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管理與保障
1、國際上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是否有權威結論?
專家解答:國際上關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權威結論的,即通過安全評價、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都是安全的。轉基因食品上市前要通過嚴格的安全評價和審批程序,而一般食品根本不進行安全評價。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一系列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指南,是全球公認的食品安全評價準則和世貿組織裁決國際貿易爭端的依據。各國安全評價的模式和程序雖然不盡相同,但總的評價原則和技術方法都是按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制定的。國際組織、發達國家和我國開展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均認為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同樣安全。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目前尚未顯示轉基因食品批準國的廣大民眾食用轉基因食品后對人體健康產生了任何影響”。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聯合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廣泛充分研討后得出“目前上市的所有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的結論。歐盟委員會歷時25年,組織500多個獨立科學團體參與的130多個科研項目得出的結論是,“生物技術,特別是轉基因技術,并不比傳統育種技術危險”。國際科學理事會認為,“現有的轉基因作物以及由其制成的食品,已被判定可以安全食用,所使用的檢測方法被認為是合理適當的”。英國皇家醫學會、美國國家科學院、巴西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印度國家科學院、墨西哥科學院和第三世界科學院聯合出版了《轉基因植物與世界農業》,認為“可以利用轉基因技術生產食品,這些食品更有營養、儲存更穩定,而且原則上更能夠促進健康,給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帶來惠益”。
2、我國轉基因食用安全評價內容有哪些?
專家解答: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重組DNA植物及其食品安全性評價指南》、我國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配套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規定,我國轉基因生物研究與應用要經過規范嚴謹的評價程序。食用安全主要評價基因及表達產物在可能的毒性、過敏性、營養成分、抗營養成分等方面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要求,是否會帶來安全風險。我國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在安全評價中努力做到評價指標科學全面、評價程序規范嚴謹、評價結論真實可靠、決策過程慎之又慎。實踐表明,通過強化研發人和研發單位的第一責任,嚴格安全評價,強化政府監管,充分發揮公眾監督的作用,可以有效規避風險,保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3、我國是怎樣評價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
專家解答:依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我國制定了《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食用安全性評價規范和技術指南》。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況,包括供體與受體生物的食用安全情況、基因操作、引入或修飾性狀和特性的敘述、實際插入或刪除序列的資料、目的基因與載體構建的圖譜及其安全性、載體中插入區域各片段的資料、轉基因方法、插入序列表達的資料等;第二部分是營養學評價,包括主要營養成分和抗營養因子的分析;第三部分是毒理學評價,包括急性毒性試驗、亞慢性毒性試驗等;第四部分是過敏性評價,主要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過敏原評價決策樹依次評價,禁止轉入已知過敏原。另外,對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在加工過程中的安全性、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中外來化合物蓄積情況、非預期作用等還要進行安全性評價。例如,2009年我國頒發的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經過了長達11年的嚴格科學評價。在營養學評價方面,主要做了營養成分、微量元素含量以及抗營養因子等方面的比較試驗,結論是轉基因大米與相應的非轉基因大米營養成分相同,沒有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在毒性評價方面,主要做了大鼠90天喂養試驗、短期喂養試驗、遺傳毒性試驗、三代繁殖試驗、慢性毒性試驗以及Bt蛋白的急性毒性試驗,結論是對試驗動物沒有不良影響。在致敏性評價方面,主要做了Bt蛋白與已知致敏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對,Bt蛋白與已知致敏原蛋白無序列相似性,結論是不會增加過敏風險。檢測機構還做了外源蛋白體外模擬胃腸道消化試驗,結論是轉入基因的表達蛋白易于消化,在人體吸收代謝、有效成分利用等方面是安全的。根據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對轉基因抗蟲水稻的安全性評價結果,以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及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等單位的檢測驗證,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同樣安全,消費者可放心食用。
4、我國轉基因安全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能保障安全嗎?
專家解答:我國轉基因安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規范、嚴謹,可以確保安全。我國建立了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并且與國際接軌的法律法規和技術管理規程,涵蓋了轉基因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進口許可以及產品強制標識等各環節。國務院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農業部制定實施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加工審批辦法》4個配套規章,國家質檢總局施行了《進出境轉基因產品檢驗檢疫管理辦法》。我國組建了由多學科64位專家組成的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以下簡稱安委會)。按照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申報生產應用安全證書5個階段,安委會負責對轉基因生物進行科學、系統、全面的安全評價。組建了由41位專家組成的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了104項轉基因生物安全標準。我國建立了由12個部門組成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負責研究和協調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農業部設立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日常協調管理工作??h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轉基因產品是否安全,是由多領域的科學家按照嚴謹的科學標準、嚴格的法規程序來評價的,不是由哪個工作部門或者哪個人說了算的。轉基因無論是研究、試驗,還是生產、加工,或者是經營、進口,都要依法依規辦理,這套程序很嚴格,能夠保證轉基因技術應用過程中不會對人體健康和動植物、微生物造成危害,能夠保證生態環境安全。只要通過安全評價、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產品就是安全的。
5、我國轉基因安全評價的程序是什么?
專家解答:我國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分級分階段安全評價管理制度。研發人向本單位生物安全管理部門、相關政府監管部門報告,提交書面申請和相關技術資料。管理部門組織專家依法開展技術審查并提出意見,反饋給申請人。監管部門定期開展監督檢查。擬申請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申請領取安全證書的單位,以及中外合作、合資或者外方獨資從事轉基因研究和試驗的單位,須按照安全評價指南的要求提交書面資料,經本單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小組審查和試驗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后,向農業部行政審批辦公室提出行政許可申請。農業部組織安委會進行安全評審和審批。發放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信息在農業部官方網站公布。申報單位在取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后,還要辦理與生產應用相關的其他手續,如轉基因農作物要在按照《種子法》相關規定進行品種審定和取得種子生產、經營許可后,才能生產種植。
6、我國轉基因安全管理相關信息透明度如何?
專家解答:2013年,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農業部在官方網站“熱點專題”的“轉基因權威關注”欄目(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主動公開了農業轉基因生物相關法律、法規、安全評價標準、指南、檢測機構、安委會工作規則和委員組成名單等。對于轉基因生物安全審批結果及相關安全評價資料,農業部也按年度及時在網站上予以公布,這些資料公眾都可以在網站上查詢。同時,農業部依照公眾的個人申請,依法向申請人公開了農業轉基因安全管理相關的政府信息。通過信息公開,提高了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審批和管理的透明度,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應該說,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信息是公開透明的,符合國際通行做法。
7、我國轉基因產業化是否受利益集團操控?
專家解答:任何利益集團都不可能操控我國的轉基因產業化。我國轉基因的安全性研究工作由國家財政資金資助,由政府組織第三方權威機構和科學家團隊進行評估,最后經政府批準發放安全證書和品種審定證書,能否產業化由中央政府決定。我國政府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規,成立了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組建了由各部門各領域專家組成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認證了權威科學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能夠充分保障我國的轉基因安全管理和產業化決策公平公正,能夠有力維護國家和公眾利益。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經過20多年的發展和積累,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包括功能基因克隆、遺傳轉化、品種選育、安全評價、產品開發、應用推廣等各環節在內的轉基因育種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體系,獲得了一大批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和技術,轉基因生物研發的整體水平在發展中國家中居于前列,產業發展不可能完全受制于人。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7-04)秉持理性態度 讓轉基因安全之爭回歸科學軌道
- (2014-07-28)“轉基因稻種失控”是一場食品安全事故
- (2014-07-28)轉基因大米和普通大米肉眼無法識別
- (2014-07-29)轉基因食品強制標注不能再拖了
- (2014-08-15)羅云波:轉基因大米已獲得安全性評價 但推廣需謹慎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