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標”也落伍了,修改國標刻不容緩
青島海關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2014年,山東口岸進口乳品9.5萬噸,比2013年增加28.1%;進口價格12月份跌至1.6萬元/噸,是2011年10月份以來的最低價,同比下跌37.6%,環比下跌23%。
“新國標”也落伍了
張志民介紹說,“三聚氰胺”事件后,為保證乳品質量安全,2010年6月,當時的國家衛生部公布了新的66項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并實施。其中,《滅菌乳》、《調制乳》作為兩個主要乳品標準,規定滅菌乳可以添加復原乳,調制乳可以以復原乳為主要原料。從當時的情況看,新乳品標準的制定實施,對保證乳品質量安全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但是近兩年來,我國乳業與國際市場連接得更加緊密,國際貿易對國內市場的影響更快、更直接,這些乳品標準已經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統計顯示,2009-2014年,我國累計進口奶粉360多萬噸,折合成原料奶一度相當于全國原奶產量的1/5。受國際宏觀經濟形勢影響,進口奶粉價格波動較大,因為價格持續走低,國內乳企大量進口奶粉進行常溫奶和調制乳生產,進而減少了對國內原奶的使用和收購,因此出現“相對過剩”局面,并加大了奶農的“賣奶難”。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嬰幼兒奶粉年需求量為60萬-70萬噸,而國內奶粉供給已超150萬噸,市場明顯供過于求。但在利益驅使下,國內不少乳企仍紛紛布局海外。如蒙牛旗下雅士利在新西蘭的工廠于2014年底預投產,年產能約為5.2萬噸;貝因美與恒天然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圣元斥資7億元人民幣在法國西北部新建奶粉加工廠,產能高達10萬噸;伊利則宣布在新西蘭新建年產超10萬噸的嬰兒配方奶粉項目。
張志民認為,國內大批乳企在海外加快產能擴張步伐,雖然可以降低企業成本,但客觀上會加劇未來配方奶粉的供需失衡,進一步減少對國內奶源的依賴,不利于國內奶牛養殖和乳品生產行業的健康發展。
修改國標刻不容緩
關于乳制品標準的問題由來已久。比如2005年的純牛奶和復原乳之爭,就催生了液態奶新規,規定中要求所有在2005年10月15日之后生產的含有復原乳的液態奶,都必須在包裝上標稱為復原乳。但市場上,類似高鈣牛奶、舒化牛奶、早餐牛奶、香蕉牛奶等,基本都打著“牛奶”的旗號,很少標稱為調制乳,并由此引發不少糾紛。
基于此,張志民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對滅菌乳和調制乳的國家安全標準進行修訂,取消可以使用復原乳這個條款。“只有這樣,國內奶牛養殖從業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才能受到保護。”他表示,設置技術壁壘,筑牢防火墻,保護民族產業,也是世界普遍采用的做法。
導報記者注意到,乳業專家、中國奶業協會原常務理事王丁棉也對重新修訂生乳國標表示贊同。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適當提高和修訂生乳國家標準,既是行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消費者的需要。
據了解,美國 、加拿大 、日本 、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巴氏鮮奶的比重都在90%以上,有的達到95%;而國內只占20%-30%,大部分是常溫奶。張志民表示,如果巴氏奶的生產和消費比重提高到80%,就可以有效避免進口奶粉的沖擊,穩定原奶價格、保護奶農的養殖積極性。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7-23)新西蘭乳品企業獲批回歸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
- (2014-07-31)不斷上升的壓力,給乳品行業帶來新挑戰
- (2014-08-08)新西蘭乳品價格下跌 緣于中國庫存過高
- (2014-08-08)全球乳品價格再次大幅下挫8.4% 跌回兩年前水平
- (2014-09-15)APEC政企食品安全高層對話:對乳品實行供應鏈質量監管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