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梅:不重視對致病菌污染的報道,會引起不科學的導向

解讀專家:劉秀梅國際食品科技聯盟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背景導讀: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頭號殺手。近年來,我國加強了對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檢測與檢驗力度,爭取了一定成效。然而縱觀全球2014年食品安全事件,從丹麥問題香腸致死,恒天然奶油污染到臺灣咖啡檢出棕曲霉毒素A,再到國家食藥總局發布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通報了肉制品和引用桶裝水中微生物指標不合格情況,可以看出食品中微生物污染問題依然存在并且將長期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
專家觀點:2014年國際共有6個國家/地區發生7起微生物事件,其中5起由致病菌引起,2起由真菌毒素引起。國內社會過度關注菌落總數指標,未重視對致病菌污染的報道,易對消費者引起不科學的導向,也給行業帶來不公正的壓力。
結論:食品生產、加工、經營單位應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標準,認真實施《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強化微生物過程控制的科學體系,及時評價、調整關鍵控制點(CCP)。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在食品安全標準實施過程中,逐步將微生物指標監測重點由指示菌轉向致病菌,清晰的指明微生物安全風險的控制方向。消費者應強化自我保護意識。

相關熱詞搜索:致病菌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7-02-11)肉制品中致病菌的檢測與熒光定量PCR方法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