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高發:面對注膠蝦政府應加強市場監管
近年來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完全可以說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幾乎就沒有真正消停的時候,讓人防不勝防。所謂的“注膠蝦”,顧名思義,就是人為把膠類物質注入蝦體,然后再賣給消費者的一種蝦。畢竟這些膠類物質只有幾塊錢、十幾塊錢一斤,而“注膠蝦”卻可以賣到上百塊錢一斤,膠和蝦之間的巨大差價最終淹沒了部分商家的道德和良知。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事情就很令人擔憂了。先不說花幾百塊錢買回幾只蝦,因為其中一大部分的錢等于是買了膠而導致權益遭受侵害,而且這些被注入蝦體,來路不明的膠類物質,是否對身體有害也不得而知。萬一食用以后有損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話,那可就不是錢財損失的問題了。發生在溫州市的這起“注膠蝦”事件,被眼尖的消費者發現并投訴到當地市場監管部門以后,賣蝦的商販已經退還了消費者的購蝦款。而媒體也在采訪了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的基礎之上,教授廣大市民如何鑒別“注膠蝦”,避免上當受騙。
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都還遠遠不夠。一則,不是每個消費者在買蝦、吃蝦的時候都會那么細心,能夠及時發現蝦有問題;二則,也不是每個消費者都能看到媒體傳授的關于如何鑒別“注膠蝦”的技巧。所以說,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要由政府職能部門來加強市場監管,通過法律、行政的手段來打擊和遏制“注膠蝦”。
客觀而言,最近幾年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高發頻發,也隨著老百姓(65.28, 3.56, 5.77%)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國家在食品安全領域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法律法規的修訂,規章制度的完善等等,最終目的是盡最大限度保證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但問題在于,法律法規再完備,規章制度再完善,如果沒有政府職能部門在具體執法過程中的落實,也等于是畫餅充饑。
就像發生在溫州市的“注膠蝦”事件,消費者投訴以后,當地市場監管局不過是協調商販把購蝦款退回給了消費者,然后就沒有下文了。那么,市場上還有沒有其他商販在售賣這種“注膠蝦”?市場監管部門如何才能從源頭堵住“注膠蝦”流入本地市場?
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消費者的權益才有望從根本上得到維護。即便依靠一個地方的執法部門無法完全杜絕“注膠蝦”的流入,那么也應該探索異地執法聯動機制,由發現“注膠蝦”的地方的執法部門通知“注膠蝦”生產所在地的執法部門,由后者去查處,狙擊“注膠蝦”流入外地。不管怎么說,面對“注膠蝦”,政府監管不能“瞎”,而必須在嚴格執法的基礎之上,在工作方法和方式上有所探索,有所創新,追求最佳執法效果。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20)食品安全責任險“突圍”強制立法或成契機
- (2014-06-20)遇食品安全問題過半消費者不維權
- (2014-06-20)舌尖問題屢禁不止 食品安全靠什么“打黑”
- (2014-06-20)食藥總局解讀近期食品安全熱點傳言
- (2014-06-21)2014中國食品安全誠信宣言大會暨首屆食品誠信聯盟峰會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