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與養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這些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此外,端午節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大節日,在端午習俗中就有隱藏著許多養生小知識。
第一、端午習俗吃粽子,腸胃不好要忌口。

從養生學角度看,粽子也是藥膳的一種。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然而,粽子清香糯滑,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纖維質,含過多的脂肪、鹽、糖。所以,粽子美味卻不宜多食,胃腸不好以及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人群建議少吃粽子。此外,吃粽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幫助腸、胃蠕動,對吃粽子引起的腸胃道消化不良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第二、端午習俗飲雄黃,不宜多飲防中毒。

雄黃,作為藥用,歷史悠久,其藥性辛苦、溫,有大毒;歸肝、胃、大腸經;主要是外用于殺蟲、解毒,治療癰腫疔瘡、濕疹疥癬、蛇蟲咬傷。雄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熱后經化學反應變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眾所周知,砷是劇毒物質,毒性極大。人如果誤服,5~50毫克即可引起急性砷中毒,中毒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水樣大便,便中帶血,同時伴有肝、脾、腎功能損害,血壓下降和循環衰竭,甚至出現中樞神經系統麻痹、意識模糊、昏迷等。外用則不宜大面積涂擦及長期持續使用。提醒市民不要圖新鮮喝雄黃酒謹防中毒。要喝也一定要經醫生指示,并遵古法炮制的雄黃酒才能喝。
第三、端午習俗插艾草、菖蒲,過敏體質者勿跟風。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但過敏體質人群要謹慎“跟風”,別因驅蚊而勾起哮喘等過敏性疾病。此外,若蚊蠅數量并不龐大,不一定要插艾草,采取緊閉室內門窗或開紗窗通風等措施即可起到防蚊蠅、去除病毒和細菌的效果。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除了粽子,端午節還有哪些傳統美食呢?尤其是在我們廣西或和我們相近的傳統美食。
1、葉子餑

葉子餑,是玉林人的節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陽這兩節屬必不可少的美食.關于葉子餑的傳說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歷史頗久遠。到了后來葉子餑漸漸演變成玉林當地一種大眾化的地方傳統特色小吃。
2、黃鱔

過端午不僅僅是吃粽子的時候,也是一年里鱔魚肉最嫩、最有營養的時候,所以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俗諺。黃鱔由于口感軟滑無刺,一直都是淡水水產中比較受歡迎的一種,尤其是對于孩子和老人來說,是不錯的補養品。黃鱔性溫、味甘,入肝、脾、腎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固脫、溫陽益脾、強精止血、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過需要提醒的是,黃鱔一定要現殺現烹,鱔魚體內組氨酸含量較多,鱔魚死后體內的組氨酸會轉變為有毒物質,故所加工的鱔魚必須是活的。黃鱔用開水焯燙,可以洗去外邊的粘膜,煮出的湯可減少腥味。
3、鴨蛋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就是要避五毒,因為傳說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會為害人間,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間用五種紅色的菜象征這五毒的血,吃著這些菜的時候,就會把五毒妖怪嚇跑,也就是吃五紅了,分別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與五紅類似,江南民間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及雄黃酒。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都包括鴨蛋在內,所以端午節吃鴨蛋有辟邪祛暑的作用。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12-31)各國元旦美食全揭秘
- (2015-05-04)六座真正的美食之都
- (2014-07-04)冰淇淋胖手臂?網友力證“食品身體地圖”不科學
- (2014-07-08)“養生之道”此起彼伏 忽悠術為啥總得逞
- (2014-07-11)暑期至,注意兒童飲食安全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