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冰”到“治冰”,莫要凍住人心

目前,食用冰安全問題多出現在商家自制冰使用環節和“黑冰廠”無照生產環節。作為食用冰的源頭,如果設備行業不主動就該問題進行討論解決,勢必會導致源頭產業利益和名譽受損,影響制冰產業鏈健康發展。因此,推動食用冰安全衛生標準化建設,是制冰行業責無旁貸的職能。
由北京制冷學會發起,相關行業組織、知名制冰機企業參加研討制定的我國首個食用冰安全衛生標準,將在11月5日召開的中國制冰年會上進行討論。截至目前,該學會已牽頭制定了我國首個《片冰制冰機國家標準》、《商用制冰機行業標準》、《自動制冰機實驗方法行業標準》等標準,其他相關標準正在制定中。
標準固然重要,但監管也必須落實,否則標準只能成為看起來很美的擺設。實際上商務部于2008年已經頒發了《冷凍飲品食用冰行業標準》,該標準定義食用冰是以飲用水為原料,經滅菌、注模、凍結、脫模、包裝等工藝制成的冷凍飲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冷凍飲品食用冰行業標準》僅針對預包裝食品,即預先定量包裝或者制作在包裝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餐廳、飲品店自制冰塊等現制現賣的冰產品(尤其是食用)由于具有較高的隱蔽性及流動性,在制造、流通、售賣等環節難以監管。難監管不代表不監管,各質監部門會經常對餐廳、飲品店進行抽查,一經發現必會嚴肅處理。
從標準的建立到監管的加強,從設備的源頭到最終的銷售,只有做好每一個環節,才能給制冰行業帶來更好的明天。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27)日本經營者、顧客與政府形成的三角關系
- (2014-06-27)消費者對有機牛奶的信任及其政策啟示
- (2014-06-27)山茱萸羊乳發酵飲品加工技術研究
- (2014-08-05)以食品檢驗工培訓為例談高職院校分析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 (2014-09-09)食品安全事件倒逼著我國食品相關法律的進步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