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導刊》刊號:CN11-5478/R 國際:ISSN1674-0270

登陸 | 注冊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食品溯源不該成為“貼標簽”的游戲

2015-06-25 09:29:26 來源: 京江晚報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記者調查發現,各地食品溯源體系標準不一,由企業自建的食品溯源平臺缺乏監管,變相衍生出了借助溯源碼魚目混珠、以次充好的亂象。有的食品張冠李戴,亂貼溯源碼;部分原產地品牌的溯源碼,變成了企業的牟利工具;消費者能查到的溯源信息也是參差不齊。(6月23日《新京報》)

  食品安全溯源體系,是指在食品產供銷的各個環節中,食品質量安全及相關信息能被順向追蹤(生產源頭—消費終端)或者逆向回溯(消費終端—生產源頭),從而使食品的整個生產經營活動始終處于有效監控之中。

  食品安全溯源體系有兩個突出的特點:其一,監管的同步介入,即政府監管部門對生產各個環節進行監控,保證生產過程的安全,監管是溯源體系的一部分;其二,是監管的信息化,監管信息構成溯源碼的內核,溯源碼只是作為食品身份備查的憑證,是鑰匙罷了。

  當下,食品溯源亂象之所以層出不窮,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監管與生產兩張皮,溯源體系出現空心化,溯源淪為了一場“貼標簽”的游戲。再說準確一點,就是食品溯源體系建設游離在監管之外,政府的責任推給了企業。

  打個比方,就像每個人辦理身份證一樣,都應該向公安機關登記,確認相關信息,并建立數據庫,然后發證,是權威機構的證明。然而,當前的食品溯源平臺由企業自建,還缺乏監管,這就好比每個人可以給自己制作身份證一樣,必然會出現種種造假的亂象。如五常大米,正宗的產量不到市場商品的10%。

  食品溯源亂象折射監管脫節。食品溯源體系本質是食品安全生產與監管的信息化,而不是溯源的“標簽化”。食品企業或者生產者,每個批次的產品,采用什么原料、運用什么工藝、用的什么品牌、誰檢測的等,所采集的相關信息數據,應當報送監管機構確認和備案,由監管機構提供溯源碼的查詢信息,形成“生產—監管—市場”的信息數據鏈,監管起到介入與過濾作用。試想如果如此,還有哪些企業敢于假冒品牌、以次充好?

  建立食品溯源體系,政府應加大投入并發揮主導作用,一方面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食品溯源信息平臺,實現食品安全監管信息的同步采集與查詢提供;另一方面加強食品生產過程的監管,健全工作機制,使得監管與生產過程同步,使得溯源制度真正成為食品安全的鐵鎖。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標簽 食品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

食安中國 Copyright ? www.mytravellingguide.com 2012-2015 版權所有 海淀分局網絡備案編號:1101085079,1101055372京ICP備09075303號-1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四環中路39號萬地名苑2號樓504室(郵編100039) 聯系電話: 010-88825653 業務咨詢:010-88825689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