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嚴禁以養生類節目形式發廣告
■三言兩語
●我們這里的幾個地方電視臺天天播放重復播放騙人的藥膏,還雇幾個水軍不停地打熱線電話,煩死了,強烈要求禁止播放止類廣告。
——董承
●早就應該這樣了,看個養生節目跟看廣告一樣,最主要是太沒安全保障了。
——景逸軒
●鬧心的掛著養生節目的羊頭實質卻是實實在在的廣告狗肉,終于有個定調了。廣電這次做了件實事。
——李慶陽
●嚴重違法廣告欄目《楓葉正紅》、《朝花夕拾》再無空子可鉆了!江湖騙子們請走好,不送!
——宋一夫
●這個早該規范,養生醫療專題廣告坑了不少老百姓。
——李展
●這個決定我舉雙手贊成!!!目前這種騙錢廣告節目也太多了,一放就是半小時,聲音還特大,一個個像吃了壯陽藥一樣在那吼著,討厭死了。
——張洪順
●深圳這個地方的本地電視臺,只要一看電視,不管是地方三四流的什么移動頻道,D V 頻道還是衛視,國際臺,全是些醫療廣告和健康養生節目,還有家庭糾紛,私人情感調節之類的擾民的節目!為什么這兩年這么多啊?
——寧蔡
●養生廣告如雨后春筍般瘋長,只為斂財。
——胡瑟
贊成
離開科學性是“害生”
現在養生節目很火,打開電視,大大小小不下于20幾檔。然而盡管數量不少,真正有質量的沒有幾個。所以說加強養生節目審查很有必要。
養生節目多有其客觀因素,那就是中國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生活也越來越講究了。尤其是在今天這樣一個老齡化社會,這些養生節目可以說是正合他們的胃口。
我們需要養生節目,但不需要養“生意”的養生節目?,F在很多養生節目都是變相地在做廣告宣傳。邀請幾個所謂的營養專家,幾個名人演員在那里一坐,然后夸夸其談,說來說去,最后還是為了片子中間或者片尾的廣告。什么靈芝粉、螺旋藻、深海魚油之類,養生節目真正養的是生意。尤其是那些社會公司制作的養生節目更是如此,要不是有利可圖,誰愿意干這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一檔好的養生節目不僅需要節目形式的新穎,更需要節目內容的科學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養生節目所承擔的是一種健康教育普及功能,帶有公益性。然而如今的養生節目多是出于商業目的。所以說如果只是提高養生節目的準入門檻,不改變養生節目的商業運作機制,養生節目還是一種“養生意”的節目。只不過只有少數專家,少數公司可以參與其中而已。
養生節目不能變成變相廣告,但也不能變成少數專家高談闊論,戲說健康的舞臺。同樣一種食材,有的養生專家說好,有的說不好。弄得觀眾都不知道該吃不該吃。某位養生專家因為口才好成為各大養生節目的嘉賓,進而出書賣書,大發養生財。很顯然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從這個角度講,養生也不能“養專家”。
養生節目的確需要審查,需要提高準入門檻??申P鍵問題還在于科學性和公益性。養生節目如果離開了科學性,那就不是養生而是“害生”,如果離開了公益性,養生終究難逃“養生意”、“養專家”“養欄目組”的習慣打法。(徐剛)
釜底抽薪拆穿假面
對于此起彼伏的各類電視養生節目,廣電總局曾三令五申,多次加以管理和約束,但時至今日仍有大量品質不合格,甚至帶有虛假廣告性質的養生節目,充斥熒屏。原因在于,這些不合格養生節目的廣告主和傳播平臺,總能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通過不斷變換所謂養生節目的播出形式、播出時間等要素,來逃避檢查、躲過懲處。而此次的通知中,對養生節目的制作單位、人員資質、播出形式等,都做了細致詳實的規定,徹底打消了各類不合格養生節目企圖再次蒙混過關的可能性,稱得上釜底抽薪之舉。
首先,通知中要求養生節目必須由電視臺策劃制作,而不能由社會公司制作,這一點保證了養生節目的制作審查更為規范。此舉可以實現電視臺從制作源頭對節目進行把關,避免了社會公司在制作養生節目時,為了經濟利益突破底線,借機對某些藥品保健品進行虛假夸大的宣傳的可能性,也讓一些電視臺在不合格養生節目出現問題時,無法推卸自己的制作和審查責任。
要知道,相比那些直接兜售產品的電視購物廣告,偽裝成養生節目的廣告危害性更大,這類廣告完全按照電視臺欄目的形式來制作,對觀眾具有極大的迷惑性和欺騙性,讓許多人誤以為是真正的電視節目,對其放松警惕,最終上當受騙。
另外,通知中對養生節目主持人和嘉賓的資質首次進行了明確。以往,許多不合格養生節目都以兜售產品為主要目的,對節目制作水準要求較低,甚至主持人和嘉賓常常由演員飾演冒充,這種欺騙和不負責任的行為,是對廣大電視觀眾的極大侮辱和傷害。即便是一些非廣告目的的養生節目中,也有一些所謂養生專家為了節目效果整日標新立異、大放厥詞,極易對電視觀眾造成誤導。
此次通知,切中要害,有力維護了廣大電視觀眾的利益,是大快人心之舉。在此,希望有關部門能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整肅電視節目市場,對各類涉及違規、虛假、色情暴力等的電視節目施以重拳,還給廣大電視觀眾一個潔凈明朗的電視節目收看環境。(侯坤)
反對
“限制名人”開錯了藥方
加大對養生節目的管理力度,勢在必行。然而,通知中規定“演員和社會名人不得擔任養生類節目主持”卻并不合理。如果這是因為“主持人必須取得播音員、主持人職業資質,依法持證上崗”,那么,如果演員和社會名人同時也有播音員、主持人職業資質,能不能主持養生類節目?而且,現在的許多節目,不乏演員和社會名人客串主持的,為什么獨養生類節目不許?
現在養生節目誤導受眾,并非是因為名人主持,而是電視臺出于對收視率的片面追求,對夸大宣傳有意縱容。比如“養生專家”張悟本“喝綠豆湯、生吃長條茄子可治疑難雜癥”、“生吃泥鰍可去虛火”之類所謂的食療養生理念,即使憑常識,電視臺也應該知道其中有假,但當這種假成了提高收視率的良藥,卻巴不得多一點假??梢哉f,《百科全說》當年的炙手可熱,張悟本的迅速躥紅,與“演員和社會名人不得擔任養生類節目主持”沒有一毛錢的關系。
養生類節目不是洪水猛獸,實際上,于當今,誰都把健康看得無比重要,養生也因此成為最大的而且是永遠的時尚。這其實值得欣慰,國人的健康,本來就是國家最大的財富。而健康的投入,不僅包括更好的醫療保健,更重要的是有效地防病,而這顯然要著力于健康知識其中包括養生知識的普及??梢哉f,養生類節目就是民心工程,因為張悟本式的“忽悠”,就恨不得把嬰兒與洗澡水一起倒掉,不利于養生類節目的健康發展。
也因此,名人不能主持養生,明顯有開錯藥方之嫌。如果是正確引導、傳播科學知識的養生類節目,那么,演員和社會名人擔任主持,于擴大節目的影響,乃至走進更多的觀眾之中,顯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什么不好?當然,問題還在于,如果“加大管理”抓不到點子上,恐怕也只是治標不治本,一個讓人憂慮的后果是,說不定形形色色的張悟本們還會卷土重來。 (錢夙偉)
擔憂
整頓節目易整治亂象難
不得不承認,一些養生類的節目的確惹人厭惡,他們請來的所謂的“大師”,把“中醫養生”說得神乎其神、吹得天花亂墜,最終一條利益鏈上的人賺得盆滿缽滿,有的賺了眼球、有的贏了知名度、有的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只有患者,成為這一群人“魚肉”的對象。如李一、馬悅凌等。
當養生行業存在亂象,總局及時出來整頓,是恰到好處的,反觀其舉措,也很有針對性。如“嚴禁以養生節目形式發布廣告,以及變相發布廣告行為”,便是為了減少患者上當受騙的機會;如演員和各類社會名人不得擔任養生類節目主持,也是為了避免“名人效應”;如養生節目必須報省級廣電行政部門進行播前備案,更是為了養生節目的專業性與安全性……可以說,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更好地規范養生節目,這樣的努力,是公眾喜聞樂見的。
只是,整頓了養生類節目,自此之后因養生被騙的人就會減少嗎?很難!畢竟,在一個信息相當發達、交流日益多元化的社會。養生大師們上不了電視,還可以上微信、上百度、上酒店、上餐館等,任何一條路徑,都可能成為大師們宣講的地盤。而電視養生,不過是最為直接,看起來最高大上的一種方式罷了。如此分析可知,整頓養生節目易,但整治養生行業亂象卻很難。
因而,整頓養生節目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罷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一方面,致力于整頓養生行業的亂象,另一方面,著手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大師之所以風靡,一部分源于其服務態度好、藥方平民化,而這,也理應成為醫改的終極目標——改善“看病難看病貴”現狀,減少患者們迷信大師的可能性。
據悉,2009年我國可統計的養生保健食品銷售額就已經超過1000億元,如今銷售額肯定是有增無減,如何讓其良性運行值得思考??偩值臋嘞?,也止于“整頓電視節目”,真要改善養生亂象,還需總局聯手工商、食藥監管等部門,一起來整頓、加強科普宣傳、推進醫改深入等等。唯有如此,養生行業的亂象,才可能真正改善。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11-17)食藥監總局提醒:勿輕信養生節目虛假宣傳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