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黑心油”看食品摻假
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在市場經濟中是非常普遍的行為。由于利欲熏心,不僅是小商小販,連知名大廠家也涉足其中,已成為當前食品安全保障的一個重要問題。不論是五年前的我國乳制品三聚氰胺事件,還是最近的歐洲馬肉冒充牛肉事件,都屬于典型的經濟利益驅動食品摻假(economic motivated adulteration,EMA)。這次臺灣“黑心油”事件又一次豐富了國際上正在建立的食品摻假數據庫。由于這些EMA事件在全世界不斷被揭露,大大增加了消費者的恐慌,“我們還能吃什么!”的說法更加“深入人心”。究竟應該如何認識和應對層出不窮的EMA事件?我愿意提出以下看法供廣大消費者、媒體和監管部門參考。
首先,食品摻假是市場經濟中的“壞蛋”,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都難以避免;在發展中國家比較多見,但在發達國家也時有發生。盡管大部分摻假事件(如,馬肉事件、“黑心油”事件)都不會對消費者健康造成危害,不屬于傳統概念中的食品安全事件。然而,由于這些摻假事件嚴重地打擊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保障的信心,甚至影響社會穩定,政府部門已將打擊食品摻假納入食品安全保障的范疇,并作為工作重點。
其次,如何才能有效地打擊和防止食品摻假?鑒于食品摻假確實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特點,必須全社會參與才能有效應對。食品生產經營者應負主要責任,要堅持誠信、守法。消費者發現線索,要積極向監管部門舉報。媒體一方面要發現問題和舉報,但另一方面在報道中要做到客觀、確鑿、科學,正確引導輿論,不能一味追求吸引眼球效應。當然,政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只有大家一起行動起來,才能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而且要準備打持久戰。
第三,政府應該如何加強對食品摻假的監管?當前,有一種誤解,就是主要依靠檢測手段來發現和查處摻假食品,一旦媒體曝光,輿論就指責缺少檢測手段或能力。這是不現實的,一是因為不可能預計到不法分子會在食品里非法添加什么成分,沒有目標就無法檢測;二是有些摻假的成分十分復雜(不像三聚氰胺是單一成分),很難有一個可用于常規檢測的可靠方法,如地溝油。那么,不靠檢測,是否就要無法監管食品摻假呢?當然不是,除了根據舉報和媒體曝光以外,監管部門只要采取國際普遍認可的過程監管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發現食品摻假。以臺灣“黑心油”事件為例,如果監督員仔細檢查企業庫房和生產場所,不難發現有棉子油、銅葉綠素等不該有的配料。同時,如果仔細查閱生產記錄,也許也能發現一些蛛絲馬跡。三聚氰胺事件的調查中,公安和檢察部門就是根據在收奶站發現大量三聚氰胺而破案的。當然,過程監管要求監督員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際經驗?,F在,我們的日常監督在多數情況下,還達不到這個水平,但應該努力;應該說這不是高不可攀和脫離實際的。
但是,強調過程監管,并不是說實驗室檢測就沒有用了。樣品檢測除了具有威懾作用外,還可以對摻假物進行確證。如,在三聚氰胺事件的調查中在收奶站繳獲的樣品,經過檢測證實為純度很高的三聚氰胺,對于定案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打擊食品摻假中,樣品檢測的主要作用是“定案”,而不是常規監管中的抽樣、檢測。因為,摻假物的檢測一般比較復雜,需要貴重儀器和大量費用。一旦“定案”后,就應該主要依靠對生產過程的監管,而不是抽樣、檢測。特別是,不可能在流通領域進行常規抽樣、檢測。前些日子,有媒體指責國家糧庫沒有能力檢測轉基因油菜籽,就是一個典型的誤導實例。
總之,打擊和防止食品摻假與整個食品安全保障一樣,主要應該靠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誠信和守法,也就是說: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靠監管出來的。但是,這絕不是說不要監管,政府就沒有責任了,而是說僅有監管這一條腿是不行的。這樣的觀點需要達到社會共識,才能團結起來打擊和防止食品摻假。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10-27)黑心外賣餐廳衛生差 老板稱家家都一樣
- (2014-09-10)臺灣地溝油調料或流入廣州火鍋店
- (2014-06-16)專家解讀4項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 (2014-06-16)甘肅出臺新政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
- (2014-06-16)九成受訪者最擔心嬰幼兒食品安全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