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食品上餐桌急不得
像姜老先生這樣的家庭,現在已經越來越多,有機食品的需求隨之不斷上升。但疑問隨之而來——這些打著有機招牌的產品,真的是有機的嗎?而業界人士也開始呼吁,期盼行業協會和規則盡快建立。
顧客需求增加、要求提高
聽上海壹畝田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桓介紹,公司旗下“人人一畝田”有機農場的顧客增長速度約為每年20%,目前已有超過2萬的會員家庭用戶。有機蔬菜需求的提高,與近年來國內消費升級不無關聯——“大家都愿意為自己的健康投資”。
不僅需求增多,對于產品的要求也在提高。起初有機食品定位還很粗糙,只要是老農種植的蔬菜瓜果,顧客就會買單——其實老農喜歡用人畜糞便施肥,這些種植操作流程并不符合當下有機食品的認證標準。如今,高端人群對于有機食品的需求上升了一個檔次,并對包裝提出精美、可回收利用等要求。
記者了解到,2011年時,多利有機農莊采取的配送方式是:每周配送6斤、總計配送13周的套餐服務,會員價格是1580元,相當于每斤蔬菜20元。幾年過去后,有機蔬菜的價格仍然維持在每斤20元,批發價每公斤28元左右。會員配送價格幾年維持不變,原因就是有機食品的營銷模式發生了變化——以往,有機農場依托超市進行銷售,中間營銷費用和損耗、污染等問題開銷“大得離譜”?,F在更多采取“直銷模式”,省去中間環節,成本下降了近30%。
對有機食品認識存在誤區
對有機食品的需求提高,也有更多市民開始了解有機食品的內涵。
在我國,只有8%的百姓了解什么是有機食品,1%的人會成為有機食品的固定消費者。而在歐美,約有30%的百姓曾經消費過有機食品,10%的人是固定消費者。“我們與歐美差距較大,主要原因在于國內還有許多人分辨不清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的差異,換個角度來說,國內有機食品的發展空間很大。”
張桓說,無公害食品是指符合通用衛生標準、并經有關部門認定的安全食品;綠色食品則允許在生產中限量使用化學合成生產資料。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常務副主任郭春敏進一步解釋:“從本質上講,無公害應當是對食品的一種基本要求;綠色食品是從普通食品向有機食品發展的一種過渡產品;有機食品代表著最高的生產標準體系。”
更要明確的是,有機食品與更營養、更美味并不能畫上等號。“有機食品并不等于無污染,雖然嚴格控制種植過程,但所用的土壤如果多年前曾經被重金屬、化學物品等污染過,也許還會有藥物的殘留。”張桓說,有機食品在天然澆灌的過程中,營養成分確保完全,但蛋白質、磷、鉀等營養含量比照普通蔬菜是否有所提高,這些都不能肯定。
做有機食品是個慢功夫
農場做直銷后,90%的物流由“人人一畝田”農場自己完成,個別偏遠地區和蘇浙滬,則與順豐快遞等單位合作完成。“我們對自己的物流要求99%的不投訴率,這樣才能留得住用戶。”
張桓很感慨,“8年前與我們一起創業做有機食品的公司,如今已經幾乎找不到它們的身影了。2009年也曾掀起有機農場創業高潮,這些公司大部分也都退出了市場。雖然每年貌似都有很多行業內的新公司成立,也有很多舊公司倒閉,總數并沒有太大變化。”
做有機食品就這么難?張桓坦言,當初,許多公司分屬于大規模企業下的投資布局,例如大型房地產企業發現有機食品存在商機,便投資一筆錢在這個行業布點。“但他們沒想到的是,做有機食品是一個慢功夫,不能快速擴張,也不能單純追求利潤率。”張桓分析說,“例如‘人人一畝田’每年的利潤在8%左右,這些錢還要投入到農場和設備的維護中去。每年因為產品不匹配等原因,有兩至三成的損耗和浪費,這些都要求做有機食品的創業者們保持好的心態。”
要真正站在環保和生態的角度做事,真正喜歡這片綠色的田園,唯有堅定這樣的理念,才能讓有機食品的生產走上良性可持續發展軌道。不少業界人士呼吁,希望盡早成立行業協會,相關行業內的規律規則也亟待確立。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5-03-30)如何管好“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 (2015-05-04)讓“綠色食品數據庫”守護百姓餐桌安全
- (2015-07-30)馬鈴薯有望翻身 當餐桌“主角”
- (2014-06-18)部分有機食品涉嫌虛假宣傳 零添加食品只是噱頭
- (2014-06-18)淺析品牌糧油食品安全管理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