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溯源蹣跚起步
近日,經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邀請專家鑒評,國內首個“食品安全實名溯源系統”在大成食品公司率先運用,并向社會免費開放。
雖然這是一個進步,但另一面的事實是,我國可追溯的生鮮食品比例近乎為零;2011年商務部發布追溯肉類和蔬菜的技術標準后,迄今仍無其他食品的相關標準。
對此,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專家們表示,成本是制約追溯體系建設成功的根本原因,必須要合理設計區域試點,建設他律市場監管機構。
集約化程度低
其實,從2000年后,我國就開始建立可追溯管理體系,并且把保障食品安全作為追溯體系實施監管的重點。然而十幾年過去,管理體系仍未建成。
對此,專家們表示,這與我國當前生產者的經營規模小且分散、組織化程度低密切相關,因此很難實現對供應鏈內每一個節點的完全監控。
“打個比方,你在市場上買了一把青菜,而這些青菜很可能是從農村千家萬戶中收過來的 。”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說,消費者不知道買的是誰種的菜,追溯非常困難。
黑龍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機場辦事處衛生監督科副科長王碩也表示,我國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還剛剛起步,而且分行業分種類,從食品分類到品種等各方面,沒有一個統一的溯源標準和體系。
體系分散 成本太高
2002年,國家有關部門啟動了條碼工程,積極推進食品跟蹤與追溯工作,但主要應用于部分蔬菜、牛肉產品等。此后,各地也相繼推出了食品追溯方法。
不過,專家們表示,“各種追溯的方法不一樣,測評的技術也不一樣”,區域分割嚴重,且各有各的做法,并且無法覆蓋食品生產的全程。
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劉清珺是當時食品安全保障的參與者。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當時的追溯體系可謂非常地完善。
從澆菜用的水以及使用的農藥,包括最后做成盒飯,運到哪里去,都使用了GPS系統監控,且如果遇到堵車,食品車超過五分鐘不在規定的運行軌道,車上的食品就得換掉……劉清珺向記者描述當時完善的食品追溯體系。
“但這樣的追溯體系成本非常高,僅一棵白菜的成本算下來就得100多元錢。”劉清珺說,當時的食品追溯體系存在著成本、時間、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問題。
對此,羅云波也表示,之所以追溯體系一直沒有建成,經濟因素是很重要的原因,“體系的建成勢必要增加成本,這需要消費者來埋單,不能只是要求企業去做”。
而事實情況是,人們一方面希望食品安全,一方面又不接受成本增加,這是個矛盾。
建設試點他律機構
如何落實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劉清珺認為,應該建設區域試點,對上下游產品進行追蹤和監測,但要不同于既有的分類別的區域試點。
“應該借鑒香港的模式,建設合作組織,設置食物的生產規范,每個農戶都遵守這個規范。” 劉清珺說,這樣一旦出現問題,上游的追溯體系即可建成。
而下游的追溯鏈條,劉清珺則認為,應該約定物流中的標準化包裝,對其的追溯一直保持到分銷的前一步,至少讓消費者知道是從哪里購買的。
目前,歐盟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在歐盟國家銷售的牛肉制品和生鮮水果、蔬菜都要具有可追溯功能,以保證飲食安全衛生。
王碩表示,政府應該盡快建設統一的追溯標準,并使其上升到食品安全法的層面。
不過,劉清珺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有了法律就要遵守,但如果還沒有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社會成本太高。”
他表示,在目前情況下,應該在試點區域建設他律機構,“企業自己做食品安全追溯,得出的數據不讓人信服,需要一個市場的監管機構”。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8)大型餐企年底試點“食品安全追溯”
- (2014-06-18)大慶啟用食品安全追溯系統 75家餐飲業信息錄入完畢
- (2014-07-07)讓食品安全追溯更有效
- (2014-07-07)上海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辦法(草案)征求意見
- (2014-07-28)采用物聯網 構建合格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