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每年有超過35萬人死于食品衛生問題
為了應對食品安全的新威脅,世界衛生組織做了一項研究,其數據顯示,2010年共有5.82億人感染腸道疾病,其中更是有35.1萬人因此死亡。據估計,年齡低于五歲的兒童是最易感染該類疾病的人群,特別是居住在非洲及東南亞的未成年人。
為加強食品安全指數 法國長期尋求國際合作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食品安全問題除了會導致疾病和死亡,還會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例如,2011年,德國和法國暴發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波及歐洲和北美16個國家,導致55例死亡,給農民和工業系統造成13億美元的巨額損失。歐盟還針對此情況調用了2.36億歐元用于對22個成員國的緊急援助工作。
法國國家食品、環境及勞動衛生署(ANSES)署長馬克·莫圖赫(Marc Mortureux)表示:“食品安全應是一項能夠引起全球關注的議題,同時,法國在控制微生物細菌健康方面一直擁有良好的口碑。我們在該領域長期致力于尋求國際合作伙伴,可以說是一位模范學生。”對此,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也表示了肯定:“食品生產和貿易的全球化,增加了發生涉及污染食品國際事件的可能性。大多數國家通常都進口食物產品和原料。在出口國家加強食品安全系統,可增強本地和跨界衛生安全。因此,為了改善整個食物系統的衛生安全系數,加強國際合作是一項非常有必要的措施。”
食品安全問題:一刻都不能放松警惕!
對于法國今后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面的把關政策,署長馬克·莫圖赫表示:“我們一刻都不能放松警惕!微生物繁衍隱秘而迅速,只要我們稍一懈怠,其大量出現勢必就會影響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食物鏈的健康安全,并從而危害消費者的身體素質及生命體態。”
在通過食物傳播傳染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方面,法國公共衛生研究所曾在20世紀90年代確定了23種導致全世界每年75萬例中毒病例的微生物病原體,其中包括13種細菌、2種病毒和8種寄生蟲。據統計,在這75萬例中毒病例中竟有高達35%的比例是由于食物衛生問題而患。在食物衛生問題方面,主要包括弓形蟲和絳蟲在內的寄生蟲是最易隱藏在人類所食物中并從而引發健康問題的病原體;其次在細菌方面則主要以沙門氏菌為最常見病原體,它會導致84%至94%的死亡比例。一般情況下,身體狀況良好的成年人在感染了細菌、寄生蟲等微生物所導致的疾病后是很難感覺到消化系統異常的癥狀,這也解釋了為何很多患者在感染初期不會到醫院就診或在意日常飲食的現實狀況。
全球化的消費方式:食品安全人人有責
食品中引起疾病的生物體通過當今相互關聯的全球食品鏈遠距離廣泛傳播,致使食源性疾病發生的頻率和范圍不斷升級和擴大。全球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了新的風險,因為城市居民食用非家庭制作的食品較多,包括新鮮食品和魚、肉類及家禽等,它們在處理或制作上都可能不夠安全。對此,法國國家食品、環境及勞動衛生署(ANSES)署長馬克·莫圖赫表示:“全球化發展使全世界的生產物的流通都變得更加快捷與迅速,但同時這也導致了世界各地均更有機會接觸到細菌交叉物質。例如,2011年發生在德國與法國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其致病菌是由兩種不同大腸桿菌基因結合的突變體,以前從未被發現過。它大約80%的基因來自血清型為O104型的大腸桿菌,其余20%的基因來自另外一種大腸桿菌。這一新組合有利于病菌在腸細胞上附著,從而使其能在腸道內宿居更長時間,造成更大的破壞。此外,這種病菌還對抗生素具有很強的抗藥性。也因此,這一疫情最終導致了850名患者感染以及52例死亡病例。”
全球化的產業鏈運行也使人類的消費方式發生改變??鐕a品的輸入會帶來新的挑戰和新的風險,對此,各國衛生部門必須適應其發展并做好預防和應對措施。法國國家食品、環境及勞動衛生署(ANSES)署長馬克·莫圖赫表示該組織已對新興的昆蟲消費做好準備:“雖然說昆蟲消費如今在法國各地區還非常有限,但有些手工藝人也還是接觸到了這個新興產業,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個現象并對此做好預防。當然,在食品安全方面,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一百的零污染,但這并不代表我們不可以將危險系數降到最低。掌握食品安全的關鍵是要在食品生產和加工的每個步驟上把好關,將每個步驟上的風險系數均降到最低。從農場到餐桌,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發生食品污染。在食品供應鏈中,從農場主、加工商、銷售者到消費者,人人都要采取適當措施,保證食品的安全。家居安全對于防止疾病暴發同樣至關重要。因此,要保證食品安全,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有職責做好分內工作。”
除此之外,世界衛生組織和會員國在宣傳食品安全、健康飲食和身體活動的種種好處時還提及了加強食品安全的五大要素,它們分別為保持清潔、生熟分開、安全煮熟、在安全的溫度下保存食物以及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5-07-28)假冒食品衛生證書蘊含5百倍暴利 如何修復行業良心
- (2018-04-24)山西洪洞縣深入校園進行食品衛生安全督導檢查
- (2014-06-20)遇食品安全問題過半消費者不維權
- (2014-06-20)舌尖問題屢禁不止 食品安全靠什么“打黑”
- (2014-06-25)粵檢出進口問題乳品超43噸 含新西蘭產巴氏奶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