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出口的 “威海經驗”
6月16日—6月19日,山東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成果展暨第八屆威海國際食品博覽會(以下簡稱“食博會”)在威海舉辦。展會期間,前來觀展的公眾達15萬人次,現場銷售額約3000萬元,同比增長10%以上;達成意向訂單量約16.5億元,同比增長9.2%。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食博會現場以及參與會議研討發現,參展商、采購商、專家學者等人士頻頻提及的“威海經驗”“三同”,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熱詞,火得燙手。
解碼“威海經驗”
自2008年起,威海市就大力開展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形成各級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走出了一條具有威海特色的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創新之路,在省內各市復制推廣,并獲得省級、國家級諸多榮譽。
威海市商務局調研員叢龍海表示,“作為示范區建設的領軍者和開拓者,我們專門在展會上設立‘威海經驗’展區,展出自己的創新模式和經驗,這對于進一步叫響威海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品牌,倒逼國內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位前來威海“取經”的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創新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改革了行政管理體制和機制,理順了職能關系,扭轉了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市場失靈,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一語中的。“威海經驗”的核心關鍵詞便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即在一個示范區域內,由政府主導,整合行政、檢測、社會、企業等資源,建立健全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據了解,自2008年至今,威海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經歷了縣域試點、全面推行和持續改進三個階段。
農產品出口形勢的逆轉,出口額逐年飆升,獲評山東省首個“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一系列的實踐證實了,區域化管理是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治本之舉。
在業內人士看來,具有普遍意義的“威海經驗”,值得借鑒的主要有以下四點:首先,認識到位,高位推進是區域化管理的關鍵因素;其次,敢為人先,創新發展是區域化管理的內驅動力;再次,薈萃人才,提高素質是區域化管理的智力保證;最后,面向國際市場,發展現代農業是區域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探路“三同”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全面提升質量水平,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范圍。
實施“三同”工程,搭建“三同”平臺是近年來威海市對“威海經驗”的一次提升,在此期間出現一些典型,比如,作為威海市實施“三同”工程的龍頭企業,泰祥集團在本屆食博會期間特別開設了 “三同食材體驗中心”,打出了“泰祥休閑美食節”的旗號,現場烹飪美食。
在“追溯寶”展位前,不斷有逛展觀眾前來掃碼體驗質量追溯過程,并不時發出贊嘆聲。記者用手機掃描西洋參禮盒上的二維碼,清晰地看到了這盒西洋參的農事操作、施肥、用藥、加工、包裝、檢測等多個環節的詳細信息,真正實現了“尋根究底”。
“追溯寶”所屬企業——山東科潤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武闖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追溯寶”目前主要的應用對象為初級農產品和食品類的基地、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這些企業有質量和品牌的意識,愿意通過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安全的產品來贏得市場。截至目前,“追溯寶”的會員在全省超過1000家,其中威海地區的會員數接近300家。
“這對于農業產業將是一個轉型和提升。”在王武闖看來,食品安全不是監管出來的,更重要的是企業如何通過抓質量、規范自律的手段提升內在動力。
王武闖希望,“企業從事食品追溯應注重客觀和相對獨立,最終形成生產優質產品、消費者購買優質產品、企業獲益加大食品安全保障力度的良性循環。”
抱團迎戰
本報記者在食博會現場逛展以及企業走訪時發現,冷凍調理食品在出口日韓的食品中占據半壁江山,鲅魚水餃、金槍魚罐頭、冷凍魚片、深海小海帶……
皇朝馬漢外貿綜合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認為,在實施 “三同”食品工程時,發展冷凍食品和冷藏食品生產,最大的瓶頸是冷鏈物流體系不完善,儲存和運輸配送能力不足。
“光產品‘三同’不行,物流體系也要‘三同’。”榮成泰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席永進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想擴大‘三同’冷凍調理食品在國內市場的銷售規模,必須實現食品冷鏈物流的標準化、信息化、網絡化,建立成熟的冷鏈物流體系。”做最難的事,做別人不愿做的事,做別人做不了的事,才能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
目前,業內關于以建立冷鏈物流體系切入“三同”食品公共平臺建設已經形成共識,這也是構建公共交易服務功能的關鍵。
依托榮成市現有的200多萬噸冷庫庫容,榮成市副市長劉偉鼓勵“三同”示范企業走出去建設冷鏈物流體系,擴大“三同”食品供應輻射范圍。據劉偉透露,榮成市正在與中物聯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合作,借鑒日本永旺冷鏈配送模式,開展“三同”食品冷鏈配送標準等相關研究,促進冷鏈物流標準化發展。
劉偉坦言,通過皇朝馬漢 “三同”平臺的建設運營,發現企業自身力量有限,打造一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三同”食品交易平臺,“希望質檢總局、認監委以及各有關部門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平臺企業和‘三同’企業更多支持,引導更多企業入駐交易平臺,幫扶平臺做大做強,完善‘三同’消費渠道,快速擴大國內市場高品質供給”。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信息系統系主任陳麗華建議,“三同”企業抱團取暖,挖掘新的利益點,探索新的發展模式,結合新技術的驅動性,重塑產品結構以及行業服務體系。
此外,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國內消費者對“三同”企業、“三同”產品和“三同”平臺不了解、不熟悉、不信任,這些都是亟待合力解決的難題。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