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農村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
摘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漸的提高,農民對食品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大。因此,一些飲食商家把目光投向了農村的消費群體和市場,由于一些食品的質量存在問題,農民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本文分析了農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且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農村;食品安全;應對策略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食品安全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就是食品。眾所周知,‘三鹿奶粉事件’對農村兒童的健康造成了嚴重傷害。其中的原因就是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供貨的質量不同,商家把一些有問題的商品供應了偏遠的、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市場。令人可怕的是農村兒童書包里的小零食,這些小零食的基本上沒有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價錢在一角到五角之間,吃多了會嚴重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
1 農村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1.1 農村消費者偏愛便宜食品
我國的城鄉差距收入很大,農村的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水平偏低,他們在選購食品的過程中往往選擇便宜的、價格低廉的、追求的是花更少的錢買更多的食品。農民不關注或不了解自己購買商品的一些相關信息:該食品是否是正規食品企業生產的;是否使用過量的添加劑;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規定等,這就使得一些在大城市過期的、劣質的、還有一些仿名牌的食品流向農村市場,贏得了農民購買偏好。比如2012年6月1日,南方周末上曾有一篇文章《書包零食:小心“中毒”》,報道了農村兒童,選擇零食的價位以五角錢為主,這些食品大部分是果脯、豆制品、膨化食品等,包裝鮮艷,價格便宜。南方周末記者抽查了133份零食樣本,揭示出書包里的明憂隱患。并且對食品食品包裝上的QS食品生產許可證、生產日期、添加劑、食品產地等進行了分析。近1/4的小食品沒有生產日期或已過保質期,近1/4的食品生產許可證存在各種問題。添加劑數量繁多,一半以上的小食品使用了5種以上的添加劑,最多者添加劑達到了15種。
1.2 假冒偽劣食品由城市流向農村
目前來看,隨著城鎮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力度的加大及消費者意識的提高,致使一些“三無”(無生產廠家、無生產日期、無生產地址)、過期的、不合格以及被城市市場拒絕大門之外的食品普遍流向農村市場。由于在城市中各職能部門對食品監管的力度比農村大,問題食品在城市市場中不容易流通,一旦被發現,執法部門就對其嚴厲的打擊,使得商家利益受損。正是由于執法部門針對假冒偽劣的、質量有問題的食品嚴厲的打擊,而有些企業或經營者為了謀取暴利,賺取更多的利潤,把一些“三無產品”從城市市場轉向了農村,從而也逃避了執法機關的打擊。
1.3 經營者和消費者食品衛生質量意識淡薄
目前農村食品加工作坊大量存在,“散、亂、低”是其普遍特點,即規模較分布散、意識低、秩序亂。經營者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識和商品知識,衛生意識較差,無健康證和衛生許可證從事食品經營的現象還存在,經營的商品互相混雜,存在很大消費安全隱患。同時,消費者的衛生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普遍不強,不懂《食品安全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遇到食品有問題時,自我保護能力不強。即使吃出了問題,也很少想到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中國老百姓普遍存在“避事”的心里。如果沒有出大事,吃點小虧都忍氣吞聲,不想惹麻煩,因此造成了對有問題的食品投訴率低。
1.4 農村食品市場監管存在問題
首先,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小。由于我國行政管理體制的復雜性,農村食品的監管由鄉鎮政府職能部門來承擔,但是在鄉鎮沒有食品監管的專門機構,食品監管的職責只有縣級的食品監管部門來管理。由于農村地域廣大,食品的生產和經營比較分散,縣級執法部門的監管人員是有限的,所以監管工作力不從心。其次,農村食品檢測手段不足,落后的監管手段難以適應食品市場監管工作的需要。在實際的工作中,很多的市場監管人員與廣大的消費者一樣,大多憑借外觀來檢查評判產品的標準、保質期是否符合規定,不能及時有效的通過檢測工具檢測不合格的食品,不能及時有效的查處銷售不合格食品違法行為。由于農村基層食品監管部門的檢測設備不完善,簡單的檢測手段,有的鄉鎮所、站沒有檢測設備,檢測人員的技術低,對于添加劑等成分的含量多少,衛生指標是否達標都無法檢測。監管部門很難發現有問題的食品。
2 農村食品安全應對策略
2.1 高度重視農村食品安全工作
農村食品安全和城市食品安全同等重要,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及相關年部門不但要搞好城市食品安全監管,而且還要加強對農村食品安全的重視度,政府要增加農村食品安全的財政經費投入、監管人員配置和設施配備。鄉鎮政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把食品安全列入工作重點,例如成立‘食品安全監管辦公室’的專門機構,有分管領導和專職或兼職工作人員,并且保證有運營的工作經費。
2.2 建立健全農村食品安全的社會監督體系
對農村食品安全的監督可以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發布信息,同時還可以利用農村的公示欄、宣傳欄等形式對有問題的食品進行曝光,對違法行為和生產劣質食品的經營者進行打擊,農村消費者逐漸失去對不道德的商家的信任,劣質食品失去了市場競爭力,這樣可以引導農村消費者選擇購買安全食品,同時也會選擇放心食品企業。為進一步對食品安全有效性監督,消費者協會可以在鄉鎮建立投訴站,并且派專門的監督人員接受消費者的投訴,用社會的力量懲戒違法經營者。
2.3 對農村食品經營者的行為進行嚴格規范
要嚴格市場準入,加強農村食品市場主體監管。認真清理農村食品經營的主體資格,依法查處無照無證食品經營行為,取締一批違法“黑工廠”、“黑窩點”和生產制售偽劣食品的“黑作坊”。要嚴格監管執法,規范農村食品市場經營行為。加大對農村食品商標惡意搶注行為的防范與規制力度,強化農村市場食品注冊商標專用權保護,嚴厲打擊“山寨食品”等侵權假冒違法行為。加強對農村食品市場的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查處“傍名牌”等不正當競爭違法行為。如果農村食品經營者不符合生產經營條件,工商部門不發給其營業執照,衛生部門不發給其許可證,確保食品經營者的資格過關。在經營過程中,執法部門對經營主體進行跟蹤審查,如發現營業執照和食品衛生許可證過期失效的,或者有食品經營違法行為的,要依法取消食品經營資格。
2.4 統一農村市場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加大執法力度
目前,我國市場有工商、衛生、質檢、食藥和商務五個部門分頭管理,各負其責多頭管理帶來了責任推諉、權利爭搶的現象,尤其在農村表現的更加突出,這些部門應該聯合起來,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真正把執法力度貫徹到廣大農村,增加對基層農村食品監督方面的投入,比如設備、技術和人員等,保障和加強農村食品安全執法力度。
2.5 要加強消費維權,切實保護農村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一是加大面向農村食品市場經營者的教育培訓,督促經營者誠實守信經營;二是開展消費教育引導,提高農村消費者識假辨假和自我保護的能力。讓消費者了解非法對食品增添添加劑的危害,改變農村消費者不科學的消費觀念。同時要對他們進行《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法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農村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在購買到假冒偽劣食品或者使用該食品造成身體傷害的情況下,能夠通過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三是及時受理和依法處理農村消費者的投訴和舉報,維護農村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四是要充分發揮各級消協等社會組織的作用,扎實推進農村食品市場社會協同共治。
作者簡介:王利敏(1975--),女,河北邯鄲人,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講師,從事公共管理研究。
孟莉(1979--),女,河北省晉州市,畢業于上海水產大學會計專業,學士學位,供職于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管理教研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生、養老方向。
地址: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水源街148號石家莊市委黨校公務員能力教研部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9-09)食品安全事件倒逼著我國食品相關法律的進步
- (2014-09-15)旅游景區級別 應與食品安全緊密掛鉤
- (2014-09-15)食安險緣何叫好不叫座?
- (2014-09-15)湖南省食藥監局 督查指導省運會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 (2014-09-25)食品安全問題的社會學思考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