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小餐桌的變化,折射出的是人民生活水平質的飛躍
民以食為天,老百姓餐桌上的變化能夠從最基本層面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從定量供應時期渴望吃得飽,到90年代市場經濟時期有條件吃得飽、吃得好,再到21世紀追求吃得新鮮、吃得營養、吃得健康,百姓小餐桌的變化,折射出的是人民生活水平質的飛躍,以及人們營養素養的提高。
飲食結構趨于合理
六七十年代,蘿卜、大白菜是百姓餐桌上的主菜。米、面、肉、油、糖等憑票供應,能吃飽成為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80年代改革開放后,在填飽肚子的同時,餐桌上的菜肴也逐漸豐富起來。從90年代初期開始,以往過年過節才能一飽口福的大魚大肉,成為隨時可以享用的家常便飯。1988年至1999年的“菜籃子工程“,讓人們的菜籃子裝滿了一年四季的蔬菜水果。但隨之而來的,是吃得太多、吃得不合理導致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如何吃得營養又健康,成為人們繼吃飽吃好后津津樂道的話題,飲食安全和飲食健康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進入21世紀,餐桌上的食物呈現出個性化,想苗條的人選擇吃少油低熱量食物,想增肌的人注意高蛋白食物的攝入,糖尿病和高血壓慢病患者關注的是餐桌上的食物是否少糖和少鹽,人們開始有選擇性地安排餐桌上的食物。與此同時,物流行業的興起,讓人們口腹之欲突破了千山萬水的阻隔。依靠移動端,動一動手指,從云南采摘的新鮮松茸,第二天就能出現在北京某家庭的餐桌上。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馬冠生教授介紹,1959年至2015年,我國居民食物消費的數據顯示,居民主食類食物的消費量逐漸減少,動物性食物的消費不斷增加,居民飲食結構趨于科學化。但仍有不足之處,比如,一直以來年我國居民奶及奶制品的消費量低而且變化不大,導致居民鈣的攝入不足。近10年我國居民每日鹽攝入量變化也不大,現在的日人均鹽攝入量高達10.5克,遠高于中國營養學會提出的每人每天攝鹽量不高于6克的建議。此外,隨著含糖飲料品類的增多,以及糕點類食品的花樣翻新,居民添加糖的攝入量也呈現出上升趨勢。
呼吁回歸家庭餐桌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很窮,條件好的家里才能給孩子買包方便面。”70后王女士回憶,上小學二年級時能吃到華豐牌三鮮伊面是最幸福的事。方便面是70后和80后接觸最早的速食類食物,堪稱物質匱乏年代人們舌尖上的美味。
時至今日,速凍水餃、包子、湯元、披薩、牛排等各具中西方飲食特色的速食類食物令人應接不暇,外出就餐成風,叫外賣成家常便飯。人們吃的種類愈加豐富,吃的方式更加多元。方便、美味、多元化的飲食是否意味著健康?
馬冠生教授表示,鈣、鐵、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D等微量營養素的缺乏、以及能量的過多攝入是目前我國居民膳食營養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破解之道除了要從食物的種植、食品的加工等關鍵環節入手,還要不斷提高居民的營養健康素養。比如,面粉由精加工向粗加工轉變,加工過程保留其中的膳食纖維和鈣、鐵、鋅等微量元素。食品企業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嚴格按照國家的法規和標準,控制糖、鹽、飽和脂肪等的添加。居民要掌握營養搭配知識,外出就餐控制少油、少鹽,點外賣注意營養搭配。呼吁居民回歸家庭廚房,在烹飪食物的過程中體會大自然的饋贈,將健康飲食付諸實踐。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8-18)從源頭到餐桌的 全過程質量控制
- (2018-08-09)湖北開展“食品放心工程” 加強源頭管理健全農產品監管體制機制
- (2018-09-10)廈門市樹立典范推動小作坊提升 "食安工程"建設如火如荼開展
- (2015-04-20)為百姓健康保駕護航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