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進口商品造假鏈:從包裝食料到標簽都可定制
在所謂的“進口食品”俘獲消費者青睞的營銷過程中,無處不在的網絡和四通八達的現代物流合力架設起了一條跨越地域的“裝配線”。于是,從外包裝到食料,涉嫌多地多環節制造的假冒“進口商品”將沿著這條“裝配線”抵達它的下游:那些正在輕點鼠標下單的消費者。
“資深買家”
失敗網購
上海市民陳媛(化名)每年通過網絡購物的交易賬戶額達10多萬元。她自詡為“資深買家”,她不但會在選購商品時“貨比三家”,還繪制電子版的網絡食品“價格趨勢圖”,查看物價走勢。“從泰國的榴蓮糖、澳門肉松、意大利的巧克力以及澳洲的生鮮牛肉,”陳媛坦言,“在遭媒體曝光后的國產劣質食品摧毀信心后”,進而對“進口食品”產生信賴。
陳媛在網絡購物進行挑選時經常會發生“選擇性困難”,“一般外包裝上的英文字體過于細小,網上購買時僅僅查看賣家提供的圖片,我們無法查看。”陳媛會查看進口商品外包裝的中文標簽,再查看網店店家的信用和交易信息以及購買者評價。即便如此小心慎重,陳媛還是會買到“高仿”進口食品。“因為兩件同樣的食品,卻在口感上會產生區別,而它們都在包裝標注的保質期內。”
只要在網上搜索“進口食品”,網頁上便會出現“假冒偽劣的指責”和“購買鏈接”。其中,不難找到諸多網友關于自身購買進口商品的“失敗經歷”。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長期關注和研究網購進口食品的風險。他表示,雖然網購進口食品是一種較為流行的消費購買趨勢,但因為網絡缺少監管能力并存有監管盲區,因此消費者一旦權益受到侵害,維權投訴較之“實體店難度更高。由于網購進口食品在進入網絡等流通環節后,消費者難以追溯和識別,不僅造成財產的損失,還將嚴重地威脅身體健康。”厲曙光用了一個比喻來形容:“食品不像普通商品可以退換貨,‘食品吃下去卻無法照樣吐出來’。”
普通巧克力
“貼標化裝術”
一名自稱來自福州的代理商承認,雖然口感相似,但他主營的巧克力球嚴格意義上不是什么“費列羅”。“這在價格上完全可以看得出來,”該代理商認為,“就是有市場需求啊,比方說婚慶市場中,可以廣泛應用而降低婚慶公司的運營成本。”要想完成“普通巧克力”到“費列羅”的“化裝”,可以用“貼標”等行為加以完成,即更換“普通巧克力”的外包裝以及商品標簽、包裝方式等。他表示其“化裝術”不僅外觀上基本上看不出來,加之口感接近,“可以當作真品來用”。他表示大量來自江浙的婚慶客戶青睞于他的產品。
“自助生產”
借助網絡完成
代理商除了自己“貼標”外,還有一種“自助生產”的辦法。那就是客戶可以向其批發散裝的、有包裝紙的巧克力球,購買后可以自行組裝。包括盒子、商標之類的“原料”,則完全可以在網上找到賣家。
彭方(化名)從事婚慶行業已近5年。他說,是不是真的“費列羅”完全視客戶的需求而定,后者對真假作出最后的選擇。若要分辨真假,這可以從進貨的“價格”上看出來。彭方稱,這在業界不算行業秘密。“比方說預購的5粒裝只要20多元,那真的‘費列羅’肯定沒有這么便宜。”彭方還印證了上述代理商的一些說法較為“可靠”,比如可以在現有的網絡條件下實現某些知名巧克力品牌的“自行組裝”,如巧克力包裝袋、PVC巧克力透明塑料包裝盒、巧克力包膜等等。
至于發票和財務等問題,代理商和廠家表示,如果直接從廠家拿貨,那肯定開不了發票,只能開銷售單據,理由是“稅收扣點高”、“銷售量太小”。
另一方面,作為正品的生產廠家正飽受“不正當競爭”之苦。費列羅公司上海方面透露,多地的仿冒行為給公司的正常商業運營帶來了不少干擾及損失。。
所謂“進口食品”可在多地找到完整的“生產鏈”,從食料生產到完成“貼標”等外形裝扮后,它們可以在網絡上直接銷售,也能通過市場“集中批發”給買家。
假冒生產鏈
“就地完成”
“所謂的‘進口’大都高仿。”市場中一名商家如此肯定。業內人士說,原因在于這里的商家也有能力實現多種多樣的生產渠道。“如果需要進口食品的‘中文標簽’,你發個jpg格式的圖樣給我,我就給你數碼打印出來,最低的印刷數量也沒有任何限制。”進口食品的外包裝、內部包裝袋其實在當地都能生產,“生產鏈”較為完整;類似口感的食品也能“高級定制”,商家可以幫忙找到所有的生產廠家的產品。還有,進口食品的包裝模板在設計上并不困難,“因為只要提供真貨,基本上可以由生產單位直接研發并制作”。
商家們透露,他們很多前來市場的買家聲稱,高仿進口食品將在網上予以銷售。至于“高仿”進口商品在買賣過程中產生的“財務”程序,以及“物流過程”,市場里的其他商家們則給出了這樣的說法:一般不開具發票,但可以從其他地方想辦法走賬。而物流過程中一旦被查扣,商家就沒有相應的責任。在食品的物流過程中,食品是否和其他貨物“混裝”運輸,一位商家這樣回答,他們交給物流以后就無法知曉了,而且從成本上考慮,之前也沒有類似的“單獨運輸”的做法。不論是在福建晉江,還是廣東江門,均能找得到這樣的“產業鏈”。
然而,假冒的進口食品因為沒有出廠記錄,又缺少質檢過程,又無發票提供,一旦進入流通領域,追查將變得十分的困難。與正規渠道的同類型進口商品相比,假冒進口食品的產業鏈利潤至少在一倍以上。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7-07)買預包裝食品請關注營養標簽
- (2014-07-14)包裝挑戰葡萄酒市場 全自動收縮標簽興起
- (2014-09-12)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簽明年施行
- (2014-09-23)食品包裝標簽出問題 消費者能否十倍索賠
- (2014-10-22)包裝標簽不規范 消費者如何維權
參與評論