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食物的 “變質表達”

2014-11-06 13:31:50 來源: 江西日報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說話”似乎是高等動物的專利,無論高興與否、身體舒服與否,他們都會通過語言來告訴對方。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食物也會“說話”,食物表達出來的一些異常性狀,常常代表這食物品質下降甚至變質,如果食用不當,很容易引起不適癥狀,還可能致病致癌。下面這些食物的“表達”,你讀懂了嗎?

  土豆切開后變褐、鮮榨果汁變色

  解讀:發生酶促褐變,損失維生素C。

  果蔬和薯類食物中天生存在“酚氧化酶”,同時還富含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多酚類物質”,它們如果碰到一起,再加上氧氣,就會發生“酶促褐變”,即酚氧化酶催化無色的多酚類物質發生氧化反應,生成有色的“醌類物質”。這些醌類物質能夠相互聚合,使顏色越來越深。這個過程中雖不產生任何有害物質,但褐變后多酚類物質的抗氧化能力下降,并且還伴隨著維生素C的損失。要想避免此反應,榨果汁前應該先用沸水燙一下原料,使酚氧化酶失活,或者榨汁時加一片維生素C,土豆、藕片或山藥切后如果不能馬上烹調,應該放入滴了醋的水里。

  綠葉菜炒后變黃

  解讀:葉綠素脫鎂,損失鎂。

  綠色蔬菜之所以呈現綠色,多數歸功于葉綠素中的鎂離子,當光線照射在葉綠素上,含鎂離子的卟啉(葉綠素中的一種化合物)會讓其他顏色的光有來無回,只讓綠色光反射回去。但加熱過程中,葉綠素非常不穩定。研究證明,醋中的乙酸(醋酸)會破壞葉綠素的結構,將葉綠素變成“脫鎂葉綠素”,蔬菜會迅速變成黃褐色。因此,炒綠葉菜要少加醋或不加。

  牛奶加熱后出現絮狀物

  解讀:蛋白質變性或微生物過多,已經變質。

  牛奶加熱后出現絮狀物,有以下兩種原因。第一,牛奶中存在的某些蛋白酶改變了牛奶中蛋白質的結構,從而破壞了牛奶的穩定性,在加熱過程中產生變性和凝結。這樣的牛奶雖然沒過保質期,但也不建議飲用。第二,牛奶中殘留的微生物增殖導致牛奶的酸度發生變化,進一步破壞了牛奶的穩定性,從而出現絮狀物??傊?,加熱后有絮狀物的牛奶不建議飲用。

  豆腐表面發黏

  解讀:細菌滋生,可能含毒素

  豆腐和肉一樣,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材,所以容易在通風不良和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滋生細菌,而使豆腐變得黏黏的。若菌種是純的,則不必擔心其安全性。但是居家環境里雜菌多,會混有有害菌,有些會產生毒素,用熱水沖洗也不能保證完全洗掉。因此,發黏的豆腐不建議食用。此外,豆干、動物內臟等高蛋白的食品如果表面有黏、滑物質,也應扔掉。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食物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