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食品”可以替代天然食物嗎
“人造雞蛋”難以復制天然雞蛋
事實上,美國加州舊金山漢普頓·克里克公司早在2013年就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它的創辦人喬希·泰特里克用12種植物提取物制作了“人造雞蛋”,并在全美各大超市上架出售。
這種“人造雞蛋”看上去并沒有雞蛋的形狀,它被裝在透明的玻璃瓶里面,更像一瓶雞蛋醬。如果放進熱鍋里,看起來和雞蛋餅差不多。
在口感上,它與傳統雞蛋并無太大差別。“人造雞蛋”可廣泛使用在面包、蛋糕、蛋黃醬、雞蛋面等食品的制造過程中。
泰特里克認為,這種“人造雞蛋”的營養價值很高,比市面上的普通雞蛋還要高出四分之一,但成本卻比普通雞蛋減少接近一半。
根據泰特里克的介紹,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從豆類植物中提取的蛋白質是“人造雞蛋”的主要成分。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李興民說,豆類植物蛋白本身也屬于優質蛋白。但是,植物蛋白并不能等同于動物蛋白,植物蛋白可能缺乏某些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根據膳食平衡的需求,動物蛋白、植物蛋白應該搭配攝入。
此外,天然雞蛋不僅含有大量蛋白質,還包括維生素、脂肪、卵磷脂和少量膽固醇等。在李興民看來,從營養層面,目前“人造雞蛋”還很難百分之百復制天然雞蛋。
而且,“人造雞蛋”的營養成分并沒有公開,公眾還無法判斷這種人造食物準確的營養價值。
不過,李興民也表示,在人造食品安全方面,公眾無需太過擔憂。提取植物蛋白加工成食品是食品工業常用的做法。而為了在口感上無限接近天然食物,人造食品會添加一些調味劑,但只要符合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就沒有問題。
細胞培養“人造肉”造價不菲
事實上,除了“人造雞蛋”,李嘉誠緊接著又投資了“人造肉”。
李興民說,“人造肉”其實由來已久,只不過,過去的辦法是用植物蛋白模擬肉。主要是從大豆中提取蛋白質,經過“紡織化”處理,將原來的球狀蛋白變成肉的纖維狀。比如蟹棒、素雞等。
真正的“人造肉”是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教授馬克·波斯特在2012年發明的。他首次成功制作出了一種“試管牛肉”。他先從牛的肌肉組織中分離干細胞,并放入營養液中,3周后細胞數目超過100萬個。此后,再把它們放入數個小型容器中,細胞合成大約1厘米長、幾毫米厚的“肉絲”。
但是,李興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目前,細胞培養肉只能培養肌纖維部分,肉中的脂肪等物質很難同時培養,均勻地分布在肌纖維中。因此,在口感、風味兒方面距離天然的肉類還是有差距的。
更重要的是,這種“人造肉”的造價不菲。早在2013年8月,倫敦召開了世界首屆“人造肉”漢堡試吃大會。當時,包括研究經費在內,一個漢堡的價格高達33萬美元。
“人造食品”或成一種未來選擇
一方面人造食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市場上,而另一方面,有機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回歸天然”“返璞歸真”成為一種生活時尚。
李興民認為,兩者并不矛盾。
有機食品追求天然、無污染,考慮了健康與環保。但是,目前有機食品的成本相對較高,產量卻比較低,因此,無法成為老百姓日常飲食的主要來源。
然而,有觀點認為,天然食品不僅在人口快速增長的今天呈現出短缺的問題,還影響著人類環境,尤其是畜牧業。
人造食品的出現一方面考慮了有些地區食品嚴重短缺的現狀,同時,聯合國糧農組織早就提出,由于人類對肉類和奶類的需求不斷上升,畜牧業快速發展,使得環境壓力加重。因此,“人造食品”也被認為是解決該問題的途徑之一。
在李興民看來,在保證食品營養和安全的前提下,“人造食品”可以成為一種未來飲食的補充選擇。特別是在加工食品市場。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7-11)網絡熱傳自來水蒸食物致癌?自來水公司:無稽之談
- (2014-08-22)被污染的食物或造成流產
- (2014-08-26)“食物成癮”可能是心病
- (2014-09-17)冰箱≠長久保鮮 怎么使用冰箱讓食物更健康?
- (2014-09-23)出國旅游,市民最愛自備什么食物?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