爭之路。

  就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言,以小米文化為代表的傳統農業系統與耕作模式可以讓城鄉建設得到更好的融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融合發展不能搞“去農村化”。農業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源泉,所有古典的社會記憶與社會智慧都存盤在大大小小的鄉間村落中,并照亮城鄉一體化的未來。以農耕文明為切入點,形成農村牧區生產生活、地緣族緣維系、草原農耕文化傳承、城鄉建設回歸傳統自然理念全系統,引導中國絲路輻射區域各族人民的大交流、大繁榮、大融合,符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內蒙古的重要講話精神,符合內蒙古自治區著力打造祖國北部邊疆經濟發展、民族團結、文化繁榮、邊疆安寧、生態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六道亮麗風景線的目標要求。

  通過草原絲綢之路的經濟競爭,重新審視絲路經濟將會帶來的戰略機遇,促使我國草原絲路經濟區域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模式和制度體系,按照國際規則的要求,順應國際視野的指向,率先求得絲路經濟區域的新突破。

  通過草原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可以使中西方貿易關系更加緊密,貿易結構更加優化,相互投資和相互合作的領域更加廣泛。中國北方及西部地區擁有巨大的土地、草原、森林、能源、水電、農牧業以及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等優勢資源和消費市場,經濟發展潛力大,與歐洲的制造業、電子工業、高新技術產業、旅游、環保、金融、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能夠形成結構性互補,為雙邊和多邊貿易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通過草原絲綢之路的民間文化交流,進一步展示東西方不同的文化魅力,進而達到民族、種族之間文化的的理解、包容、尊重、學習、汲取和融合發展,使草原絲綢之路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人民友好往來、和諧共贏、和睦相處的橋梁和紐帶,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為世界和平事業貢獻正能量。


農民用機械為谷子耘地

  縣域經濟發展的

  絲路模式有可復制性

  草原絲路經濟區域最小單位適宜旗縣。旗縣的建制規模、人口、經濟總量、人文差異和行政管理具備相對獨立的特征,當然,也不排除某一產業或行業的跨區域整合??h域經濟的發展可集中精力主打其最具特色的品牌,不至于像省(市、自治區)經濟結構復雜而分散力量。

  絲路經濟的設計契合國家戰略和國家開放事業,以一個特色品牌代表一個絲路經濟區域,綱舉目張,縣域經濟發展的絲路模式就具備了可復制性。動員指導各市縣(旗)及早謀劃本區域在草原絲綢之路上有所作為,應當成為中央和各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當前的重要經濟工作之一。

  敖漢旗是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經濟類型區,縣域經濟發展經過多年艱苦探索和實踐,形成了以糧食、飼料飼草生產的種植業為基礎,以生豬、鮮蛋、肉羊等養殖業為主導的農業經濟,以黃金、銀、鐵、銅、鉬、油頁巖等資源為依托,以招商引資項目為支撐的資源型工業經濟格局。三次產業的比重為25.45:48.77:25.78。經濟狀態與活力差別較大,農業經濟發展穩健提升,潛力巨大,工業經濟面臨資源、市場和轉型升級的多重壓力而負重前行,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小步跟進。敖漢旗的比較優勢在厚重的文化底蘊和人文資源,這里是中華龍的起源地,中國玉文化的起源地,紅山文化祖神的出土地,世界小米起源地,擁有“龍祖、玉源、祖宗、谷鄉”之美譽,敖漢旗委、政府由此提出把文化的軟實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的戰略思維。幾張重量級的牌子到底打哪一張?魂需附體,綜合敖漢旗現有的主導產業發展狀況,小米粒撬動大世界的樂觀打造態勢,可以預見敖漢小米品牌在反復的比對博弈中凸顯。確定敖漢小米一個點,捆綁銷售其它大宗特色產品,理論上是敖漢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實踐上要做出一個高端完整的規劃和工作努力。

  一是建立課題研究基地,聯系有關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加強對敖漢小米步入草原絲綢之路理論的系統研究。包括:歐洲地區對谷子和小米的使用現狀與開發的可行性,小米在遠古橫跨歐亞草原的沿路考古實證,小米營養學,小米的文化價值內涵,史前文明的農業精神和農業價值,古代農業交流與傳播對民族穩定和民族融合的影響等等。

  二是國際性多語種宣傳推介,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宣傳,沿路、口岸社會宣傳,專題論壇及發布,包括小米卡通形象設計在內的文學藝術推廣。

  三是研究制定符合口岸開放規定的有關稅費、通關程序的優惠政策,對接國際規則,鼓勵資本、人才、技術、物流的跨國合作。

  四是壯大自身,順勢提升產業層次。落實《敖漢旱作農業系統保護與發展規劃》,擴大小米生產基地,組織小米的綠色、有機品質生產,延長產業鏈條,培育龍頭企業,形成品牌優勢和規模優勢。打造敖漢旗“中國北方雜糧輸出集散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綠色有機雜糧農產品生產輸出基地、世界谷種研發輸出基地”。

  小米??勺鞔笪恼?。草原絲綢之路上,中國的絲綢文化承載了東西方文化相互傳播的歷史,未來的中國小米文化,亦將在絲路經濟大通道上肩負文明使者的時代重任。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小米 草原 敖漢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