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食品本身不致癌 致癌物來自加工過程
食品致癌物多來自加工存放過程
方玄昌稱,確實存在能夠致癌的食物,像檳郎和蕨菜,但這些原本就確證含有強致癌物的食物并不多,一般凡是有國家標準的食品,正常情況下都是安全的。不過部分食物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會轉變為含有致癌物的東西,比如葵花籽如果存放時間太長而發霉變質,就會產生具有致癌作用的霉菌毒素(包括大家都熟悉的黃曲霉素)。
方玄昌認為,食物中的致癌物更多來自加工和存放過程中。“像腌菜中容易產生致癌的亞硝酸胺;炸油條如果局部油溫過高,就可能會產生致癌物苯并芘和丙烯酰胺。因此日常飲食習慣中,應該盡可能少吃油炸食品和腌制食品,以及放置時間太長的過期食品;少喝酒、不吸煙。”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姜韜補充說,日常致癌物來源主要是污染物,比如一些化學反應的中間產物,不當焚燒的煙氣和殘留物,地下水污染,農作物金屬鎘,汞污染等。
科學生活習慣可降低癌癥發病率
姜韜表示,癌癥的發生很復雜,并非簡單的來自食品污染,也不是簡單的“病從口入”。“實際上我們人體每天都有個別細胞在分裂時有可能受到致癌因素導致癌變風險的狀況,但機體已經演化出識別和消除這些突變細胞的免疫機制和修復功能,正常情況下是不會發展為癌組織的。”姜韜稱。
“只有機體的識別和清除功能受到某些因素的嚴重干擾,才有“漏網之魚”的突變細胞有機會發展為腫瘤。而身體的免疫功能和修復功能跟遺傳,情緒,內分泌,飲食營養,年齡,休息運動等等因素和狀況都有關系。”
因此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保證機體處于良好的狀態,就能夠健全免疫和修復功能,降低癌癥的發病幾率。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5-05-14)奶粉里為何會出現一類致癌物黃曲霉毒素?
- (2015-10-17)檢測成本高追溯難 水產養殖運輸環節致癌物添加泛濫
- (2016-01-04)揭秘"速成鴨"養殖過程 一月出欄喂食大量藥品
- (2014-06-16)專家解讀4項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 (2014-06-16)甘肅出臺新政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